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师德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328074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4.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当前师德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当前师德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当前师德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当前师德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当前师德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当前师德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当前师德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当前师德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扶余县第三中学王佳兴一新课程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一)、新课程要求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整体形象。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和宽松的政治环境,广大教师的事业心和开拓创新意识日益增强。但是不能否认, 由于近十几年来的教师队伍建设,侧重了职称、 年龄、学历结构等方面的调整, 师德建设相对显得较弱, 加上一些不良思想意识的侵扰,商品大潮的冲击,使一些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动摇,不能摆正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出现了对

2、工作不负责、不认真、不求上进, 甚至随意打击挖苦学生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同时也在学生中间和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师德建设既需要思想的保证, 也需要制度和纪律的规范与约束,更不可缺少教师的“ 慎独” 。因此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应组织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以及其它一些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等,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目标铸造师魂。其次,应加强师德管理,制定准则,建立制度,形成规范,把师德列入教职工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在评职、晋级、评优、聘任中作为首

3、要条件。第三,要通过与家长建立“ 联系卡” ,设立 “ 校长接待日 ” 等形式,听取家长意见,或采取问卷方式向家长、学生征询意见,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 促进师德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第四,应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通过评优树先等各种外部诱因,给教师以适度的正强化刺激,以满足其正当合理的需求,培养全体教师的竞争意识, 使其把师德教育过程自觉内化为个体行为的过程,激发全体教师争优创先,为人师表的积极性。(二)、新课程要求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素质。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在课堂,而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素质。合格教师不仅要对教材熟悉和具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4、还在于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因为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不仅取决于知识的能力, 还直接受一些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治学态度对学生的影响,有时会超越课堂的时空,伴随学生的一生。鲁迅先生一生铭记他的日本留学时的老师藤野九郎,正是被他的治学态度所感染。 在人际因素中,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莫过于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好,说明双方心理上接近,感情上理解,有着共同的语言,正所谓的“ 亲其师、信其道 ” 。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加强沟通,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个性特征表现在教学中对语言、方法等不同的运用上,也会形成各自的授课风格,同是一堂课,有的教师讲的简明、生动,有的讲的平实、详尽;在

5、方法上,有的处理的大刀阔斧, 有的活泼舒展, 这些对听课的学生无疑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在治学态度、师生关系、个性特征等方面都应严格要求,努力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还与教师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态有密切的关系, 教师的情绪活动与学生的认知活动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教师平静、愉快的心境,有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感受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还应善于把握学生情绪的变化,因势利导,用自己良好的心态,适当的举止去转变学生的不良情绪,以最大的努力去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仪表也是一个人综合修养水平的反映。学生往往是从

6、教师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体魄气质等外部特征形成对教师的第一印象,因此教师应根据时代与自身的特点,设计好自己的风度仪表, 不断锻炼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三)、新课程要求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新课程的实施可以说是 “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并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一切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 要真正担负起实施新课程这一重任,广大中小学教师就要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素质,以实现由“ 经验型” 向“ 科研型” 教师的转变。首先广大教师要提高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水平的认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积极开展多层次教育调查研究

7、、教育经验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其次要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把握教育科研工作的重点。教育科研课题也就是教育者要解决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升学考试改革等课题,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就是要求教师从这些课题入手,从中选择出有意义、有新意、有条件的科研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和各种实验活动,努力实现由 “ 经验型 ” 向“ 科研型 ” 的转变。最后应建立、健全教师教师教育科研的考核、评审、奖励、推广制度,促进教育科研工作。教育科研应该作为教师考核评估、职称评聘、 评选先进等的一个内容和条件。学校要制定出教育科研成果评审以及奖励

8、实施办法,加强教育科研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学校、 教师和教研人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试验与研究。对于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教学成果,经评审后予以奖励,并作为教师晋升、聘任的重要依据。同时 ,要抓好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使广大教师在“ 研究实践应用” 的良性循环中提高理论素质和科研能力,以不断适应新课程的新要求。(四)、新课程要求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在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加上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这与教师原有的认知结构、业务能力、身心素质发生尖锐的矛盾。 在如此重压下, 我们的教师存在心理不健康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

9、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 教师的心理健康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必须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及其心理健康程度。首先全社会都要为教师营造一个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氛围,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减轻教师过重的工作心理负荷,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 “ 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 之中。其次,学校环境是教师最经常、最重要、最直接的工作生活场所,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 学校环境不佳最容易引起教师行为受挫,因此学校领导应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提高教师的心理满意度,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还应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

10、系,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最后教师要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工作,正确认识自我,形成健全人格,要善于接纳别人,经常相互沟通,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还应积极参加丰富多采的文体与社会活动, 培养各方面的兴趣爱好, 以形成自己完美健康的心理素质。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师德建设特点。1、把市场经济价值观与奉献精神统一起来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法则是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正是利用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巨大力量,来驱动和诱导人们为着盈利而激烈竞争,并推动社会资源向着合理的方向配置,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前进的。 这种趋利主义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 对发挥每

11、个人的潜能起到积极作用。市场经济使人才进入了市场,经济利益推动了人才的流动,人才市场的消涨直接主导着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的就业去向,这种趋势必然要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趋利性的价值观念有其自身的消极性。少数人把市场经济的价值原则引入了道德和人际关系, 甚至把人格和良心也商品化了, 从而导致金钱至上, 利益至上,走向极端个人主义,为了金钱和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犯罪,这是不容忽视的。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人人讲奉献。我们培养的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不但要为自己的合法利益而奋斗,而且还要为全社会整体的利益而献身。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做人。什么是“人”?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12、总和”,人,每一个人,要能够在社会上生活,就要住别人盖的房子,穿别人缝制的衣服,吃别人准备的饭食,用别人制造的各种必需品。总之,一个人一来到世界上,就享受到了社会给予的保障,没有社会的保障和尊重, 就不可能有个人的存在。这种对于自己的保障和尊重,对于他人来说,就是奉献,就是别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奉献,奉献家人,奉献朋友,奉献社会,奉献国家和人民,从本质上说,奉献的多寡是衡量人的价值的唯一尺度。所以,社会对个人的保证和尊重, 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是和谐统一,密不可分的。尊重个人价值和提倡奉献社会是可以而且应当和谐统一的。但是,在我们的社会实践中出现过两种极端的认识:

13、一种倾向是,在“左”的思想影响下,片面强调奉献而不尊重个人价值。 把个人的正当利益也看作自私自利,甚至把发挥个人专长的正当要求也说成是“个人主义”,这种不尊重个人价值的所谓“奉献”是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 民主与法制的社会提供并保证每一个公民在有益于社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另一种倾向是,社会上也有一些人,片面强调个人价值,而不讲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他们主张自我设计,个人奋斗,信奉利已主义,追名逐利, 甚至不惜危害他人和社会, 这些都是与我们的教育目的相悖的。当前,我们的德育,仍要着力克服这两种极端,坚持尊重个人和强调奉献社会的统一,正确处理奉献与享受,社会责任和个人利益,国家、集

14、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2、把市场经济价值观与传统伦理道德观结合起来市场经济遵循价值规律,求利观对人们行为起着驱动和诱导的作用。如何对待“利”,这是当前德育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并不一概地反对“利”,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引导人民团结起来,为着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邓小平同志说:“只讲牺牲,不讲物质利益,那是唯心的”。物质利益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人们要生活得好,就必须有充裕的物质条件作基础。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不但不一概地反对人们追求物质利益,而且还鼓励人们在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通过诚实劳动,谋取更多的利益。另一方面,应当承认,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也使它产生了投机性和不正

15、当竞争的负面影响,有的人为了谋取暴利,疯狂地投机和欺诈;有的人为了谋取钱财,不惜残害亲朋好友。 要使市场经济运行正常, 就必须有法律硬件和道德软件的约束。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 形成了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 “舍生取义”, “天下为公”,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至理名言,为炎黄子孙所崇尚,无数仁人志士为后人树立了正确对待“利”和“义”的楷模,他们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表现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他们在正义和亲情面前,能够大义灭亲;他们在同胞面前能够做到“已所不为,勿施于人”, 我们的先人历来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贪脏枉法,背信弃义等卑鄙行为。在新的历史时

16、期,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不仅不与市场经济相悖,相反,更有利于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地运行。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应当借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正确处理好“利”和“义”的关系,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更好地把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与传统伦理道德观结合起来。3培养教师适应市场经济的人生价值观。市场经济使人才走向了市场。 “优胜劣汰”的惨酷性使人们非常看重自己的才干。“存在决定意识”,这就使得当代教师的成功欲望和自我价值感变得非常强烈。对此,必须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使教师认识到,个人价值是从属于社会的,没有适宜的社会大舞台,个人价值就不会有实现的机会。 个人价值即包含着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也包含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二者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只有个人履行了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才会得到社会的充分尊重,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如果把自己的某些专长用着向社会讨价还价的筹码,甚至沽名钓誉,不择手段地巧取豪夺,这样的人就不可避免地要被集体、被社会所抛弃,到头来,个人的人生价值也就不可能实现。 要培养学生树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人生价值观,就必须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