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教研区语文教研评课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318587 上传时间:2017-08-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教研区语文教研评课表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三教研区语文教研评课表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三教研区语文教研评课表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三教研区语文教研评课表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三教研区语文教研评课表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教研区语文教研评课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教研区语文教研评课表(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教研区语文教研评课表评课学校 新河镇中 执教者 李贤华 课题 杨修之死本节课亮点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李老师抓住了这一特点,在把握文章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杨修、曹操的语言、行动等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期间学生的主动性地较强,曹杨两人的性格特征基本上能概括出来。尤其是思考“你认为杨修该不该杀” 的问题争议时,学生积极性高涨,学生立足文本,理由呈现充分,显示了学生的深度思维。另外引导学生对主人翁曹操进行多角度的评价(从历史上、文学上、民间角度) ,以及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的拓展,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

2、多元思维方式。建议或商榷1、 处理杨修所犯操之忌的元件事及曹的心理反应这个环节,显得节奏太松,以致后半堂时间匆忙。2、 夏侯谆的“公真知魏五肺腑也!”这句话还没有利用好。 “真知!真知?真不知!”应让学生在思想上形成新的认识,也是对杨修形象的立体再认识。第三教研区语文教研评课表评课学校 新河镇中 执教者 林海莉 课题 香菱学诗本节课亮点1、 学习目标具体而准确,把握小说教学的核心是人物形象的刻画(从故事情节入手) 。2、 课堂内容充实,教学资源丰富。3、 教学策略多样化、科学性,能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根本思路。建议或商榷教学节奏没有科学地安排好。第三教研区语文教研评课表评课学校 新

3、河镇中 执教者 林海莉 课题 香菱学诗本节课亮点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林老师立足于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成功的原因,本节课的亮点为充实。首先是教学资源的充实。其次是教学策略的充实,即多样化和科学性,整堂课下来,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整堂课上能持续地保持着,并能把学到的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建议或商榷最后几分钟节奏把握得有点欠缺。第三教研区语文教研评课表评课学校 新河镇中 执教者温德斌市五中 课题 香菱学诗本节课亮点1、教师授课自然随意,较放得开,可看出教者学识丰富,教学上能左右逢源。2、课文挖掘较深,课堂以分析香菱这一

4、人物形象为主线,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走近香菱,引发学生对红楼梦的阅读兴趣。3、教学重点突出,如我寻香菱学诗精神的诗句,第三首诗的解读,香菱为何学诗的探究。4、课堂条理性有待加强,有的地方虽放得开但却收不拢,如一些问题提出后就缺少明确的答案,让学生学得模糊。一些环节的设置也不够合理,如在探究“香菱为何学诗”这个问题后,再讲“其他人如何看待香菱学诗” ,这不够合理,应调换一下。建议或商榷第三教研区语文教研评课表评课学校 新河镇中 执教者温德斌市五中 课题 香菱学诗本节课亮点该老师自身的文学功底是有的,他对红楼梦的解读是较为深入,这从他教学香菱学诗一文,对香菱这个人物的语言、香菱所作的第三首诗,结合香

5、菱的身世、身份等,去探究其内心世界,探究是深入的。重点也是突出的,备课可谓化了功夫。但该老师的备课没关注学生对红楼梦认识的情况,因而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香菱的内心世界时,学生是启而不发,一头雾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另外,开头的闲聊导入太长松散,也没收到引人入景的效果。建议或商榷第三教研区语文教研评课表评课学校 新河镇中 执教者温德斌市五中 课题 香菱学诗本节课亮点1、温老师本人应是个才多识广之人,整节课所透露出从容、淡定的教学风格,极具儒雅之气,与学生间的交流是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下完成的,在探讨与启发的相互刺激下逐渐对文本有着更深的阅读体验。2、温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借用香菱学诗 在小说中的原

6、题切入对文本的分析,精确而又不乏文学气息。3、在课尾,温老师用自己的文字表达了对香菱主要人物的情感,巩固了学生对人物的体悟。建议或商榷温老师在环节处理上有时显得过于随意而散漫,未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评价,从而让全文授课欠缺火候。第三教研区语文教研评课表评课学校 市五中 执教者 温德斌 课题 香菱学诗本节课亮点温老师的课酣畅、大气,不专注于枝枝节节,似散而神不散,这得益于温老师浓厚的人文积淀,处理教材更见其大气,不囿于条条框框,而是从“苦吟诗”这一大处着眼,不处着手,即出于课文,双入于红楼梦 ,相得益彰,深刻挖掘人物的思想情感,探究曹雪芹的写作初衷。老师的“悟”更是锦上添花,学生自然会对香菱这一

7、人物的认识会更全面。对其情感的态度会更丰富。建议或商榷第三教研区语文教研评课表评课学校 市五中 执教者 朱中华 课题 杨修之死本节课亮点1、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环节设置合理。执教者紧扣“恃才放旷”四字,从“有才恃才真才” ,由浅入深,去探究杨修之死。在此基础上,再去探究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挖掘出了人物内在的性格悲剧。从小处切入,却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较好地把握了对教材的处理。2、同时又注重细节的品味,通过朗读去感知人物形象,真正做到了立足于文本。3、并且也注“授之以渔” ,教导学生从字缝里去读,让学生懂得“字在其中,意在言外” 。从字词中去推敲无穷的意蕴。建议或商榷1、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8、,让学生自己悟得,而非教师牵引学生去解读。2、人物的放旷并非所有的语音都是狂放之语,如“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 ,是否该用如此语气呢?3、人物的悲剧除了自身的性格悲剧外,还能否深入到社会原因呢?第三教研区语文教研评课表评课学校 市五中 执教者 朱中华 课题 杨修之死本节课亮点1、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结构明朗,从“知情节析形象探死因留思考” ,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各个环节设计的问题引领学生探究文本,理解人生,虽预设却自然,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也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2、注重学法指导。读小说,应怎么读?很多老师限于小说三要素。朱老师引用葛红兵的一段话告诉学生“作家真要说的,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

9、所以,学生在他的引领下寻找精彩字句进行精细的品读,既感受到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乐趣,又学会了小说阅读的方法从字缝里读出人物特点!3、并且也注“授之以渔” ,教导学生从字缝里去读,让学生懂得“字在其中,意在言外” 。从字词中去推敲无穷的意蕴。3、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也就是一种文化教学,杨修之死带给我的思索,拓开一面引导学生了解为人处世之道,尤其是结束语意味深长,余音绕梁。建议或商榷有位教育家如是说:“教师的高明在于隐身在学生背后,悄悄地为学生设下一个个路标,使学生既沿着教师设下的轨道前进,又感到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乐趣。 ”其实,这强调的就是课堂应以生为本,应尽可能地将

10、课堂交给学生,带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本节课,还是老师讲授得太多了!第三教研区语文教研评课表评课学校 市五中 执教者 朱中华 课题 杨修之死本节课亮点1、课堂教学着力点于一处围绕文中一句话“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之忌。 ”展开,紧扣杨修“恃才放旷”引导学生探究杨修 “恃才” “放旷” “有才无才 ”以及死因,并落实到具体语句。教学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目标突出,注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建议或商榷些许拙见:如能结合“犯何曹之忌”进行深入探究,也许能更好地体会:“杨修的悲剧是自己性格的悲剧。 ”第三教研区语文教研评课表评课学校 横河中学 执教者 朱中华 课题 杨修之死本节课亮点教学框架设计得比较

11、好,首先从杨修的才入手,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事件,从而体现了他的才,其次由曹操为什么杀杨修得出杨修的恃才放旷,并以课文语句中得了同,再次再从上面得了贩事件中找出曹操的态度的改变,强化得比较好,从杨修死于曹操还是死于自身?从而更进一步强化分析了曹操与杨修的性格。建议或商榷曹操的态度改变呈现得过快,学生未必能立马找出来。死于自己这点分析上过于零散。另外内容有可能过多。第三教研区语文教研评课表评课学校 新河镇中 执教者 洪雪冰 课题 香菱学诗本节课亮点本堂课在这三节课中可谓是一堂精彩、精致的课。课堂生成精彩,教学设计精致,同时环环相扣,主题突出且深刻,板书简洁合理,教态大方,声音宏亮,音画欣赏,感人至

12、深。建议或商榷在师生互动方面可以增强些,在课堂生成方面仍需加强,教学预设性过强!第三教研区语文教研评课表评课学校 滨海中学 执教者 洪雪冰 课题 香菱学诗本节课亮点本节课洪老师抓住了本文的主人公香菱来展开课堂教学,通过师生的互动,最终把香菱的性格特点展示了出来。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课上结尾处通过脂砚斋的一段对香菱的评价,让香菱这个人物更加全体丰满,尤其是紧接下来对于香菱的措词叹香菱一曲的播放,让学生完全走进了这位苦命女子的内心, “慕雅女雅集苦” ,香菱为了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苦苦盼的内心得到了表露。建议或商榷相对而言这节课上,还是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看法

13、的机会还欠多。第三教研区语文教研评课表评课学校 长屿中学 执教者 洪雪冰 课题 香菱学诗本节课亮点1、解读小说中的人物,从文本入手,构建一个网状解读结构。以文本为经,学生的评析为纬。2、解读人物性格,切入身世简介,并对作品中的人物所作之诗的解读,使人物解读水到渠成地深入,构建了一个立体的解读结构。(如果说第一环节是平面解读的话)3、从作品的解读,走向对作者曹雪芹的解读,形成多元对话局面,使学生不仅知道了写了什么,又知道了为什么而写,使文章解读全面而又深透。建议或商榷教师比较重视文本的解读,但是在学生找出具体句子后,未作深入分析,那么学生对人物的形象只是个大概,也不利于初三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第

14、三教研区语文教研评课表评课学校 长屿中学 执教者 洪雪冰 课题 香菱学诗本节课亮点1、阅读课堂抓住了文本特质,设置两大问题:(1)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从香菱刻苦勤奋入手,深入文本,领会人物形象;(2 )香菱为何学诗?(他人眼光抓一个 “浴”字)来领会香菱学诗目的,课堂组成教学显得集中。2、注重文本解读与教学的关系,借用蔡个一句话,教师对文本解读应是深度解读,教师能将文本解读有多深就有多深,师在深度解读之后,教学中能让不同层次学生有所收获,洪老师设计的第 1 个问题:香菱是怎样一个女子?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第 2 个问题, “笑”中包含的情感应是面向 BC 档学生学生的,第 3 个问题:香菱为何

15、学诗,应是面向 AB 档学生。总之,文本解读过程的教学组织很有层次感。建议或商榷1、介入香菱身世环节便能让学生领会香菱为何学诗了,再介入视频短片,不利于学生理解学诗目的;此时教师要做的事是结合分析香菱的内心世界,此处视频倒是多余,反而削弱了文本细读功能。2、教师要重视课堂生成,对学生中生成的有价值的,教师要善于抓好“抓手” ,深入文本,加以细读。第三教研区语文教研评课表评课学校 横河中学 执教者 洪雪冰 课题 香菱学诗本节课亮点由于阅读的现状,学生阅读名著选段犹如“盲人摸象” 、“管中窥诗” 。洪老师在阅读中重视“导读”功夫,试图让学生走进香菱乃至曹雪芹的内心世界,以四个问题为主线,创设各种情

16、境(香菱的身世,判词,相关视频) ,抓住“苦学” ,第三首“诗作”解读文本,紧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赏析人物形象,从而把香菱的悲剧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和欲望。从课堂反馈情况看,目标的达成度较好。建议或商榷在小说特别是古典名著阅读中,如何从博大精深的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科学的目标;在文本解读与拓展延伸中如何确立一个平衡;“导读”与“精读”如何处理,值得商榷。第三教研区语文教研评课表评课学校 塘下中学 执教者 洪雪冰 课题 香菱学诗本节课亮点洪雪冰老师的轻声细语如一股清泉缓缓流动,流着流着,这股清泉不知不觉流入了人的心田,勾起人阅读红楼梦的无限兴趣。整堂课设置了:1、这是怎样的午菱?2 、香菱怎样执著辛苦地写诗?诗写的如何?大家如何评价?3 、香菱为什么学诗?这几个问题,将对香菱性格分析层层深入到对她内心世界、对她命运的探究,并“一斑窥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