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中考题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181822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中考题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中考题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中考题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中考题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中考题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望岳(唐)杜甫(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1 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全诗没有一个“ 望”字,却紧扣题目中的 _望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巍峨高大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2

2、 首联远望 ,描绘泰山广大,借“齐鲁青未了”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3 颔联近望,描绘泰山高峻,上句 虚写 泰山的神奇秀丽, 下句 实写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4 颈联细望 ,描绘层云和归鸟,抓住“生曾云”“入归鸟” 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 空阔,写的是实景。“决眦入归鸟 ” 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5 尾联写 想像中极目远望,抒发诗人不畏艰难,勇于攀高峰的豪气壮志。6 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

3、依据有两个,一是标题中的“望” 字,二是诗句中的“会当 ”一词。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联)1 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岱宗夫如何”是什么意思? 答:“岱宗夫如何”的意思是: 泰山是什么样子? 2 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4 分) 齐鲁青未了”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 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 大平原。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颔联)请你从语言或内容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进行品析。答:(内容 )诗句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语言 ) “钟”是“聚集”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把

4、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诗人对泰山的无比赞美之情。“割”是“分开”的意思,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高大雄伟的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将阳光切断,使山南山北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或“ 巍峨高大 ” 、“ 高大雄伟 ”) 的形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答: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誓要攀登人生顶峰,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5、小”的理解。答:这句诗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和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 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壮志豪情”3品味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所蕴含的人生哲理。(6 分) 答: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春望唐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花都感伤时事而落泪,鸟都怅恨而叫得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很难得到。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

6、,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2 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望”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草木到花鸟。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答: 一方面 是看到了 “国破山河在”的惨景, 另一方面 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3、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情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

7、,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悲凉的气氛。2 “国破山河在 “中“ 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答: “ 破 “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3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中, “ 破” 和“ 深” 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一个 “ 破” 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 “ 深” 字,令人满目凄然。如此惨象,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虽是写景 ,寄情于物 ,托感于景。4 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是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的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颔联)4 你怎样理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答: 两种理解都可:一

8、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鲜花反而落泪,听见鸟鸣反而心惊,更烘托了自己“感时”、“惜别”之悲。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别,连花也流泪,鸟亦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怎样理解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 “烽火连三月”紧承“感时花溅泪”,“家书抵万金”紧承“恨别鸟惊心”。“连三月”, 可见战祸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极言家书难得,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引人共鸣,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

9、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答: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写出了诗人忧愁,烦闷的情状,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答: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3古代大诗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春望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答:本诗中的“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4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6 分) 答:描写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

10、出了诗人悲哀的心情。5. 杜甫写诗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请从两首诗加点字(“钟”和“溅” )任选一例加以赏析。 示例一:我选“钟”,“钟”是聚集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泰山汇聚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灵秀,表达诗人对泰山的无比赞美之情。 示例一:我选“溅”,“溅”字移情于物,以花拟人,因感时伤别,连花也流泪,表达诗人忧国思家无比伤痛之情。3 春望唐 杜甫1、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情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示例一:“破”

11、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3、对比手法 :“ 国破 ” 的断垣残壁与“ 城春 ” 的生机蓬勃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突出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颔联)4.你怎样理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赏析) 答: 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鲜花反而落泪,听见鸟鸣反而心惊,更烘托了自己“感时”、“惜别”之悲。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别,连花也流泪,

12、鸟亦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5、(赏析)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答:对偶、夸张手法。“连三月”,可见战祸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极言家书难得,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引人共鸣,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6、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答: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写出了诗人忧愁,烦闷的情状,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7、春望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答:本诗中的“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