史学概论资料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349823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4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学概论资料2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史学概论资料2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史学概论资料2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史学概论资料2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史学概论资料2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史学概论资料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学概论资料2(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史学概论一、概念1、历史概念: P1答:一是指已经发生了的过去的事,另一指对以往事情的记载和研究,特别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记载和研究。历史指已经过去了的事物、现象或过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2、历史学概念:P6 答: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3、历史观概念:P19 答: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理论认识,主要是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分为两种,即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5、人类学概念:P151 答:人类学是研究人的学问。6、环境史概念:P240 答:

2、分歧多义。一般认为,环境史是研究人类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历史。7、二重证据法: 王国维先生在1926 年发表于国学月报的凝聚着他二十余年研治古史收获心得的经典名著古史新证中,开宗明义就标示他研究历史的新方法:把文献分析与考古证据结合起来研究。以地下的材料鉴与纸上的材料相互释证,以他国的文字鉴与本国旧书籍的文字相互补证,取外来观念与固有材料相互参证,二重证据法的提出在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成了20 世纪中国历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界标,适应了20 世纪初以后新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的形势,为研究者提供了综合运用地下文物与地文献的成功典范,扩大了历史学家的视野。8、 史学本体论:也即是对客观历史

3、本质的反思。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和历史认识客体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严格说来, 历史本体论是关于历史本体即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论认识,也即历史理论, 而史学方法

4、论则涉及手段问题,因而历史认识论成为历史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9、史家四长:指的是要想做为一个史家必须具备的四种资格:即:史德、史识、史识。史德是对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史学:是指要具备史学知识。史识是讲历史学家的观察力。史才是讲作史的技术。10、历史系统方法:用系统论方法研究历史,它要求把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观念出发,认识历史运动的整体过程,并进而从历史过程发展所表现的整体与部分(历史要素)结构、层次、环境的关系中,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历史系统方法的根本特点和要求。11、三统三正: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历史循环论,并对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稍加变通后提出的理论, 以不同正朔为标志的

5、改制法则。“三统”是指黑统白统赤统,中国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黑、白、赤三统循环的神秘主义历史观。“三正” 是指夏正商正周正,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法制度。这种改制只是为了表明新的皇帝重新受天命统治人民,其实质却没有丝毫改变,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二、简答2、人类史与自然史的共性:P2 答:就时间属性来说,都属于“过去”,都具有一度性(历时性),即一去不返的性质;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3、人类史与自然史的差异:P2-3答: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类史的发展相比,历史时间的节奏显得非常缓慢;在时间上要久远得多,在范围上也要广泛得多;人类创造自己的历史。4、人类史与自然史的

6、关联:答:人类史和自然史是辨证的统一。5、历史学的构成:P10 答:历史学分外为:理论部分、主体部分、史学辅助学科、史学分支学科;理论部分包括:史学理论、历史哲学、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2 主体部分包括:史前史、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国别史、专门史;史学辅助学科包括: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考据学、训诂学、诠释学;史学分支学科包括:历史社会学、历史人口学、心理史学、计量学、历史人类学、历史地理学;6、唯物史观创立的历史条件:P27 答: (一) 物质前提: 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二)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成长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实

7、践;(三) 马克思的作用: 对古典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刻研究、对工人阶级劳动状况的深入了解和对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积极参与。7、唯物史观的创立与实践:P36-37答: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空想社会主义和法国复辟时期史学的理论与思想,汲取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完成了人类历史观念的伟大革命,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创立: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5-1846 ) ;政治经济学批判 (1859.1 ) ;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 1859.8 ) ;实践: 1859 年 8 月恩克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 1852 年马克思发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是八日 ; 19 世纪 7

8、0 年代 80 年代马克思写了历史学笔记;马克思资本论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社会物质的生产和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从低级想高级的发展、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 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8、“新史学”的理论意义和主要成就及其局限性:P7476 答:第一,揭示旧史学的弊端和缺陷,梁启超倡导“新史学”,在学术界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第二,反对“君史”,倡写“民史”;第三,提倡研究历史进化的因果关系;第四,宣传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第五,促成

9、一批新的史学成果问世。局限性: 第一,它对中国史学遗产缺乏全面分析,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未能对传统史学以批判继承的精神,清其精华与糟粕;第二, “新史学”把“二十四史”简单地归结为“二十四姓家谱”、世界上最大的“相斫书”,从而忽视了“二十四史”记述了中华文明发展过程的重大意义;第三,“新史学”未能真正地建立起自身的理论体系。10、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P77-78 答:社会条件: 第一五四运动, 标志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第二中国共产党成立,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力推动了中国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思想条件: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李达等积极宣

10、传社会主义,宣传马克思唯物史观;学术条件:第一“新史学”对旧史学的冲击,使中国史学处在变革之中,对中国史学走向近代,产生了积极影响。第二中国古代史学的优秀思想遗产, 如朴素的唯物思想和朴素的辨证思想传统,使唯物史观易于为中国进步学者所接受,把它同中国历史的研究结合起来,这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11、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历程P78 80 答: 产生时期: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 30 年代初,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时期。发展时期:20 世纪30-40 年代,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时期。这时期中国史学的特点是史学性质的变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史学的民

11、族精神和民族风格的体现。广泛传播时期:1949 年新中国成立 1966 年“文革”前,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广泛传播时期。特点:唯物史观的广泛传播对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深入探索,推动学科的改革和建设。(四)文革期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遭到严重催残时期(五)文革后,马克思主义史学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特点:解放思想、突破禁区,开拓新的研究领域。12、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的基本建设的突出成就:P8081 答: 第一,对一些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深入讨论;第二,对历史典籍、资料的整理和采集;第三,培养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史学人才;第四, 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家出版和修订了自己著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宝库。13、中国马

12、克思主义史学先驱者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贡献P82-84 答: 第一,关于历史学学科属性的认识;第二,关于历史教育的理论;第三,关于中国社会形态历史演变的理论;第四,关于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问题;第五,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3 证关系。14、关于中国性质的论战,主要的派别有:P8485“新思潮派”:王学文、吴黎平; “动力派”:严灵峰、任曙; “新生命派”:陶希圣。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争论为肇始。论战主要围绕三个问题:第一对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解;第二中国是否存在奴隶制社会;第三秦汉以后中国社会是什么性质。论战的中心问题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无规律,以及马

13、克思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是否适用于中国历史。15、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历史的理论P86-89答:第一,关于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二,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关于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第四,关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批判地总结和继承历史遗产;第五,关于运用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社会历史现象。(1、关于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认为,在研究社会基本矛盾以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的时候,关于各种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辩证法,是最根本的方法。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2、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

14、作用。毛泽东指出: 在阶级社会中, 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3、关于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就是要把被颠覆了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让人民群众和民族英雄任务成为历史的主人,成为历史发展的真正推动者。4、关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批判地总结和继承历史遗产。5、关于运用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社会历史现象。)16、关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P93 答:著作: 翦伯赞略论中国史研究。吕振羽中国民族简史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中国民族史的著作。范文澜试论中国自秦汉起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 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集两个重点:汉民族形

15、成时间;如何把斯大林关于民族的理论与中国历史研究实际相结合;两个共识: 民族有广义狭义之分;科学否定了“汉民族西来说”在秦汉时期,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有两个可能性:即可能发展成为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也看发展成为以非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1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史学的理论创新答: 第一,科学地对待历史,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又反对脱离现实研究历史的倾向。第二,坚持用生产力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历史进步是非得失的客观标准,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三, 坚持和发展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第四,突出强调改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第五,深刻总结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基本历程和基本经

16、验,科学系统地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基本规律。第六,从世界的普遍联系中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第七,充分发挥历史资政育人、鉴古知今的指导作用。18、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成就答:第一,史学工作者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和新的历史起点上,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了更准确的认识和更加全面的理解,在历史观念和史学思想上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第二, 史学工作者积极推进史学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采取不同的视角和方法,进而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形成了史学发展的新的机制。第三,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和鼓舞下,史学工作者拓宽了视野,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同时也突破了一些所谓“禁区”,学术热情大为高涨,创造活力空前提高。第四,改革开放的国策, 促进了中外史学交流外国同行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中国史学家的思考和研究。第五,更加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得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19、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主要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