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判读副本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3312250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5.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常规判读副本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血常规判读副本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血常规判读副本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血常规判读副本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血常规判读副本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常规判读副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常规判读副本(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常规判读,血常规对于疾病的诊断、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所进行的动态观察,以及疾病愈后评价,都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来了解一下血常规。,为什么要开展血液学检查?,提高诊断水平查找潜在病因准确判断预后(用药复查、手术出院)增加医院收入,血球仪分类区别,三分类与五分类其实都是针对白细胞来说的。三分类是指将白细胞分成三大类,是通过一定的稀释液将分别为小细胞群(淋巴细胞)、中间细胞群(嗜酸细胞、嗜碱及单核)和大细胞群(中性粒细胞)。五分类是指借助一定的稀释及化学染色的方法将白细胞直接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一、血液的采集,要求能对大小不同,不同阶段的脱水动物进行血液

2、采集。 需注意,在采血过程中动作、语言要轻柔,尽量避免因人为操作导致动物精神极度紧张,从而使血液发生溶血,造成化验结果的差异。尤其是急诊仪(血气分析仪)的使用,采血一定要求动物安静,没有大的运动、兴奋导致急促呼吸等。,四、血涂片的制作及临床意义,采血滴玻片推片干燥染色缓冲干燥吸干镜检,红细胞的判读 HCT(红细胞比容) HGB(血红蛋白) MCV(平均红细胞容积)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 MCHC(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RDW(红细胞分布宽度百分比)白细胞的判读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血小板的判读,红细胞判读,红细胞比容(HCT):将抗凝血装于特制分

3、血管中,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由此测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体积的百分比,称红细胞比容。比容增多: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脱水比容减少:见于各种贫血,过度补液,血红蛋白(HGB):系指每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系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系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系指每升红细胞中含血红蛋白的克数。g/L。即浓度。血常规中红细胞、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数值低于正常值底限叫贫血。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疾病,而是一种疾病症状。 按红细胞的MCV、MCH、MCHC给我们判断贫血的类型提供帮助。,红细胞分布宽度

4、百分比(RDW):采用新型血液分析仪可以对10万红细胞进行测量,从测量中得出红细胞的大小的MCV及变异系数。此变异系数成为红细胞容积的分布宽度,以此了解不同大小的红细胞群体分布状态。,异常红细胞,静脉血涂片瑞氏染色可以看到以下变化 1.红细胞大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 2.红细胞形态改变 3.红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1.红细胞大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 (1)正常红细胞:直径7.5m左右,染色后淡琥珀色,中心部的1/3着色浅淡为生理性中心浅淡现象,亦称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正常人、再障、白血病、急性失血。,(2)小红细胞:直径小于6.0m,见于严重缺铁性贫血,中心淡染区扩大,称小细胞低色素;遗传球贫,

5、此种小红细胞见于血红蛋白充盈良好,生理淡染区消失;单纯小红细胞,此种红细胞MCV及MCH下降,MCHC正常。,(3)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m,常代表新生红细胞,如急性溶血,每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大致正常;巨幼贫因细胞厚度增大,血红蛋白含量可能增多而显得色素丰富,生理淡染区消失。,(4)巨红细胞和超巨红细胞:直径大于15m或大于20m,一般含血红蛋白丰富,淡染区消失,如巨幼贫,红细胞因缺乏叶酸,B12使红细胞内DNA合成不足,细胞不能按时分裂所致,待脱核后成巨或超巨红细胞。,(5)红细胞大小不均:指红细胞大小相差一倍以上,巨幼贫、缺铁,溶贫。,(6)靶形红细胞:大小正常或稍大,特点为红细胞中心部着色

6、较深,外围为乏色素性苍白区而细胞边缘处深染如射击的靶。有时从红细胞周边深染部分向中间伸出半岛状或柄状突起,为不典型靶形红细胞。其主要因血红蛋白充盈欠佳导致细胞变薄且血红蛋白分布不均所致。常见于缺铁、血红蛋白病,尤其见于地中海贫血。,(7)嗜多色性红细胞:整个红细胞或一部分呈灰蓝色,属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灰蓝色嗜碱性物质为核糖体或核糖核酸。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特别是急性溶血,因适应急需有更多年轻红细胞甚至中幼红细胞脱核被释放入血。,2.红细胞形态改变 (1)球形红细胞: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大于25有诊断价值;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少量见到球形红细胞。,(2)椭圆形红细胞:正常红细

7、胞可见1,严重贫血可达15,巨幼贫及恶性贫血可见少量,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时红细胞呈长椭圆形甚至长柱形。血涂片大于25有诊断价值。 (3)镰形红细胞:形如镰刀状,由于红细胞内所含异常血红蛋白S,在缺氧情况下聚合成束状使红细胞变形所致,(4)口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部有一苍白的裂缝样淡染区,如鱼口状。正常人偶见,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可达10以上。DIC,酒精中毒可见少量此种细胞。,(5)红细胞形态不整:可见泪滴状、梨形、棍棒状、盔形、三角形、新月形等,最常见巨幼贫,可能由于骨髓粗制滥造及红细胞脆性增大,推片时易破碎有关。骨纤,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均可见各种异形细胞。(6)碎裂红细胞:系红细胞

8、的碎片,呈三角形、豆形、盔形、可小至1-2m,常出现在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肾移植排斥等。,3.红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 (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在瑞氏染色条件下,正常人血凃片中极少见到,铅,锌,汞中毒时增多,表示红细胞再生加速,但有紊乱,可能因红细胞膜被金属损伤,其胞浆中的核糖体发生聚集变性着色所致。此种红细胞胞浆中存在碱性黑蓝色颗粒,颗粒粗大或细小,胞浆具嗜多色调,属尚未成熟红细胞。骨纤,巨幼贫也可见。,(2)染色质小体(豪-乔氏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胞浆中,可一个或数个,为核残余物,巨幼贫,溶血及脾切除常见。,(3)海恩茨小体(变性珠蛋白小体)正常红细胞不含有变性珠蛋白小体。不

9、稳定血红蛋白病的血红蛋白分子中某些氨基酸被替代或缺失,使血红蛋白分子不稳定,被氧化而形成变性珠蛋白小体。当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所致的血红蛋白变性,也可出现变性珠蛋白小体,该变性珠蛋白小体附着于红细胞膜上,影响红细胞的变形性,此种红细胞在通过脾窦、肝窦时被破坏,从而导致溶血。在瑞氏染色时表现苍白区,在使用新亚甲蓝染色时,海恩茨小体呈蓝色。,(3)卡博环:为一种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有时呈“8”字型,存在于嗜多色性或碱性点彩红细胞胞浆中,被认为是胞浆中脂蛋白变性或核膜残余物所致。常于豪周氏小体同时存在,可见于溶贫、巨幼贫、恶贫及铅中毒。,(4)有核红细胞:正常人有核红细胞只存在骨髓中,外周血绝

10、对见不到,一周之内婴儿可见少量,成人血涂片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最常见于各种溶贫,因大量红细胞破坏相对缺氧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增高,除网织红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外,一些有核红细胞也提前释放入血。这说明骨髓调节代偿功能好。 造血系统恶性病或其他部位癌肿转移至骨髓,大量白血病细胞充斥骨髓,排挤释放红细胞,也可因髓外造血缺乏控制能力所致。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红白血病时,涂片中可见各阶段幼红细胞,且形态异形变。,(5)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脱核后的年轻细胞,胞浆中尚残存核糖体、核糖核酸等碱性物质。经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液活体染色,胞浆中可见蓝绿或蓝色网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临床意义:

11、,网织红细胞计数可以判断骨髓增生情况。 急性溶贫,由于缺氧或者大量红细胞的破坏,致使骨髓红系造血旺盛,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 急性大失血时,网织红细胞可较明显的增多。 在缺铁性及巨幼细胞性贫血时由于缺乏造血物质,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 再障病人网织红细胞减少;慢性再障病人有时不低或略增高,可能由于骨髓局部尚有代偿性造血灶之故,给于各种抗贫血治疗仍无变化,说明骨髓造血功能毕竟是低下的。当发生再生障碍危象时则可一过性明显减少。,网织红细胞计数可作为疗效观察指标。 凡疗效好时,网织红细胞数即见增多,其增多程度与原有红细胞数量成反比,即原有红细胞数目越低,经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增加的程度越高。 缺铁贫及

12、巨幼细胞贫血病人,经给予铁剂及维生素B12、叶酸后,网织红细胞迅速增多,8-9日可达峰值,其后逐渐下降,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数值不断上升。若用药不当,网织红细胞不见增多。,4.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值及血红蛋白含量高于参考值高限,临床上分类:(1)相对性红细胞增多:因血浆中水分丢失,而使血液中有形成分相对有所增加,这是一种暂时性假象,见于脱水血浓缩。(2)绝对红细胞增多:大多数与缺氧有关,红细胞增多情况与缺氧程度成正比。生理原因:主要有高原生活、胎儿及新生儿,激烈体力劳动者。病理原因:主要有A.严重心肺疾病(如严重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而影响气体交换时)。B.真性红细胞增

13、多症,属于造血干细胞疾患(红细胞可达700万以上,HGB达17克以上)。,白细胞判读,人体周围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均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机理消灭病原体,清除过敏原而保卫机体健康。,血细胞由原始细胞逐渐发育为成熟细胞,是循序渐进的成熟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细胞体积 一般情况下,原始细胞体积相对较大,随着细胞的逐步成熟,细胞体积逐渐变小,但巨核细胞系发育例外,细胞由小变大;粒细胞系,早幼粒细胞体积比原粒细胞略大。 (二)细胞质 从原始细胞到成熟细胞,细胞质的量由少逐渐增多,但淋巴细胞系例外;胞质嗜碱性(深

14、蓝色)逐渐变弱直至嗜酸性(粉红色),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仍保持嗜碱性;胞浆颗粒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再到少。粒细胞系的特异性颗粒可分为嗜酸性、嗜碱性、中性三种颗粒,红细胞系无颗粒。,血细胞由原始细胞逐渐发育为成熟细胞,是循序渐进的成熟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三)核形及大小 从原始细胞到成熟细胞,细胞核一般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系则由小变大;核浆比例一般逐渐减少;细胞核的形态由圆形或卵圆形逐渐变为有凹陷甚至分叶,但有些细胞系胞核的形态变化不明显,成熟红细胞核消失。 (四)核染色质及核仁 核染色质及核仁是衡量血细胞是否处于原始和幼稚阶段的重要客观指标之一。从原始细胞到成熟细胞,核染色质结构由细致到粗

15、糙,排列由疏松变为致密,并进一步浓缩成块,甚至脱核(红细胞系);核膜一般由不明显到明显;核仁由明显到模糊,最后消失。,一、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占人白细胞的50-70,在骨髓粒、单系祖细胞的高浓度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下分化为原始粒细胞,质粒经数次有丝分裂后,最终生成8-32个成熟粒细胞。 粒细胞动力学人为将骨髓内粒细胞划分为:分裂池(原、早、中),成熟池(晚、杆),贮备池(杆、分)。 将血液内粒细胞划分为循环池和边缘池。,贮备池中的杆状及分叶粒细胞约1/20释放入血,其余仍留在贮备池内以不断补充损耗及应额外之需。 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后构成总粒细胞池,其中约半数游离运行于血流中,构成循环粒细胞池。另

16、一半粘附于微静脉壁构成边缘粒细胞池。 做白细胞计数时所得白细胞数仅反映循环池的粒细胞。两池之间经常保持着动态平衡,许多因素可使一过性地转向另一方面而导致白细胞计数结果成倍的波动。,骨髓,1/20,白细胞计数,血液,中性粒细胞凭借其渗出性、变形性、趋化性及吞噬功能等生理特性而捕捉、杀灭组织中、体腔内及血液中的病原体(主要化脓性细菌)。衰老的中性粒细胞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也有一部分从口腔、气管、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排出。消亡的粒细胞由骨髓释放的成熟粒细胞加以补充而保持周围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的相对恒定。,一、中性粒细胞,1.中性粒细胞增多 临床意义: (1)生理增多,见于:胎儿及新生儿;分娩时因阵痛和产伤可进一步增高;剧烈的运动、劳动;严寒,暴热均可有一过性的白细胞总数增高。,(2)病理性增多:,A.急性感染:金黄色溶血性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等化脓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常见增高,但也看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及机体反应性如何。,如出现以下现象说明感染过于严重:即白细胞不高,反而减低,但左移很明显。此时患者多处于或接近于感染中毒性休克的状态。此种特殊血象,可能由于白细胞进行了再分布,即多聚集于内脏血管内,也可能由于血液中白细胞大量溢出血管壁,奔赴病患局部而骨髓供应又暂时不足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