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3302280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车胤中学车胤中学 2017-20182017-2018 学年度下学期(高二)三月月考学年度下学期(高二)三月月考语文试题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 5 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遇有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功能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

2、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当时,针对官吏假冒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假冒履历的官员必死不赦。不久,又发现了假冒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 ,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

3、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联在一起的。到汉以后,专制制度牢固建立起来,谈改革多半都是经济体制改革

4、。无论是先秦的也好,以后的也好,体制改革总是和法制密切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成功的改制,成功的改革都是和法制相向而行。举一个大家知道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是建立一家一户的封建的生产方式。政治体制改革是废除世卿制度,建立军功爵制。这次改革借助于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开阡陌,封疆令,废除了过去的土地国有制。颁布二十等军功爵令,奖励首功,废除世卿世禄。这些法律明确地提出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对改革起了引导作用。其次商鞅也利用法律扫除或者是减除阻碍改革的旧势力。把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师傅处以肉刑,借以推动改革。最后是运用法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得到了秦国百姓的拥护

5、,所谓秦民大悦。尽管商鞅被处以死刑,但其法未败。所以改制与更法密切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 的一项是A. 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认识起源很早,法律作为治国之具,从它用来治理国家那天起,就形成了法律工具主义。B. 在古代要发挥法律治国之具的作用,皇帝至关重要。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会使法律失去它应有的信用。C. 魏征用比喻来阐释法律工具主义,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着鞭子,就是法律。D. 戴胄能够依法断案,没有判假冒履历的官员死刑,他认为“法乃天下之法” ,非皇帝一人之法,不能随意变更。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6、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引用官员履历造假事件,论证古代社会君主对法律工具主义所起的作用。B. 文章第二段,以隋文帝为反面事例,论证君主不依法行事随意变更法律造成的恶果。C. 文章第三段,在论法与改革的关系时,运用商鞅变法,阐明改革与变法应相向而行。D. 文章先追溯法律工具主义源头,指明我国在很早时候就有人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主张。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管仲就认识到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而法律工具主义则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B. 法律作为统治者的治世工具,在古代社会中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遇到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时发挥的作用更大。C.

7、商鞅以法推行改革,使秦国强盛,唐太宗遵守法治,出现了贞观之治,可见法律工具主义是应该继承的古代文化遗产。D. 商鞅变法的成功,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要借助于法律,商鞅如果不颁布许多新法,其改革便难以成功 。【答案】1. B 2. B 3. C【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 项,结合文本内容“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 5 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分析可知, “形成了法律工具主义

8、”错;C 项,魏征只是阐述国家君王和法律三者的关系,不是用比喻来阐述法律工具主义;D 项, “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是唐太宗的话。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B 项,结合文本内容“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分析可知,隋文帝的例子论证的是古代社会中昏君会败坏法律这一观点。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

9、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 项,结合文本最后一段内容分析可知, “应该继承”与文意不符。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隐瞒石磊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这人我认识,住在我的楼上,叫尚海英。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好的牙多少钱?差的又是多少?”“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 ”我回答海英说。“老王,你看这样行吗?我想给我妈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 ”海英对我说。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海英,你家有的是钱,干吗这样做?”“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六十多岁,镶那么好的牙干吗?说不定,

10、镶上不几天她就”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不情愿地说:“好好吧!”“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下午,我带她来做牙模。 ”海英说完就走了。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玉莹笑着问我说:“王医生,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我妈这人真是的,怎么叫她,她都不来。好的牙多少钱?最差的又多少钱?”我看了看玉莹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样?但我转念一想,玉莹一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学教师,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于是,我还是很和气地说:“夏老师,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有一百来元。 ”“王医生,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

11、,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我妈很心疼钱,但你得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我听到玉莹这话,内心很是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话对她说:“夏老师,你妈不都七十多岁了吗,镶那么好的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玉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王医生,你怎么说这话?”我知道我说错了,歉意地对她说:“夏老师,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玉莹走时,又郑重对我说:“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别让我妈知道。她要是知道了,她是不会来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天后,尚海英带着妈妈来了,夏玉莹也带着妈妈来了。尚海英的妈妈叫她尚妈妈,夏玉莹的妈妈叫她夏妈妈。因为是

12、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 尚妈妈问夏妈妈:“大姐,你镶多少钱的牙?”“我我我本来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镶什么牙,可玉莹就是不肯。 ”夏妈妈回答说。“我是问你镶多少钱的?”尚妈妈又问了她一句。“一一百多块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 ”夏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她不是钱少不好意思,是怕媳妇在他们的面前没有面子。“什么?一百多块的?一百多块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儿媳妇就给我镶五千多的!”尚妈妈颇为得意地说。海英有点用质问的口气,对玉莹说:“夏老师,你怎么给夏妈妈镶这种牙,你要是没钱,跟我说一声。老王,你说是不是?”海英的话,我装着没有听见。玉莹理了理刘海,有点尴尬地说:“将、将就一下吧。 ”我自言

13、自语说了一句:“真作假时假作真。 ”海英婆媳走了,夏妈妈却安慰儿媳说:“莹,她们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她家有的是钱,咱们一百元要相当她们的五十万元。 ”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对她们婆媳说什么好。我精神十分集中,想把这口牙镶好,不然,我就对不起玉莹的那份孝心。一个星期后的中午,天下着雨,我在房里休息。尚妈妈和夏妈妈到我家来跟我的妈妈聊天。聊来聊去,她们聊起了牙。尚妈妈问夏妈妈说:“大姐,你的牙好使吗?”“哎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轻时的牙齿一样。 ”夏妈妈喜形于色地说。“这就怪了,你一百多块的牙那么好,我五千多元的牙却差得很。会不会给小王搞错了?”尚妈妈有点怀疑地说。“让我给你看一看就知道了。 ”妈妈

14、对尚妈妈说。妈妈一看到尚妈妈那口牙,就肯定地说:“错了,这牙是便宜的牙。 ”妈妈说完又对夏妈妈说:“你的牙,我也看一下吧。 ”妈妈一看到夏妈妈的牙又说:“你这口牙可是好牙,搞错了,搞错了。 ”妈妈走进我的房里,把我叫了出来,当着她们的面质问我:“她们的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搞错了?”我本想为她们继续隐瞒,现在看来,不说出实情不行了。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两个儿媳妇各为自己的婆婆镶牙的故事,表现了儿媳妇对婆婆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B. “我”本想替海英和玉莹永久地保存秘密的

15、,但妈妈当着两位老人的面质问“我”原因,“我”只好违背着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C. 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真是印证了“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句话,文中的几次巧合,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真实性,使故事情节顺理成章。D. 小说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虽然海英和玉莹的言语有些地方是相似的,但表达的内心情感却完全不同。5. 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 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简要分析。【答案】4. B 5. 小说中的“我”是小说的叙述者与情节的连接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小说都是从“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而展开的。有助于展示人物性格特点。 “我”的心理和语言

16、能揭示人物心理,揭开事情的真相。 6. 海英和玉莹出场的对比。海英是开着宝马来的,玉莹是骑着单车来的。海英和玉莹做法的对比。海英有钱而给婆婆镶便宜的牙,玉莹没钱却给婆婆镶贵的牙。海英和玉莹心灵的对比。海英让“我”帮忙隐瞒真相是想骗婆婆高兴,是自私的表现;而玉莹让“我”帮忙隐瞒真相是想让婆婆愿意镶牙,是孝心的表现。【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 项, “我只好违背着自己的良心”错误,从文章“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六十多岁,镶那么好的牙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王医生,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我妈很心疼钱,但你得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 ”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 ”看,说出真相是澄清了事实,并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5. 试题分析:题干“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答题关键词“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是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小说作用题,要建立起人物、情节、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