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1

上传人:纯*** 文档编号:53226955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桃花源记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2.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3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4感知世外桃源的生活。二、重点、难点1.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2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三、学法指导文言文的学习,应注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语感。还要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四、问题导引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个叫“世外桃源”的神秘世界,这个世界有怎样的景致?其中的人为什么会来到这里?他们是怎样生活的?读了课文,相信大家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五、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填空。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

2、,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第一人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 29 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 80 多天就辞官回家,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从此,“躬耕自资”,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2初读课文,解决读音。垂髫( tio ) 豁然( hu ) 俨然( yn

3、 ) 怡然( y )邑人( y ) 骥( j ) 阡陌( qin m ) 诣太守(y)3朗读课文,借助注释,逐段逐句疏通文意。完成以下 3 个小题。例:2(1)通假字解释。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通“俱”,全部,详细)(2)一词多义解释。舍:便舍船 (放弃、舍弃,动词) 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寻: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未果,寻病终(不久,副词)其:欲穷其林(这、那) 得其船(他,代渔人)乃:乃大惊(就,于是) 乃不知有汉(竟,竟然)志: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 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此人一一为具

4、言所闻(给)(3)翻译下面几个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既出,得其船,便扶向

5、路,处处志之。(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他进出桃花源的全部情况作了禀报。 六、合作探究1轻声朗读,小组合作交流,把握线索,理清文章脉络,分析结构,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3第一部分 1 段 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发现桃花源。第二部分 2 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所见, 进入桃花源。第三部分 3 段 写渔人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访问桃花源。第四部分 4-5 段 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再寻桃花源。线索:渔人的行踪2试背课文,用课文原文回答

6、下列问题。(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2)渔人看到桃花源里的自然景象怎样?这里人们的生活景象又怎样?并各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优美宁静 )生活景象: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安乐幸福 )(3)在桃花源里,人们是怎样对待这位误闯进来的渔人?这说明了什么?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

7、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说明这里民风淳朴,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5)渔人在临行前,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体现了桃花源中人什么心理?厌恶战争,不愿与世俗交往,不想受到干扰的心理。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归纳本文文言知识。42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3了解“世外桃源”的含义,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4了解本文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二、重点、难点1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2了解“世外桃源”

8、的含义,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三、学法指导一篇好的文言文一般语言简洁而又生动,富有表现力,学习时应认真体会其语言特点。古人讲究托物言志,含蓄表达内心诉求,学习这类文章,应该透过表面,深入挖掘,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和真实意图。四、问题导引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世外桃源”的大致情况。这节课,让我们通过思考以下问题:作者给我们描绘的这个世界是否真实存在,借叙述这样一个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一起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五、自主学习1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情况。2归纳本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1)古今异义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芳草鲜美鲜美,落英缤纷。古:色彩鲜艳美丽 今:味道好

9、,新鲜味美阡陌交通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率妻子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妻子 古:指妻子和儿女 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毫无出路、令人绝望的境地乃不知有汉,无论无论魏晋古:不用说,更不用说 今: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余人各复延延至其家古:请 今:延长,延伸不足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不值得 今:不满,不充分5(2)词类活用,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3)归纳本文中重要文言句式。判断句,翻译下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南阳人刘子骥是个

10、志向高洁的隐士。 省略句,在括号里把省略内容补充完整。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林尽水(于)源(洞口)初极狭,才通人问(之)所从来便要(之)还家4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落英缤纷: 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豁然开朗: 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又指人烟稠密。 黄发垂髫: 黄发,老年人

11、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怡然自乐: 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与世隔绝: 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无人问津: 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受到冷落。 六、合作探究61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可是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些说明了什么?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是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

12、精神寄托。2从文章内容分析,桃花源中描绘了一种怎样社会理想?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人人平等自由3作者为什么要为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在本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4请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陶渊明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他写文章不重词藻的华丽,不事雕琢,而是尽力做到朴素、自然、接近口语。桃花源记多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桃花源中所描写的都不过是一些极平常的东西一经作者随意点染,就组合成一幅有没的田园风光图。5请分析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本文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作者却用纪实笔法,使人觉得桃源仙境是真实存在的,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才能。故事似虚似实,若有若无,亦真亦假。文中桃花源内外的景物,村中的风俗人情都是通过渔人的观察和感觉或借助渔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感觉是真实的;而文章开头写他“忘路之远近”,临末又写他“遂迷,不复得路”,是要通过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描述,暗示读者,这里所写的世外桃源是一个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