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2014)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53325778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2014)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2014)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2014)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2014)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2014)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201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2014)(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防控 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主要内容,1、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2、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3、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 5、学校常见病的防治措施,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一)学校是一个团体,校内学生众多,彼此接触密切,疾病容易相互传染,故学校也是一个传染病的传播中心,因此若不加以预防,学生可以把传染病由学校蔓延至家庭,更可波及社会,造成更大范围的流行。 (二)学生在发育时期,一般抵抗力较弱,易患传染病,在此时期学校对传染病如不加以预防和控制,不仅影响学生生长发育,还可能造成终生的疾病。,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三)学校不仅

2、有保护学生健康的责任,教育学生更是学校的主要目的,而学校传染病预防也是教育手段之一,学生可以从生活经验中学习防止传染病的知识和方法,不仅可以建立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并可应用于日后的健康生活。,传染病概述,传染病是由各种致病性的病原体(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感染人体后所引起的有传染性的一组疾病。 每个传染病虽具有不同的致病原因与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但其在人体内的发生、发展都有着共同的规律,可以概括。,传染病防治法相关条款,报告的病种 (1)法定的传染病 根据2004年12月1日实施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我国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7种; 2008年5月2日起,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 2009年

3、4月30日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乙类传染病。目前,我国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9种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4、、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省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如水痘、结核性胸膜炎、尖锐湿疣等。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传染病概述,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可分为 散发 暴发 流行 大流行,散 发,说明一种传染病病例在人群中的分布状态。 它是指人群中的病例以散在形式、零星发生,各个病例在发病时间与发病地区上没有明显的联系,通常是指该病发生频率保持在历年水平。 散发多发生在人群对疾病的免疫水平较高或隐性感染比例高或传播难实现的疾病。,暴 发,是指一个小的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出现多

5、例同一疾病的病例或症状相似的患者。,流 行,某病在某个地区,一定时间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以往历年的平均水平(例如310倍),称为流行。,大 流 行,某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蔓延,不但发病率超出当地历年水平,而且跨越国界、洲界,称为大流行。,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传染源:病人(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潜伏期、恢复期、健康)、动物 二、传播途径 1、空气传播:(脑膜炎、流感、百日咳、白喉、结核等,有一定季节性。) 2、水传播:(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 3、经食物传播 4、经接触传播 5、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6、医源性传播 7、土壤传播 8、垂直传播(母婴传播),三、易感

6、人群 1、对某种传染缺乏免疫力,易受该病感染的人群。当人群免疫人口相对减少时,如新生儿的增加,集体免疫力减低,人群易感性高;反之,则人群易感性低,集体免疫力高。 2、对传染病病原体缺乏特异性免疫力,易受感染的人群。人群中易感者多,则人群易感性高,容易发生传染病流行。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性是可变的。造成人群易感性增加的因素有:新生儿增加,易感人口的输入,免疫人口减少和死亡,免疫人口的免疫力降低等。造成人群易感性减少的因素有:预防接种,传染病流行后,隐性感染后等。判断某一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易感水平的高低,可从该病以往在人群中流行情况,该病的预防接种情况及对人群进行该病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而定。,传染病的预

7、防和控制,对传染源的预防: 1、改善卫生条件:环境卫生、食品、饮水卫生 2、健康教育:低投资高效益 3、免疫预防: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4、采取防疫措施: 对传染源实行: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五早”原则. 5、对接触者实行:隔离观察(留验)、医学观察、应急接种、药物预防 6、对动物传染源进行分类处置,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1、消毒: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随时、终末消毒) 2、肠道传染病:消毒 3、呼吸道传染病:实行通风、空气消毒 4、虫媒:实行杀虫 对易感者的措施 1.免疫预防:被动免疫、主动免疫 2、药物预防:比如流脑(磺胺)、流感(金刚烷胺) 3、个

8、人防护:戴口罩等防护措施,学校传染病控制措施,一、改善环境卫生 二、施行预防接种 三、预防直接传染 1.早期发现病例 2.传染病报告 3.拒绝病生入校 4.接触者的检疫 5.缺课者调查 6.病愈返校 7.停课 四、实施卫生教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自然灾害:冰灾、地震 事故灾难:溃坝、煤矿事故 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病暴发、食物中毒等 社会安全事件:刑事案件、民族宗教冲突、恐怖袭击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

9、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 重大传染病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重大食物中毒 重大职业中毒 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包括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的重大动物疫情以及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自然灾害:冰灾、地震 事故灾难:溃坝、煤矿事故 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病暴发、食物中毒等 社会安全事件:刑事案件、

10、民族宗教冲突、恐怖袭击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 重大传染病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重大食物中毒 重大职业中毒 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包括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的重大动物疫情以及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突发事件的一个类型,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所以,所有的突发事件都有可能含有公共卫生事件。而随着事件的发展,其范围和程度的不断扩大和升级,突发事件可能演变成为危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11、特征,突发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突然发生、突如其来的, 其发生是不易预测的,但其发生与转归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公共属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危及的对象,不是特定的人,而是不特定的社会群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危害的严重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 特别重大(I级) 重大(II级) 较大(III级) 一般(IV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分级原则: 危害

12、第一原则 区域第二原则 行政区划第三原则,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I级),肺鼠疫、肺炭疽在城市发生并有蔓延趋势,或疫情波及2各以上省份,并有扩散趋势; 发生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周边国家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在我国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级),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

13、平均潜伏期(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相关联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 发生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 我过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级),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

14、并出现死亡病例,或10例以上死亡病例; 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I级),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5例以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 腺鼠疫一个平均潜伏期连续发生10例以上; 霍乱1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 一周内一个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超过5年同期发病水平1倍以上; 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一次食物中毒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预防接种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 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V级),腺鼠疫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一个平

15、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 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9例以下;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一次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事件,分级响应,响应的内容: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相应的突发事件报告后: 组织专家调查确认,并对疫情进行综合评估; 向同级政府提出成立成立应急指挥部的建议; 负责组织和协调专业技术机构开展现场调查和处理; 指导和协调落实医疗救治和预防控制等措施; 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发布和通报等工作。,分级响应,特别重大(I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卫生部) 响应; 重大(II级):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

16、门(卫生厅); 较大(III级):市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卫生局); 一般(IV级: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卫生局);,暴发疫情和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分四级进行预警和响应 特别重大(级) 红色 重大(级) 橙色 较大(级) 黄色 一般(级) 蓝色,传染病,鼠疫、霍乱:发现 1 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10 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 2 例及以上死亡。 麻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10 例及以上麻疹病例。,中毒,一次食物中毒人数 30 人及以上或死亡 1 人及以上。 发生急性职业中毒 10 人及以上或者死亡 1 人及以上的。 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 例及以上的事件。 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 3 例及 以上。 出现意外辐射照射人员 1例及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