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级媒体集中采访吴栋材同志先进事迹见面上的汇报发言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308757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省级媒体集中采访吴栋材同志先进事迹见面上的汇报发言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在省级媒体集中采访吴栋材同志先进事迹见面上的汇报发言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在省级媒体集中采访吴栋材同志先进事迹见面上的汇报发言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在省级媒体集中采访吴栋材同志先进事迹见面上的汇报发言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在省级媒体集中采访吴栋材同志先进事迹见面上的汇报发言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省级媒体集中采访吴栋材同志先进事迹见面上的汇报发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省级媒体集中采访吴栋材同志先进事迹见面上的汇报发言(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在集中采访吴栋材同志先进事迹见面会上的汇报发言永联村党委副书记吴惠芳(2012 年 4 月 26 日)我们永联村是1970 年在长江边上围垦建村的,当时全村只有 254 户人家, 700 多口人, 800 来亩地。直到1978 年,仍然是张家港市最小、 最穷的一个村。 上级党委政府为了改变这个沙滩穷村的落后面貌,那年7 月,派遣吴栋材作为第七任工作组长、担任第五任党支部书记来到永联,帮助永联村打翻身仗。吴栋材书记来到永联后,凭着自己打过铁、 打过仗、种过地、经过商的经历和精神, 借助十一届三中全会东风和农村改革开放政策,放开手脚,带领村民发扬“敢破敢立、自强不息、团结奉献、实干争先”的精神

2、,历经30 多年的艰苦创业,使永联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全村面积10.5平方公里, 10400个村民, 去年人均纯收入达25238 元。村办企业永钢集团拥有净资产 70 多亿元, 13000 多名员工, 2011 年销售收入320 亿元,利税达 20 亿元。在全国 64 万个行政村中, 永联村的经济总量位列前三名, 每年上交国家税收位列前二名,特别是党中央发出新农村建设号召以来, 系统思考、整体推进, 已经实现了 “六个化”,4 个 96% ,呈现出一幅“小镇水乡、花园工厂、现代农庄、文明风尚”构成的农村“现代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我们已经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两次被中组

3、部树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还获得了“国家级生态村”、 “全国农业旅游示2 范点”、“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吴栋材书记本人, 1996年 6 月被江苏省委组织部授予“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称号; 1996年 10 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2004 年 4月, 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 “五一劳动奖章” 。 2000 年 5 月和 2010年 7 月,分别被江泽民和胡锦涛两代总书记亲切接见。在永联任职34 年,吴栋材书记全心打造社会主义幸福和谐的小天地, 带领农民走向文明, 实现人的现代化。 他所做的工作,概括起来说,是帮永联村的农民脱掉了四顶“帽子”。一是帮助农民脱掉了贫

4、困的帽子,让农民赢得了自尊,活得有尊严。 吴栋材书记来到永联后的第一个春节,一个老人家向吴书记哭诉,还没等他张口要钱,就被儿子训了一顿;村里小伙子讨不到老婆,姑娘远嫁他乡,永联成了光棍村、小偷村。于是他认准了“农是一碗饭,副是一桌菜,工业致富来得快”,在带领农民战天斗地挖塘养鱼、掘得第一桶金后,积极走工业化道路。80 年代初,苏南的乡镇企业刚刚萌芽,他就一口气办起了八个小厂; 1984 年,他察觉到“农民盖楼房”的商机,果断关停八个小厂,集中精力办轧钢厂,之后,他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到1997 年时,轧钢厂已经成为全国排名第三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企业; 2002 年,面对亚洲金融风暴的后期影

5、响,他自筹资金十多亿元, 克服 2003 年初的“非典” 影响,先后只用了341天时间,打造了一座百万吨炼钢厂,创造了中国冶金史上的奇迹,让永钢迎来了发展的春天。3 在走工业化道路的同时,老吴书记坚持共建共享,让村民公平享受经济发展成果。90 年代初,轧钢厂赢利后,他从企业利润中拿出钱来实施“奖农补副”,让农民种田也能富起来。村民戴相平那年种了17 万多平方尺的磨菇,按照“每种一平方尺奖励 2 元钱的规定”,村里一下子奖给他34.5 万元。 靠这些钱, 他家盖了楼房,还买了汽车。1995 年,永联并队扩村,他拿出近900 万元换取了老村民要求的“公平”,新村民要求的“平等” ,做到了“一家人不

6、吃两样的饭” , “只要进了永联门, 就是永联人;凡是永联人,待遇人人都平等”。2005 年以来,在农民集中拆迁居住过程中,他提出了“拆归拆、分归分”、一户住一套房、老年人住老年房的拆迁安臵办法,把新农村建设变成又一次共建共享的机会和机制,通过拆迁安臵,把村的集体资产,公平地转化成为村民的家庭财产,有效地缩小了村民间的贫富差距。2011年,全村村民的人均纯收入达25238 元。二是帮助农民脱掉了落后的帽子,让农民实现了自强。童年就下地插秧、种田、耕地的吴书记,深深了解到中国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为此,他努力让村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产业工人。 实施土地流转。从 2003 年起,在自愿的基

7、础上,把村民手中的8000 多亩耕地的承包经营权统一流转到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每亩地每年给予1300 元的保底收入,合作社实现盈利后, 村民还可按股比及盈余额获得分红,享受在土地上的发展权益。发展现代农业。 对于流转的土地,吴4 书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走市场化、科技化道路。村里先后成立了 5 家农业公司,分别经营4000 亩的园林苗木基地、400 亩的花卉基地、 3000 亩的现代粮食基地、100 亩的特种水产养殖场和500 亩的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管理和操作。过去扛着锄头钉耙劳作,现在改用电脑鼠标种粮,8000 亩耕地上,农业正式

8、工只有103 人。为了让农业发展更具生命力,吴书记还提出, 利用钢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蒸汽余热,给水产养殖、花卉种植、工厂化育秧、粮食烘干等提供热能,有效实现了工业与农业的循环。2011 年,全村实现农业产值5710 万元。 积极扶持就业。让农民洗脚上田后,一部分人成为了富余劳动力,为了让他们就地就业,“离土不离乡”,吴书记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发挥永钢集团的大企业优势,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永联村民,现在永钢20% 的员工是本村村民;创办劳动密集型的制钉厂,吸纳了村民职工600 余人;征用50 亩土地建设农民创业园, 让 24 位有创业能力的农民办起了小企业,提供了近 400 个就业岗位;成立劳务公

9、司, 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提供劳务指导、 派遣等服务, 先后帮助 700 多位村民实现了就业。他还依托永联小镇和农耕文化园,大力发展长江鲜特色餐饮和旅游业,每年举办长江鲜美食节和乡村游乐节活动,吸引人气,为村民创造经营、增收的商机。现在,全村96% 的农民实现了就地就业,从“朝五晚九”过渡到“朝九晚五” ,农民也从一种身份转化为一种职业。5 三是帮助农民脱掉了乡下人的帽子,让农民更加自豪。30多年来,老吴书记一直把“城里人有的,我们也要有”当作理想目标,努力实现居住方式城镇化。2006 年,抓住国土资源部 “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试点机会,投资15 亿元,建设了可容纳 4600 多户、15

10、000 多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永联小镇”,导入了江南水乡的建筑文化、江南特色的民俗文化和永联的乡村文化, 呈现出一派浓郁的现代气息、江南特色和文化氛围。为了提升配套水平,还建设了小学、幼儿园、医院、污水处理厂,农民生活街、商业休闲街、农贸市场,公交首末站、地下人通、治安卡口、红绿灯、电子监控设施等。实现管理均等化。有了城镇化的设施和环境,还要有城镇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为此,老吴书记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在永联村境内, 派驻了公安、城管、卫生、工商、消防等执法机构和人员,在永联小镇建立了城镇化的社区和永合社区居委会,让农民集中居住区享受到了城镇化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实现社会保障一体化。拿出

11、828 万元,为全村 4064 个村民办理了农保转城保。依靠厚实的集体经济,建立完善了生活补助、 养老帮困、助学奖优等8 项福利保障制度,给退休老人每人每月600元、 其余每人每月200 元的生活补助费,给在校学生每人每年500 至 2000 元的学习补助费,给老党员每人每年 2400 元补助。还注册成立了“永联为民基金会”,对相对困难、突遭灾祸和患有重病的村民,及时给予经济救助。2011年,全村福利保障分配达6529 万元, 村民人均获益6832 元。现6 在,永联人不仅享有城镇化的生活条件和社会保障,还享有集体资产的二次分配。在2010 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永联村以“城乡一体化,农民更幸福”

12、为主题,展现了中国农民的自豪。四是帮助农民脱掉了愚昧、没文化的帽子, 让农民更加自信。一段时期以来,农民都被看作是没有文化、没有修养、愚昧、保守、落后的群体。在帮助农民致富的同时,老吴书记还努力帮助他们插上先进文化的翅膀。建设文化设施。 相继建起了联峰广场、永联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永联戏楼等场所,并安装智能水笼头、水幕电影、音乐喷泉、自动扶梯、LED大屏等现代化设备设施,让村民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在家门口长见识。开展文化活动。 在村民中组建了合唱队、扇舞队、腰鼓队、龙狮队等文体队伍,开展包粽子、歌唱、健身操比赛等,引导村民早上跑步锻炼、晚上跳舞休闲。加强文化教育。 通过与安徽工业大学、杭

13、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办村民教育课堂, 给大家传知识、授技术。通过建村情厂史展馆,在永联小镇上借助公共艺术,宣传弘扬“敢破敢立、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实干争先”的永联精神。通过在永联小戏楼内天天搞演出,用文艺形式、历史典故、传统美德, 来熏陶和教育村民,把会议和演出场所当作课堂和考场,来培养村民的自觉、文明行为。通过带领农民游北京,住五星级酒店,看世博等,开阔他们的眼界。实施文明考核。 为了让精神文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从2004 年开始,他把精神文明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物质利益原则相结合,按照每年每7 人 1000 元标准,设立“文明家庭奖”,2010 年,为了加大考核力度,把村民

14、的文明行为与所有二次分配挂起钩来。随着永合社区的建立, 村委不再直接管理村民的日常行为,经济合作社坚持“两手抓、两手硬” ,叫响“出了永联门,还是永联人”的口号,依托村民所在社区、学校、工作单位,对村民的文明行为进行考核评价,使永联人不管走到哪,都成为最好管,最自觉,最文明的人。回顾总结老吴书记在永联34 年的经历, 他主要有四种精神,形成了四个成就。第一,他忠诚于党的事业,带领永联人忠诚实践党在农村的改革开放政策, 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牵引,带动城镇化建设,进而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吴书记带领永联人走过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978 年以来,坚持以工兴村,是努力实现

15、工业化的过程;2002 年之后,在实施工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两次大规模拆迁,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是实现城镇化的过程;2009 年以来,是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可以说, 党在农村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和“三化”同步建设的战略,在永联村都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永联村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第二, 他坚持一心为民, 带领永联人走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套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路径机制。吴书记认为,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因此,他每当遇到事关村民8 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总是以共建共享、 共同富裕为决策的依据准则。1998 年和 2000 年先后两次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在“

16、彻底转、转彻底” ,还要“回头看”的大背景下,他靠自己带头让出个人 50% 的股权,硬是给全村10400 个村民保留了企业25% 的股权。因此, 永联村在以土地为纽带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建立了以资本为纽带的农村集体组织形式;村民虽然改变了土地性质、就业方式和农民身份,但享受这片土地上发展成果的权利没有改变;村民们通过二次分配,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实现了公平,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永钢集团管理层持股75% ,遵循了市场经济规律特点,吸纳了五湖四海的人才和人力资源,确保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村民、股民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和谐相处,共谋发展,使村企越来越兴旺。在小小的村庄里,把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市场经济的规律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让“中国特色”四个字落到了实处。第三, 他敢破敢立、 自强不息, 带领永联人不断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形成了民主法制、文明和谐的村庄管理模式。吴书记认为,农村的社会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调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初期, 永联村自发形成了村企合一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使村级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随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