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参考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299111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参考答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寻甸县第一中学学科:高一语文编写人:陆贞穆审核人:陆贞穆1 咏怀古迹(其三)(第 1 课时)参考答案熟读诗歌,掌握内容1. 诵读提示: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略有变化,如“一去”两句速度要慢点;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2. 明确:沉郁怨愤的感情。3. 掌握诗歌内容。( 1)明确:首联点出王昭君的出生地,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颔联叙述昭君的遭遇,感慨无穷,从正面赞扬了昭君的坚强性格。后四句指斥君王昏聩,致使昭君遗恨千古,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的美好品质,又同情她的不幸。( 2)明确:这是一首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诗人叙述了王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同时把自己去国

2、离乡的愁恨寓于其中。他的遭遇与昭君的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但又不敢怨君。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4. 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合作探究一、明确: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了自己的怨愤之情。作者运用了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二、明确:第一句写汉元帝“按图召幸”铸成大错,王昭君既已远嫁匈奴,汉元帝只能在画图中约略地看着她的青春美貌了,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第二

3、句写昭君已经出塞,纵然月夜魂归故里又有什么用呢?除了讽刺汉元帝外,也写出了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能力提升比较阅读:分析参考:相同之处在于都写了王昭君的不幸。不同的地方在于白居易的诗歌明快浅显,立意巧妙,诗歌以昭君自己的角度来入笔,先描写她为胡地风沙所困,已变得憔悴,形象鲜明,但不愿让皇帝知道,只希望回国,有恋主之情;杜甫的诗歌则深沉得多,他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写,借昭君来寓自己的不幸与怨愤。规律总结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1. 诗歌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其三)中的人物形象就是王昭君。2. (1)借助诗歌形象

4、,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这首诗歌就是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来表露自己的不幸和怨恨。( 2)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意境。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就是借景来抒发感情,营造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气氛。( 3)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中的哲理。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典型例题】思路解析:解答时要结合王昭君的遭遇和杜甫的遭遇的相同点分析,理解咏怀古诗“借他人之酒杯,浇胸 中之块垒”的写法。 参考答案: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杜甫也怀才不遇,对昭 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对昭君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杜甫咏王昭君,不过

5、是借昭君之事,浇胸中块垒。【变式拓展】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中情与景关系的理解。奇景与奇人相得益彰,借奇景咏奇人,表达自己的哀痛之 情。据此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不同意。其一,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 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昭君之奇美。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作铺垫, 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学校:寻甸县第一中学学科:高一语文编写人:陆贞穆审核人:陆贞穆2 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这样是较为和谐的

6、。随堂检测1解析 : 诗歌的题目是夜, 前两联破题、承题写夜景。抓住前两联写露水、秋夜、空山、疏灯、孤帆、新月等景物可以看出是凄清悲凉的秋夜图景。描写景物的目的为下文抒发情感作铺垫。答案 : 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 ,江水清澈 ; 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 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 为下四句的抒情作了铺垫。2. 解析 : 分析诗人的情感, 要抓住显露情感的关键字句。“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无情”表现了诗人思家、漂泊、悲凉的心境; “看牛斗”“接凤城”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答案 : 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 病卧山城 ,无限悲凄的心境, 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卧病”江边, 因时局动乱 ,音书难至 ,孤独凄凉 ;诗人走到室外, 在走廊上仰观星斗, 由银河想到长安, 思念故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