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乘胜即收的原因细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163759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0.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法战争乘胜即收的原因细纲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法战争乘胜即收的原因细纲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法战争乘胜即收的原因细纲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法战争乘胜即收的原因细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法战争乘胜即收的原因细纲(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中法战争乘胜即收的原因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反侵略史,在中国近代五次反抗侵略的战争中,中法战争是一场极具特点的战争。 中法战争又称清法战争,是清朝与法国之间为越南主权问题而爆发的战争。在1885 年 2 月,由冯子材率领的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之后,清政府却选择乘胜即收,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 ,以此结束了中法战争。传统史学界对此评价为“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分析乘胜即收的原因,以论证并非“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是实属无奈,权衡利弊后的正确决策。一、就战场形势分析中法实力对比一场战争的胜负以及所有政策的都是依托自身实力的,自身的实力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根本原因。 双方

2、实力的最佳体现莫非真刀实枪的战场,通过战场形势的分析,对比中法两国的军事、财政实力来看清政府乘胜即收的政策的制定的合理性。(一) 、军事1、中法总体军事实力比较1883 年 12 月山西之战爆发,中法战争正式开始。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83年 12 月 -1885 年 4 月,主战场为越南北部,主要是双方陆军实力的较量;第二阶段1885年 4 月-1885 年 12 月,战争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第二阶段主要是中法两国海军的对决。法国号称世界第二的海上强国,中国的海军实力和法国的差距实在很大。自从1840 年英国用军舰和大炮打开中国大门后,闭关守国的清政府开始认识到自己在海军方面的弱点,

3、经过数十年的采购和自己建造,南洋、北洋水师的军舰初具规模中国的海军军舰在结构、航速、体型等各方面都和法国无法相提并论。在陆军方面,清廷也是望尘莫及的。清政府的绿营军,这支曾经的劲旅到了近代,和它的主人一样贪污腐化、徇私舞弊,战斗力急剧下降。镇压太平军时,绿营已屡战屡败,和法短缺而无法使用,窳劣的武器根本无法长期对抗装备精良的法军。2、中法战场形势比较从 1883 年 12 月山西之战开始,法军依靠优势的装备频频取胜,法国利用军事胜利的形势,对越南和中国都展开了进一步的政治胁迫。1884 年 6 月,法国政府与越南订立最后的保护条约。中法战争的陆战一直在中越边境和越南境内激烈的进行着。1885

4、年 3 月 23日,盘踞谅山的法军倾巢出动,扑向镇南关,老将冯子材率军杀敌,猛烈搏斗,终将法军击退,遏阻了法军对中国边境的窥伺。并乘胜追击,连破文渊、谅山,将法军逐至郎甲以南,重伤东部法军统帅尼格里。取得镇南关 - 凉山大捷! 但是镇南关大捷并未从根本中上扭转中法战局,法军很快集结,准备新一轮进攻。海战形势更是不容乐观。1884 年 6 月 26 日,法国编成远东舰队,以孤拔为司令于7 月7 日,前往福州和基隆,8 月 1 日,孤拔奉令进攻基隆,立即派副司令利士比带部分军舰抵达基隆海域,并进攻了基隆炮台。1884 年 7 月,法国的舰队又来到闽江,扬言攻取福州,清军在毫无准备之下,被击沉军舰7

5、 艘,死伤4000 余人,马尾船厂遭到重创,马江之役中国损伤惨重。全面观其中法海陆交战,即可发现中法战争的战况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中国取得了军事上的绝对势,总体看来,反而是法军占有军事优势。(二)、中法两国财政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财政支持是赢得战争的重要保证。19 世纪晚期的中国, 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封建国家,1840 年英国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后,中国不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中国的经济结构从一种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体制,逐渐转型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势力随着侵略战争入侵中国,列强凭借着他们从不平等条约中所攫取的种种特权,逐渐加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中国的农民和小生产者连连破

6、产,生活窘迫。在太平天国期间,农民起义军和清朝军队在苏浙皖激战,苏浙地区农业等遭到了极大地破坏,中国由于内忧外患,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迟迟不能恢复。面对庞大的军费开支,中央财政无法维持,清政府根本没有银两可以调拨,清政府还不得不向其他列强借款,外债高达1760 万两,形成入不敷出的恶性循环。为了支持中法战争,清政府不得不借用外债筹措军饷,批准两广总督张之洞向汇丰银行借款以充军饷。这是中国第一次借用外款支持战争。法国虽然在普法战争中遭到重创,但是, 法国的金融资本仍然是发展得相当迅速,1870年,法国第三共和国诞生,并逐渐站稳脚跟。1873 年法国提前偿还了普法战争的赔款,殖民主义的狂热分

7、子茹费理登上了法国的政治舞台,法国开始积极向外进行殖民活动。法国的经济虽然受到普法战争的影响经济有所滑落,但是仍然有“高利贷帝国主义”之称,1883年向议会请求拨款550 万法郎,称需要增兵4000 人赶赴越南,之后上院几乎一致通过两项拨款, 一笔 900 万法郎, 法国虽然在普法战争中遭到重创,但是,法国的金融资本仍然是发展得相当迅速,1870 年,法国第三共和国诞生,并逐渐站稳脚跟。1873 年法国提前偿还了普法战争的赔款, 殖民主义的狂热分子茹费理登上了法国的政治舞台,法国开始积极向外进行殖民活动。 法国的经济虽然受到普法战争的影响经济有所滑落,但是仍然有 “高利贷帝国主义”之称, 18

8、83 年向议会请求拨款550 万法郎,称需要增兵4000 人赶赴越南,之后上院几乎一致通过两项拨款,一笔900 万法郎。二、从“宁失藩属,毋损郡县”的思想看乘胜即收(本文重点)“宁失藩属,毋损郡县”的思想是李鸿章和局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促成清政府“乘胜即收”的重要的因素。1、东亚封贡体系趋于瓦解鸦片战争以前,在东亚地区,自汉代直至晚晴的国际关系格局是“东亚封贡体系”。这种体系是完全不同于西方,是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在中国的约束和保护下维持国际和平局面;在中国文明的影响和约束下,促进邻国的进步与繁荣。其实质是中国国内政治中央分封制在对外关系中的外延。在这种观念下, 传统中国处理与藩属的关系一般

9、是和平与亲善为原则,即“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为外属,钱粮政事,向归本国处理。 ”而且,中国对各国的交往实施“厚往薄来”并且中国负责维护各国的安危。中国建立这种封贡体系更多是为了彰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子守在四夷” 。但是这种封贡关系的维持是在中华帝国政治、军事、文化等综合实力占绝对优势前提下。19 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强势东来,传统的封贡体系极大冲击。随着鸦片战争等一次次的边疆危机的爆发,清政府应对不暇,自身统治受到极大威胁。西方殖民者为了更方便的蚕食中国, 相继入侵中国各藩属国。清政府试图维系这种封贡体系,但是又不得不承认这

10、种体系趋于瓦解。2、“宁失藩属,毋损郡县”思想的形成东亚封贡体系的瓦解一方面是受到西方“船坚利炮” 的冲击, 更重要的是中国自身实力的下滑。 现实的国家利益与周边藩属国的利益两者之间,就当时的清政府的实力而言只能取其一。但是在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认为的。首先持反对态度便是以张佩纶为代表的清流派。随着洋务运动带来的国家实力的恢复以及同治中兴带来的清政府合法危机的缓解,使得清政府内部许多官员盲目高估了自身实力。面对中法战争, 反对主和, 甚至要主动出击;并且对于传统的天朝上国地位的怀念传统大国的思想还难以转变。 在加上对法国实力的错误低估,是清政府上层官僚难以接受“宁失藩属,毋损郡

11、县”的思想。但是,中法战争的结果并不如主战派预料的那样顺利。马尾海战惨败,法军占领澎湖,封锁东南沿海,台湾危在旦夕! 越南战场虽然取得镇南关大捷,但是对法军并未造成致命的打击,而且很快就完成新的集结。在北圻,形势更是不容乐观。所以,清政府选择“乘胜即收” ,这也是“宁失藩属,毋损郡县”方针的具体实践。三、法越两国的政策影响“乘胜即收” 这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主要是清政府根据自身因素,但是法越两国的态度,政策也影响了清政府政策的制定。(一) 、法国主动要求签订条约,以求结束战争1、法国虽然强大,但是当时也是内外交困法国 1882 年爆发经济危机,进而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茹费理内阁一方面要应对严重的

12、政治经济危机,一方面又要调整频频受挫的对外关系。非洲的刚果问题上,法比之间经过激烈的争夺和争吵,最终在 1884 年瓜分非洲的分赃会议柏林会议上法国受挫,而比利时国王以个人名义领有“刚果自由邦”。突尼斯问题上,法国和意大利争夺不休,最终德国首相俾斯麦拉拢了意大利,于 1882 年签订了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法国面临着德意两大国的军事威胁。在埃及问题上,法与英早在苏伊士运河开凿问题上就产生了冲突,1859 年法国取得了开凿苏伊士运河的权利,但不久,英国趁埃及政府财政困难之际,巧取豪夺,购买了运河公司 44%的股票,取得了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进而埃及,在控制埃及后,加紧排挤法国势力,茹费里内阁在位

13、时,英法之间有火并之势。2、中国的求和外交策略的影响法国的目的是取得越南保护权,打开中国西南门户,通过和谈签订条约一样可以达到侵的,所以, 面对李鸿章的和谈法国也是相当感兴趣的。而法国的主动、积极和谈的态度又反过来促进了中国的乘胜即收。(二)、越南政策的影响(重点)1、中法战争前夕中越宗藩关系已终结1883 年, 经过与清政府的协商与沟通, 越南政府派出以范慎遹、阮述为代表的使团来华, 以备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谈判时咨询及与清朝议决越事。尽管李宝谈判破裂等因, 越南政府的遣使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但仍不失为中法战争前夕中法越三方惟一、也是最后一次就越南问题展开多边协商与交涉的尝试。这一事

14、件揭示了中法战争前夕中越宗藩关系新的变化 , 表明中越宗藩关系的终结并不仅仅有赖于法国侵略势力的外来冲击, 同时也有来自中越双方的内在需求与动因。而该事件的失败则宣告了中越宗藩关系事实上的终结。2、越南并非一心与中结盟共同抗法越南阮氏王朝首鼠两端,企图利用中法两国的争夺获取最大的利益。越南政府一方面奏请清政府出兵援助越南抗击法国侵略,一方面迫于法国压力于1883 年和 1884 年与法国两次在顺化签订顺化条约,确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并将清政府颁赐的玉玺交出销毁,以示断绝与清的宗藩关系,并且四处贴出告示严惩协助清军的官民和命令抗击清军。最后,赞同清政府“乘胜即收”的政策,这是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举;弱国无外交,自身实力决定一切。相对于近代其他的条约来看,中法新约可以说是有它的成功之处。看清形势,在取得一定胜利的情况下结束战争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