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课件》泰国班,许勇2016-12-19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53349152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2.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痰饮课件》泰国班,许勇2016-12-19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痰饮课件》泰国班,许勇2016-12-19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痰饮课件》泰国班,许勇2016-12-19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痰饮课件》泰国班,许勇2016-12-19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痰饮课件》泰国班,许勇2016-12-19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痰饮课件》泰国班,许勇2016-12-1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痰饮课件》泰国班,许勇2016-12-19(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曙光医院宝山分院 中医教研室许勇 副主任医师 2016-12-19,痰饮,泰国中医班中医内科学课件,目录,痰饮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 辩证要点 治则治法 分型论治,预后与调护 小结 复习思考题 医案讨论,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篇学习重点是:痰饮概念、病因、病位、病性、病机关键、病机转化规律、辨证要点、治疗原则。 要求:1掌握痰饮的概念、病性、分类,以及各证候之主症、治法和方药。2熟悉饮证的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3了解饮证的西医学范畴、相关检查、鉴别诊断、转归预后和临证要点。,一.概述,(一)概念 饮证是指三焦气化失常,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停留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症。 根据水饮停积的部位可分

2、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因饮邪留而不去,伏而不出,又称为留饮、伏饮。此外,尚有“淡饮”“流饮”之称。,内经有“饮”、“饮积”之说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经文论述了正常的水液代谢。认为脾肾功能失调,湿邪淫溢而发停饮,为后世对痰饮的认识奠定了理论基础。,概述源流,伤寒杂病论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始载“痰饮”名称,并立专篇加以论述,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诸饮的总称。 狭义痰饮,则是指饮停胃肠之证。记载了大小青龙汤、五苓散、泽泻汤、芩桂术甘汤、肾气丸等方剂,并提出“温药和之”

3、的治疗原则,至今仍为临床遵循。,概述源流,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痰饮有“五饮”之说: “夫五饮者,由饮酒后及伤寒饮冷水过多所致。”,概述源流,宋朝严用和提出“气滞”可以生痰饮。 济生方痰饮论治中说:“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调摄失宜,气道闭塞,水饮停膈。”从气与水的关系来论述本病的病机,明确阐明了指出气道闭塞,水饮停膈而成痰饮。,概述源流,明代杨仁斋所著仁斋直指方首先将饮与痰的概念作了明确的区分,提出饮清稀而痰稠浊。 清代叶天士总结前人治疗痰饮病的经验,重视脾、肾,提出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大法。,概述源流,西医学中的渗出性胸膜炎、心包积液、腹腔积液、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

4、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心力衰竭等疾病,出现本病临床特征者,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概述痰饮范畴,(一)病因,感受寒湿 饮停肺脾,饮食不节 脾胃受损,久病劳欲 脾肾阳虚,肺不布津 脾失健运 肾失蒸化,水液停聚不化,二.病因病机,病因:感受寒湿,饮停肺脾 寒主收引,湿性重着粘滞,寒湿之邪最易伤人阳气,冒雨涉水,气候寒冷或久居湿地,导致寒湿之邪内侵,阳气受损,水津停布而为饮。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太阴之胜独胜湿气内郁,饮发于中”。,病因病机,病因:饮食不节,脾胃受损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若恣食生冷或暴饮过量冷水,脾胃功能受损,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水湿聚而为饮。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云:“夫病人饮水多,必暴

5、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 儒门事亲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谓“因隆暑津液焦涸,喜饮寒水,本欲止渴,乘快过多,逸而不动,亦为留饮”。,病因病机,病因:久病劳欲,脾肾阳虚 思虑劳倦太过伤脾,房劳不节,久病体弱损伤肾阳,脾肾阳虚,水液失于运输,停留于体内而成饮。 医学入门痰云:“阳虚肾寒,不能收摄邪水,冷痰溢上。” 儒门事亲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谓:“人因劳役而来,乘困饮水,脾胃力衰”,导致水停为饮。,病因病机,病机:三焦气化失宣是形成痰饮的主要病机。 三焦气化失宣,阳虚水液不运,必致水饮停积为患。,病因病机,(二)病机,病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司是痰饮形成的基础。 三脏之中,脾运失司,首

6、当其冲。中阳素虚,脏气不足,实是发病的内在病理基础。,病因病机,本病的病理性质,则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饮停积为患。 饮邪具有流动之性,饮留胃肠,则为痰饮;饮流胁下,则为悬饮;饮流肢体,则为溢饮;聚于胸肺,则为支饮。,病因病机,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2.悬饮:胸胁饱满 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3.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4.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二)鉴别

7、诊断,诊断与鉴别诊断,1.悬饮与胸痹,2.溢饮与水肿风水证,诊断与鉴别诊断,四.辩证要点,(一)辨标本主次本证以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为特点。脾肺肾阳气亏虚,不能运化水湿为本,水饮留聚为标。临证以辨标本虚实确立攻补原则。初病饮盛以实为主,久病正虚,饮微以虚为主。 (二)辨兼夹转化 饮为阴邪,寒证居多,亦有饮邪郁久化热者;初起多兼夹表邪;亦有饮积不化,气机升降受阻而兼夹气滞者。,(三)辨证结合辅助检查 悬饮、支饮:血常规、血沉、胸部X光片及胸水B超,必要时胸穿检查对渗出液、漏出液进行鉴别; 痰饮:胃肠钡透、胃镜、腹部B超及幽门螺杆菌检查; 溢饮:查尿常规、肾功及肾脏B超;若有胸水伴呼吸困难,颈静脉怒

8、张,肢肿应查心脏彩超、心电、有助于对心力衰竭的诊断。,辩证要点,饮为阴邪,治疗以温阳化饮为基本治疗原则。 (一) 病痰饮者温药和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五.治则治法,治疗原则,(二)急则治其标,攻逐利水 饮为阴邪当以温药为治疗饮证的准则,但当饮已成形,饮邪偏盛,其证属实,在表发汗,在里攻逐、分利,当立即逐去饮邪,不致邪恋伤正而成虚实夹杂难治之症,待饮邪被逐去后再审证求因,以治其本。”,治则治法,(三)缓则治其本,培土治水 饮邪已去,本病主要病变为脾虚不运,积液为饮,因此健脾为治本之法。凡病饮邪已去或伏而未尽,正气已虚,疾病进入缓冲期或恢复期,此阶段应

9、以扶正为主,防止饮邪引起疾病复发,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治则治法,治则治法,治法,遣方施治则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处理。如: 水饮壅盛者,应祛饮以治标; 阳微气衰者,宜温阳以治本; 在表者,当温散发汗;在里者,应温化利水; 正虚者补之;邪实者攻之; 如属邪实正虚,则当消补兼施; 饮热相杂者,又当温清并用。,(一) 痰饮 1脾阳虚弱 主证: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 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 兼证: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 舌脉: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六.分型论治,1.脾阳虚弱证 证机概要:脾阳虚弱,饮停于胃,清阳不

10、升。 治法:温脾化饮。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分型论治痰饮,1.脾阳虚弱证 方 解: 前方苓桂术甘汤温脾阳、利水饮,用于胸胁支满,目眩、气短,药用桂枝、甘草,通阳化气,白术、茯苓健脾渗湿; 后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和胃降逆,用于水停心下,脘痞、呕吐、眩悸。方取半夏、生姜,和胃降逆,茯苓健脾利水。,分型论治痰饮,1.脾阳虚弱证 常用药物:桂枝、生姜、茯苓、白术、陈皮、半夏。 临床加减: 若眩晕、小便不利,加猪苓、泽泻以渗湿升清; 若饮困脾阳,脘部冷痛,泛酸,吐涎沫,酌情配干姜、吴萸、川椒、肉桂等温中和胃; 若胸满、心下痞,加瓜蒌、薤白宽胸化痰理气。 若心下坚满疼痛,加枳实行气开结。

11、,分型论治痰饮,2饮留胃肠证 主证: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 兼证: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 舌脉: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分型论治痰饮,2饮留胃肠证 证机概要:水饮壅结,留于胃肠,郁久化热。 治法:攻下逐饮。 代表方: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分型论治痰饮,2.饮留肠胃证 方 解: 前方甘遂半夏汤攻守兼施,因势利导,用于水饮在胃。方用甘遂、半夏开结降逆,逐饮,以甘遂、甘草相反之性来增强逐饮之力;佐白芍、白蜂蜜甘酸缓中,以防伤正。 后方己椒苈黄丸苦辛宣泄,前后分消,泻热逐饮,用于水饮在肠,饮热互结之症。药用大黄、葶苈,攻坚决壅,逐水从大便而

12、出;防己、椒目利尿使饮邪从小便而出,而致饮热从前后分消。,分型论治痰饮,2.饮留肠胃证 常用药:甘遂、半夏、大黄、葶苈子、防己、椒目.临床加减: 若心下坚而满者,加陈皮、厚朴行气散饮; 心下痛,加木香理气止痛; 下利腹满而反复发作者,正气已伤,加干姜、黄芪、白术温脾益气。,分型论治痰饮,(二)悬饮 1邪犯胸肺 主 症:寒热往来,身热起伏,咳嗽气急,胸胁疼痛,呼吸、转侧时疼痛加重。 兼次症:汗少,或发热不恶寒,有汗而热不解,少痰,心下痞硬,干呕、口苦,咽干。 舌 象:舌苔薄白或薄黄; 脉 象:脉弦数。,分型论治悬饮,(二)悬饮 1邪犯胸肺 证机概要:邪犯胸肺,枢机不利,肺失宣降。 治 法:和解少

13、阳,宣利枢机。 方 药:柴枳半夏汤。,分型论治悬饮,(二)悬饮 1邪犯胸肺 方 解: 柴枳半夏汤和解少阳,化痰通络,治疗邪侵少阳,痰热内阻之证。 柴胡、黄芩和解清热,半夏、瓜蒌化痰散结,枳壳、桔梗、赤芍理气和络。,分型论治悬饮,1邪犯胸肺 常用药:柴胡、黄芩、半夏、瓜蒌皮、枳壳、桔梗、旋覆花 临床加减: (1)胁肋疼痛较甚加丝瓜络、旋覆花、郁金、桃仁、延胡索通络止痛; (2)心下痞硬、口苦、干呕加黄连以与半夏、瓜蒌相伍以清热化痰、开郁散结。,分型论治悬饮,1邪犯胸肺 临床加减: (3)热盛汗出、咳嗽气急者,去柴胡,加石膏、桑白皮、杏仁,以清热宣肺化痰。 (4)痰饮内结,肺气失肃,见咳逆气急,加

14、白芥子、桑白皮。,分型论治悬饮,2饮停胸胁 主 症:胸胁胀满疼痛,病侧肋间饱满,甚则偏侧胸部隆起。 兼次症:气短息促不能平卧,或仅能侧卧于停饮的一侧,呼吸困难,咳嗽,转侧时胸痛加重。 舌 脉:舌质淡,苔白或滑腻; 脉 象:脉沉弦或弦滑。,分型论治悬饮,2饮停胸胁 证机概要:饮停胸胁,脉络受阻,肺气郁滞。 治 法:攻逐水饮。 方 药: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分型论治悬饮,2饮停胸胁 方 解: 十枣汤攻逐水饮,用于水饮内停、正盛邪实之证。若体质虚弱,不任峻下者,可改服葶苈大枣泻肺汤。 前方十枣汤中甘遂、大戟、芫花均为峻下逐饮之品,恐伤胃气,故共研细末,每日予13克,以大枣煎汤送服,根据药后吐泻次

15、数,酌情增减用量。 后方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行水,治疗痰涎壅盛之证。方中葶苈子苦辛沉降,开泄肺气,通利膀胱,加大枣甘缓补虚,以制约葶苈子峻泻逐饮之功。,分型论治悬饮,2饮停胸胁 常用药物: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葶苈子、车前子、瓜蒌子、椒目、泽泻、茯苓等。 临床加减: (1)控涎丹亦可酌用,控涎丹是十枣汤去芫花、大枣,加白芥子而成,白芥子善祛皮里膜外之痰涎,甘遂、大戟与白芥子同用,无十枣汤之峻泻,适用于痰饮伏于胸膈上下,胁肋疼痛,形气俱实者。,分型论治悬饮,2饮停胸胁 临床加减: (2)若痰浊偏盛,胸部满闷,苔浊腻者,加瓜蒌、薤白、杏仁、椒目以宣痹泄浊化饮; (3)若水饮久停,胸胁支满,体弱食少者,加桂枝、甘草、白术、茯苓等健脾通阳化饮。 (4)若见络气不和之候,可同时配合理气和络之剂,以冀气行水行。,分型论治悬饮,三方比较葶苈子、大枣十枣汤 甘遂、大戟、芫花、大枣 控涎丹 甘遂、大戟、白芥子使用注意:如用十枣汤或控涎丹峻下逐水,剂量均从小量递增,一般连服3-5日,必要时停二三日再服。必须注意顾护胃气,中病即止,如药后呕吐、腹痛、腹泻过剧,应减量或停服。,泻肺降气化痰,葶苈大枣泻肺汤,攻逐水饮,分型论治悬饮,3络气不和 主 症:胸胁疼痛。 兼次症:胸部灼痛,或刺痛,胸闷,呼吸不畅,或咳嗽,甚则迁延日久不已,入夜、天阴时更为明显。 舌 脉:舌质淡暗红,苔薄白; 脉 象:脉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