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

上传人:纯*** 文档编号:53252881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天水市一中天水市一中 20142014 级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级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 历历史史第第 I I 卷卷 选择题(共选择题(共 6060 分)分)一、选择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太平广记钞中写到“不若人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若二男二女, 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意养之?”,该材料体现了 ( )A小农经济下“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B明朝时期已经有了计划生育思想的萌芽C冯梦龙受到道家“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 D明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严重的人口膨胀现象2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

2、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3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 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 376 石), 薄田亩十石(合今 289 石)”。这说明()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4北宋规定,无论是典卖

3、还是绝卖,均需订立买卖合同,合同为一式四份,“一付钱主,一付 业主,一付商税院,一留本县”。至南宋时改为一式两份,即“在法,典田宅者,皆为合同契,钱、业主各收其一,此天下所通行,常人所共晓。”此材料说明宋代()A土地契约制度己比较完善B自耕农的数量增多C政府对土地控制完全放开D庄园经济迅速发展5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西城市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而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如盐铁官营)以下作为上述材料的研究主题合 适的是()A

4、中国封建主义专制集权体制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体制的比较B中世纪西方的城市化进程快于中国之现象分析C中国官营手工商业和西方城市商业发展的对比2D西方人治和中国法制观念下的中西城市面貌6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7浙江通志等记载:明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

5、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松江一带)“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 ”材料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区()A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变化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萌芽C官营纺织经济被赶超日益破落衰败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8“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 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士大夫的称谓是战国中叶才流行开来的,是指士人与官僚的合二为一;明清之际“士人从商,商人入仕”,是社会结构变动的一大特色。下列关于中国士人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治国搭建了政治舞台B明清之际的“士人从商

6、”反映抑商政策转变,等级观念淡化C面对鸦片战争失败,当时开明士大夫阶层发动了“自强”运动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9明代时,“河间(今属河北)行货之商,皆贩缯、贩粟、贩盐、铁等。贩缯者,至自南京、 苏州、临清;贩粟者,至自卫辉(今属河南),并天津沿河一带;贩铁者,至自沧州、天津;贩 木植者,至自真定;冀诸贩瓷器、漆器之类,至自饶州、徽州。”这表明()A抑商政策松动促进长途贩运贸易B商品交换突破地方市场限制C经济发展平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D手工业的区域分工相对平衡10广阳杂记:“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 之货,皆由此

7、焉转输。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材料叙述的是()A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B唐代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达C南宋江南地区的物质转输D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的区域分工11明代初期,田赋实行实物征调,官员的官俸禄米也必须到南京支取,路远费多,官员也得不到实惠。后来决定在南方实行“金花银”新制,所得田赋银两悉数解入国库,再以白银支付俸禄,3后来又将此项改革推行到北方。这项措施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财政制度变革B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C杜绝了官员贪污腐败现象D缩小了南北的经济差距12汉武帝时设置盐铁官专职管理盐、铁生产销售征税事宜。宋行引法,商人向政府购引(即取

8、得贩运销售盐专利的凭证)后,即可凭引支盐运往指定区域,独占区内食盐销售。清政府采取 “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A封建政府与民争利的出发点没有改变B不放弃专营是为了抑制富商大贾势力C政策虽有变化但是指导思想仍为法家的集权思想D从长远来看会增加成本,不利于商品的自由流通13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 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A商

9、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C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14如果将价格革命前欧洲拥有的货币总量设为 100,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拥有的货币总量(m)设为 60,商人、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拥有的货币总量(n)设为 40,若价格革命后欧洲货币总量上升为 1000,那么,下列关于 m、n 的四组数据的推理判断可能正确的是()Am900,n100Bm800,n200Cm600,n400Dm400,n60015“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

10、的 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下列关于各时期金融中心形成的因 果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新航路开辟北意大利金融B三次英荷战争荷兰金融C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金融D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金融16有学者对新航路开辟作了如下评价:“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 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对这一材料的正 确解读是()4A片面强调新航路开辟的积极作用B经济发展完全依赖对殖民地掠夺C新航路开辟直接引发了工业革命D较为客观分析新航路的历史作用17西班牙萨拉

11、曼卡学派提出了“价格革命”一说,认为发生于西班牙的物价飞速上涨是由于美洲金银大量进口所致。后来的绝大多数人接受了这个观点。而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货币数量方程式,即“PT=MV”(P、T、M、V 分别代表价格、交易量、货币、流通速度),认为在均衡 条件下价格水平是货币供给量的函数。费雪的观点()A从根本上否定了“价格革命”B从理论上充实了价格革命”C认为“价格革命”并没有发生D认为“价格革命”由贸易决定18“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

12、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中“新阶段”最主要的含义是()A交往扩大,使欧洲市场扩大为世界市场B引起早期殖民扩张C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D推动了历史的进步19威廉伊斯特利和罗斯莱文撰文宣称,欧洲人在殖民活动中非正式的规范和文化、法律规范、政治制度、具体的技术等等,在塑造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任何地方只要存在欧洲人,无论人多人少,也不管他们来自欧洲什么地方都会对经济绩效产生强大而积极的影响。该观点可以用来揭示() A欧洲文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B欧洲殖民以传播先进制度和技术等为目标C欧洲殖民活动在客

13、观上有利于当地发展D整个欧洲地区在当时处于世界最先进地位20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解决土地问题,而法国大革命时期是将土地分成小块,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解决土地问题。后世的史学家们,有些人肯定了英国的做法,而有些人则肯定了法国的做法。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A运用现代化史观者肯定了英国,而运用革命史观者肯定了法国B采用道德标准者肯定了英国,采用生产力标准者则肯定了法国C虽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生产力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D前者站在新贵族立场上看问题,后者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看问题21阿诺德汤因比指出:“世界与西方的冲突至今已持续了四、五百年。在这场冲突中,到目前为止,有重大教训的是世界而不是西方;因为

14、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狠狠的打击”。“世界与西方的冲突”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最深远的影响在于 ( )A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B西方对世界各地区的殖民扩张侵略C世界逐渐从传统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D世界各地由相对隔绝走向密切联系22一种观点将英国工业革命归因于市场的发展。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和英国的市场发育程度不相上下,而在市场宽度(远距离商品贸易开展情况)和深度(不同地区价格5差异的标准差)上,中国似乎更胜一筹。上述论证过程能够说明()A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 B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中国,而不是英国C政治制度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D英国工业革命

15、由多种复杂因素促成23“一方面由于特别狭窄、畸形的农业专业化生产,使得拉美国家的国民经济压在某单一农作物的世界市场行情的变动上。另一方面,由于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国内工业部门,又使其国内居民生活中必需的全部工业产品,完全要依靠从发达国家进口。”(千枝松:工业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这段资料不能说明的是()A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入B拉美沦为西方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C拉美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附庸D拉美经济转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迅速发展24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18351919)描述某一经济现象时说:“从苏必利尔湖开采两磅铁石,并运到相距 900 英里的匹兹堡;开采一磅半煤,制成焦炭并运到匹兹堡;开采半磅石灰,运至匹兹堡;在弗吉尼亚开采少量锰矿,运至匹兹堡这四磅原料制成一磅钢,对这磅钢,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分钱。”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B工业革命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C美国建立了完善的福利制度D垄断组织控制了国家经济生活252013 年 3 月 13 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谈到二战后东京审判时说:“对于这一场大战的总 结,并不是日本人自己作出,应该说是联合国一方的战胜者作出的断罪行为。”战时日本领导人“是根据联合国一侧战胜国判断被定罪”。这一说法()A表明日本欲按自己的意图对二战作出总结B质疑东京审判的公正,企图挑战二战后的国际秩序 C是在美国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