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主,参与,互动学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29986 上传时间:2017-08-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自主,参与,互动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自主,参与,互动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自主,参与,互动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自主,参与,互动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自主,参与,互动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自主,参与,互动学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自主,参与,互动学习“自主 参与互动”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 ”的方式,即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强化人与教学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内涵是在复习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创设激发参与的情景,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索新知,再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多向交流,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实现教学目标。拓展是以探索、求知为主要形式的策略性知识体系其功能目标促使学生爱学、会学、善学。基本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2、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归纳知识、总结评价。共四个大环节。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习的方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具体操作方法是: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倾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掌握学生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心理活动倾向,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所要探究的知识产生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

3、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构成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 “研究 ”之火、 “探索”之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变“要我学”为“ 我要学”。本环节主要的任务是:在情绪上、认知上做好铺垫从学生的旧知识或生活原型入手,找出新知识的切入口,创设情境,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入新课做好铺垫。例如,在教学

4、“毫米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猜猜新华字典的厚度。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厘米 ”,所以能很快地说出新华字典的厚度是 4 厘米多一点;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元硬币,让学生说说它的厚度是多少;然后用直尺量量它的厚度是多少。这一下学生们都呆住了 它不满 1 厘米,怎么量呀!究竟是多少呢?学生马上就会产生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强烈欲望,这就使单调、枯燥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被有效地激发出来。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 ”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

5、趣与欲望。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开放教学环境,优化师生关系,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自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去研究数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教师争论,与同伴争论,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探究氛围。本环节的主要任务:一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二是针对新知识的教学目标,组织学生群体共同参与到探究学习的活动中去。这一环节分以下四步进行:第一步,自主探索。学生自己看课本内容,其间伴随着动手操作和接受教师的指导,要让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到自学活动中去,以提高解

6、决问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要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或者,让学生在看书中发现问题,再质疑问难,达到问题的解决;或者,先组织学生尝试性地去解决问题,然后对照课本,以得到验证;还可以教师先解决与教材同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模仿教师的师范过程自己去解决教材中的问题。问题,既是思维的产物,又是思维的动力和材料。新颖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热情;恰当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问题对于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一节课新的知识并不多,有又了前一个环节的“铺垫 ”准备,自学过程中又融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7、;因此,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迁移而自己获取知识并不会感到十分困难。自学的形式,以个体为主。教师巡视,释疑解惑;或者辅导学业困难的学生。在这一步教师特别要注意: 教师要真正的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保证思考、探讨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及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就会获得充分释放。教师要在以下几个环节真正的留出“时空” ,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不要徒留形式,走过场。 (1)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时留 “时空” ;(2 )提问后留“时空 ”;( 3)当学生对知识认识模糊时

8、留“时空”;(4)在概括结论之前留“时空” ;(5)出现错误之后留“ 时空” ;(6)出现难解时留“时空”。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去自行探究,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第二步,小组交流。肖伯纳有段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 ”他启发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中群体智慧,提高学习效率

9、。学生自主探索以后由于知识水平不同,认知能力各异,有的已经胸有成竹,能够讲得头头是道;有的一知半解,有许多疑问等待解答;有的模模糊糊,不知所以然。这时,让几个学生议论一番,说出各自的心得或疑惑,得到相互启发,发挥了互补作用,使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产生效应,起到共同加深认识的效果。小组交流的形式,以同桌或前后四人为主。教师巡视,可参与到某些小组的讨论;要积极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意识和培养学生参与讨论的能力。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

10、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第三步,小组汇报。讨论以后,学生产生共识,或者求大同小异。这时,教师组织小组代表汇报学习和讨论的心得。小组代表要反映本小组的共识和个别差异,要实事求是,避免重蹈“教案剧”的覆辙,这样通过学生与教师、个体与群体等多渠道的信息交流,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认识。教师认真听取汇报,及时给予简要的评价;对有创见的发言,要倍加鼓励。第四步,教师点拨。教师针对汇报中的实质性问题作适当的讲解;或者设疑问难,激起学生的争论。教师的讲解不宜过多,以点到为止。学生已讲正确,教师不要再重复,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