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琳改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329103 上传时间:2017-08-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3.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琳改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琳改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琳改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琳改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琳改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琳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琳改(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组织: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为了完成共同的使命和目标,组织成员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结成有机整体,从而形成单独的个人力量简单加总所不能比拟的整体力量。组织存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组织行为:组织行为,是指组织的个体、群体或组织本身从组织的角度出发,对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组织环境: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事物和现象。管理: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激励、领导和控制,以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

2、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1.工业革命时期欧文在企业中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实验2. “管理运动”潮流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萌芽3.工业心理学的创建4.“霍桑实验”、“劳动宪章”和“人际关系运动”*霍桑实验 时间: 19241932 年地点:霍桑工厂领导人:乔治埃尔顿梅奥成果:产生了人际关系学说(成为研究重点)实验过程 第一阶段:工场照明试验结论:工厂照明只是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一项微不足道的因素;实验中存在太多 的变量导致无法准确衡量照明度对产量的影响,最重要的可能是“人类个体的心理状态”。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实验结论:似乎是由于督导

3、方法的改变,使员工的态度改善,因而产量增加。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结论:表明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是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表明新型的领导方式对提高生产率的重要性。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结论:企业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总 结 梅奥等人在 “霍桑实验 ”中总结的“人际关系理论 ”揭示了人际关系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重大因素,凸显出群体规范对于个体工作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开辟了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导致了管理中对人的因素的重视。(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1.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2.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3.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4.“新组织”的兴起和组织过程的探究韦伯的官僚

4、组织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古利克的行政管理理论,福利特的前人际关系理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巴纳德的自然系统论,卢因和利克特的参与管理理论,默顿的结构功能理论,开放系统理论,麦克格雷戈的人力资源理论,权变,文化,新组织补充:学科基础:行为科学:霍桑实验理论基础: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方法基础:心理技术分析、群体动态分析、社会测量方法1、霍桑实验:行为科学的特点:重视对人的管理2、心理学:个体心理、群体心理、人群关系社会学: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对个体的影响人类学:人类行为中的文化性3、同(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管理者技能:法约尔五大管理职能: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

5、、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并对每一个职能都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后发展为管理职能学派,代表人物孔茨。*个体行为规律 人的行为受思想和心理的支配,思想和心理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的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1.人的行为模式(刺激反应机理刺激个体心理特征对刺激的个人理解行为反应) 2.个体行为特征:目的性、社会性、自主性、连续性、持久性、可塑性3.个体心理对行为的影响:个体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和反应几个阶段。个体行为过程由需要动机行为构成。个体心理包括知觉、动机、态度、价值观、个性、气质、情绪等,这些心理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行为。*五种人性假设:1.“经济人”假设X 理论(泰勒)含义:“

6、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管理方法:经济利益+ 严格管理(胡萝卜加大棒)。管理人员应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任务方面;应用职权发号施令,使对方服从;强调严密的组织,制定具体的规范和工作制度;在激励约束制度上,主要用金钱报酬调动人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管理人员的角色:监督者2.“社会人”假设(梅奥)含义:“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管理方法:让员工参与管理 管理人员不能只考虑如何完成工作任务,而应当关心爱护尊重员工,致力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提

7、高组织士气;对员工的奖励应当尽量采取集体奖励,而不能单纯采取个人奖励;管理者的身份应由单纯的监督者变为上下级之间的中介,鼓励、交流、沟通,经常倾听员工意见并向上级反映。管理人员的角色:协调者3.“自我实现人” 假设(Y 理论)含义:“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人都期望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能力,只要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会产生最大的满足感。管理方法:创造有利环境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有利于人发挥潜能的工作环境,管理者的职能从监督、指挥变为帮助人们克服自我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鼓励方式从外在激励(收入、人际关系等外部因素)改为内在激励(工作的挑战性,在工作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发挥潜能,满足其自尊

8、、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主;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工人更多的自主权,让工人参与管理和决策、分享权力。管理人员的角色:设计者4.“复杂人”假设(超 Y 理论)含义:“复杂人”假设认为以往的人性假设都各自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适合于某些人和某些场合,有合理的一面,但也失于简单和简单化。事实上,人是复杂的、多变的,不能把所有人归为一类。管理方法:因环境的不同而随机应变、审时度势、因势导利、灵活机变。5.*文化人假设(与 “”,组织文化联系)人的行为及价值选择是由所处的文化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的行为。用正确的企业文化引导人、约束人、凝聚人、塑造人。个体接受企业的文化,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9、企业文化就是以主导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系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组织行为的总和,管理的要点就是要建立一种适合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改变人的态度和行为,从而获得较高的管理效果和效率。如何管理 终身或长期雇佣制、定期考核、逐步提级晋升制度员工培训使其成为多专多能的人才运用报表、数字信息等鲜明的控制手段集体研究+ 个人负责管理者是文化设计师&行为楷模*需要与动机(联系激励理论)需要:需要是人的一种主观状态,是作为有机体的个人对个体内部和外部的某些东西感到缺乏的一种心理反应活动。需要的分类: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需要的基本特征:1、既有物质方面的需

10、要,也有精神方面的需要2、主要通过劳动来满足3、需要是广泛的、丰富的、发展的4、需要都具有相关性、反复性、竞争性5、很大程度受社会环境影响动机:动机是指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意图、需要和信念的心理因素。动机的分类: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引发动机的原因:需要;外部刺激行为:人的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需要动机的区别:需要是缺乏,动机是期望,需要+具体目标(外部刺激)=动机动机才是推动人们去行动的直接动力和原因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动机是行为产生的直接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a)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b)同一行为可以出自不同的动机;c)一

11、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d)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e)错误的动机又是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个性:定义: 个性是在先天素质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着一定的稳定性与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气质、性格、能力 分别对管理学有什么意义(中等题)气质与管理1.气质: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没有好坏之分。2.气质与管理(意义):因人施教a)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合理用人;b)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合理调整组织结构,增强团体战斗力;c)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做好思想工作。性格与管理1.性格:性

12、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客观环境作用: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社会影响主体自我教育:人有文化修养、受教育水平、精神境界和自我要求2.性格对管理的意义分为两点: a)在一个组织中,员工性格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影响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性格对组织管理工作非常重要。b)性格不同的管理者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所以管理者要加强自己的性格修养来促进组织管理工作进行。因人施教。能力与管理1.能力:从心理学上来说,能力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品质,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

13、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从两个层次理解能力,即实际的能力和潜在的能力。通常将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个体能力差异的影响因素(形成与发展):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和实践;个人的主观能力差异: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能力的性别差异。3.能力与管理(意义)能力是人最重要的个性特征,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实际价值。是管理者在实践中量才为用的根本依据。研究个体的能力结构和能力差异,有助于管理者发现人才,量才用人,合理分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理想境界,提高组织活动的绩效。a)制定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合理招聘人才,量才录用;(用人所长)b)制定准确的人才评估

14、和选拔标准,实现能力与工作相匹配;(科学考核)c)团队和领导班子的能力互补;d)有效地加强员工能力培训是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e)建立有效的业绩评估和人才选拔标准。*价值观、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小题)态度: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认知、情感和意向,其核心是价值观。2.形成:a)顺从: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与他人一致。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比较表面化,受外部控制。b)认同:喜欢某人或某物,内心乐于与他人一致,采取相同的表现。有较多的情绪情感掺入,是主动过程,外界奖惩已不再影响态度。c)内化:将自己的信念与外界事物的情感认同联系起来

15、,并使之成为人格的一部分。3.改变技巧a)改变个人和群体的关系b)改变规范c)把握目标对象的特点d)勒温的参与改变理论:主动参与群体活动的人态度改变明显,速度较快、被动参与的人转变较慢。4.态度与管理a)要充分认识员工态度在管理中的作用和这种作用的复杂性;b)要运用多种方法定期进行员工态度调查;c)改善对员工的态度,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教育。价值观1.形成:价值观体系一部分来自遗传,其余则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民族文化、家庭教育、教师、朋友等。(社会历史、社会规范、社会文化)价值观一旦形成,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周围事物越复杂、价值判断越复杂,但个人终究会以某种价值观作为主导标准,并以此为核心建立

16、起个人的价值观体系。)2.改变:价值观并非绝对一成不变,当人们在某种新的环境,其行为必须符合新的情境要求时,人们常常会对旧的价值观提出质疑,对可能不再适合的部分进行修正,经过反复比较,导致价值观的变化。*社会知觉(小题,名词和选择)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因而知觉受人的各种主观意识(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情绪体验)特点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群体、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自觉,也叫社会认知。(1 ) 对他人的知觉:通过对他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其行为的认识(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2 ) 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社会舆论、知识经验、情绪状态、态度倾向、个性特征)(3 ) 角色知觉:个体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与判断,以及对角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