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举足轻重的地理位置及复杂多变的历史传统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155036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785.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举足轻重的地理位置及复杂多变的历史传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东北举足轻重的地理位置及复杂多变的历史传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东北举足轻重的地理位置及复杂多变的历史传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东北举足轻重的地理位置及复杂多变的历史传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东北举足轻重的地理位置及复杂多变的历史传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举足轻重的地理位置及复杂多变的历史传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北举足轻重的地理位置及复杂多变的历史传统东北地区地形图东北地区,幅员辽阔,南起旅顺大连,北至漠 河,东起混同江,西至贝而斯池,约有一百二 十万平方公里之广大土地。东北自然资源得天 独厚,举凡煤、铁、金沙、银矿、镁土产量或藏量,莫不富甲全国,石油、水力电源,均极 丰沛,又因气候雨量适当,农业发达、牧畜鼎 盛,是中国自然条件最优厚的一个区域,因有 “中国的生命线”之称。自“九一八”事变日 本占领东北后,处心积虑,发展东北重工业, 以做为侵略中国及亚洲的基础。战后据东北经 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嘉璈调查的报告,德、日 败亡,中国东北在当时继美、苏、英之后,列 为世界上第四大工业区。战后东北国际地位之

2、重要,由此可见。东北又因地理位置居于中国边防要冲,绵长的 边界与外蒙、苏俄远东部份、及朝鲜半岛毗 连,隔海与日本对峙,地缘政治异常复杂。以 中俄边界为例,西起满洲里东至图门江口,苏 俄在远东地区领土,对我东北形成一大弧形包 围圈。赤塔、海兰泡、伯力、海参崴,乃俄国 包围东北四大军略据点。以军事观点来说,苏 俄领土处于外线,我国东北则处于内线。苏俄 军队入侵东北,甚为便捷,抗战末期,日本投 降前夕,俄军对日宣战即从各军事据点一齐发 动,长驱直入东北,日军穷于应付,数日内即 遭击溃。东北为华北的自然屏障,彼此唇齿相依。自古 以来,中国中原王朝的政府,对于东北(古辽东)的边防问题,莫不投以最大关注。

3、由秦汉 至隋唐,经略辽东,一直是中原王朝政府军 事、政治、以及外交上的优先考虑。隋唐时 期,隋炀帝、唐太宗且先后率大军御驾亲征高 丽,可见得中国皇帝对辽东地区新兴民族的威 胁,是如何的敏感。十二世纪,女真族兴起于 东北的中北部,建立金王朝,一举南下入侵中 原而灭北宋,统治中国北部一百多年。有明一 代,东北边害,仍旧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明太 祖朱元璋甫一开国便遣二十万大军出师东北, 征服辽东。可是至十七世纪,女真族的后代再 度崛起,乘晚明政府积弱腐败,中原动乱,大 举入关,消灭了朱明王朝,建立大清帝国,统 治中国达二百六十七年之久。综观中国古代历 史,东北与中原互动关系,我们可以得出一个 结论:东

4、北的得失,往往直接关系中原政权的 安危。东北新兴民族的军队,一旦破关南下, 便是中原汉族政府摇摇欲坠的时刻。东北资源 丰饶,战略位置险要,一旦落于敌对势力之 手,便可用来做为侵略中国本土的根据基地。俄国自十七世纪推行“东进”政策以来,对中 国东北地区一直虎视眈眈。十九世纪鸦片战 争,清政府弱点毕露,俄国乃乘机大举鲸吞我 东北土地,胁迫清政府订立一连串丧权辱国的 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一百多 万平方公里广大的土地掠夺而去。自此东北版 图残破,俄国势力侵入东亚。同时,日本自明 治维新后,亦开始了“北进”政策。一八九五 年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订立“马

5、关条约”, 日本势力由此进入朝鲜半岛,积极展开对中国 东北的侵略。东北此后,便成为了国际势力竞 争的角力场。一九零五年的“日俄战争”,竟 是在中国的领土东北开火的。俄国战败,日本 取而代之,遂成为左右东北的主要外国势力。东北是中国的生命线,东北亦是中国的火药 库,二十世纪中国翻天覆地的战争、革命都是 在东北引爆的。第二次中日战争一九三一年 “九一八”事变在沈阳爆发,日本占领东北 后,便以东北为根据地,向中国发动了八年侵 略战争。日本战败,接踵而来的国共内战,恰 恰又是以东北的争夺战作为序幕展开。这绝非 历史巧合,而的确是东北国防战略及天然物质 超乎寻常的重要性,决定它在中国历史上一直 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年来国共双方政府、以 及中外学者;检讨国共内战的胜败原因,莫不 认为,东北的得失,对国共内战,具有决定性 的影响。而一九四六年春夏之间国共两军第一 次“四平街会战”,则是一场关键性的战役。 其前因后果及经过情形,值得详细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