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史观、史料、史学课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3079054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827.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史观、史料、史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史观、史料、史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史观、史料、史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史观、史料、史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史观、史料、史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史观、史料、史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史观、史料、史学课件(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史观、史料、史学,专题一,第二部分 素能提升,史观,拓展 1.用多元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社会史观: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童工问题等)。 (2)生态史观:工业革命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 (3)现代化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的历程。 (4)整体史观: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5)现代化史观: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6)革命史观:工业革命推动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2用多元史观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

2、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近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 (3)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 (5)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1史料的分类 其一为实物、文献、口传、图片影像史料。 (1)实物

3、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等。,史料,其二为直接与间接资料、原始和转手资料,或者是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1)第一手资料是指某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的,有些本身就是该历史事实的某些遗存,如文物遗迹、原始文件、档案等。 (2)第二手资料又称转手资料,它是相对于第一手资料而言的,反映该历

4、史事实的转载或复制资料,如历史学家的研究著作、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2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1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纪年法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叶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3)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如甲子

5、、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史学常识,(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5)民国纪年法。以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为起始的纪年方法。当时规定与公元纪年法并行。但官方多用民国纪年法,个人档案中也用。民国年换算公元纪年减去1911,得出民国多少年。,2古代帝王的谥号、庙号、年号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1谥号:就是王

6、、公、卿、大夫(自汉代起则是皇帝、大臣、亲贵、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也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谥号含有褒贬之意,最高的褒扬就是文、武,还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厉、幽、畅都是贬字,冲、殇、愍、衰、悼等谥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贬义。,2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3年号:在古代皇帝和大臣的心目中,确定什么样的年号纪年,是一件非常重大

7、而神圣的事情。改朝换代以后,新的皇帝即位,需要重定正朔,以显示奉天承运,上顺天道,下合人意,而重新确定年号纪年,正是奉正朔的一种表示。据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历代的皇帝所用的年号共有708个,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示受命于天的,如应天、天兴、天授等;表示神圣祥瑞的,如万利、河清、大圣等;表示改朝换代的,如太始、开元、皇初等;歌颂文治武功的,如大德、上明、文治等;希图安宁平顺的,如安定、广顺、永宁等;祈求江山永固的,如长久、天寿、长乐等。,3避讳的对象和方法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必须回避君主、尊长的“名讳”的一种要求,通常只限于君主、尊长之本名,其字号则无必要。 (1)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帝王

8、: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 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2)避讳的方法有三种 改字法:用同义或同音字以代本字。以用同义字为最多。此法在秦汉时期已经使用,后代继续沿用。对于帝王或圣贤之名,众所共讳,称为公讳。公讳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有如下几种:为避皇帝之讳而改姓;改名为避讳,有直接改原名的,亦有只称字、号的;改官名

9、包括改爵名;改地名;前朝的年号与本朝君主犯讳,亦要避讳;改干支;改物名。 缺笔法:用本字而省缺笔划。此法大约始于唐初,宋代以后颇为盛行。 空字法:将本字空而不写,或画以“”,或书以“某”字,或直书以“讳”字。,4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学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

10、天气轻明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晴、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2)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之母,火则为木之子。 五行相

11、克的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阴阳与五行的关系:阴阳学说主要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关系;五行学说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的规律,以说明事物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5十二生肖、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的匹配 (1)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的对应(2)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相匹配,6.二十四节气 (1)划分依据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

12、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2)记忆口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注解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相连:小暑和大暑。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降,霜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7姓氏起源与演变 战国之际,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

13、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时表示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而平民也开始由无姓到有姓。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等。,(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分封,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姓。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

14、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忿生后代因此姓苏。,(4)以乡、亭之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子孙封在邑乡(今山西省闻喜县邑城),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今山西运城县、闻喜县一带)。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兄弟行次顺序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巫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

15、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明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8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弱冠

16、: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耄耋:八十至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9古代地理名词 (1)中国:古代称“中国”一般指中原一带,亦即“中原”、“中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2)九州:“九州”亦称“九土”,泛指全国各地。名称由来,约起于春秋,据说大禹治水后中原一带划分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吕氏春秋上以“幽州”代“梁州”;周礼上以“幽州”、“并州”代“徐州”、“梁州”;尔雅上以“幽州”、“营州”代“青州”、“梁州”。,(3)关西:汉唐时期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为“关西”,亦即古秦地。 (4)中原:一指平原、原野,诗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另指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亦称“中土”、“中州”。先秦时称豫州为“中原”,因其居九州之中得名,后一般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南宋时又指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 (5)关中:战国至秦汉间,一般称函谷关以西的地区为“关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