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危重病人的识别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53075891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诊危重病人的识别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急诊危重病人的识别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急诊危重病人的识别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急诊危重病人的识别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急诊危重病人的识别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急诊危重病人的识别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诊危重病人的识别ppt课件(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急诊危重患者的识别,始建于1905年 分为本部、二部;南楼、北楼 现有床位1100余张;日门诊量7000余;职工近3000人;共有护士1045名 以中央高干保健医疗工作为重点、以老年病为基础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泌尿外科、神经内科、中医科 、临检中心、临床护理,教学目标,掌握危重患者的识别方法 提高对危重患者早期识别的能力,危重患者,直接威胁生命的紧急状况 患者表现为致命性病(伤)的症状,如不及时稳定血液动力学,不及时纠正气道、呼吸和/或意识障碍,则死亡的可能性很大 生命体征和生化指标恶化,进而出现呼吸衰竭、心脏衰竭,未得到及时纠正和改善,随后出现呼吸停止、心跳停

2、止,危重症,危重症,呼吸心跳骤停 脏器衰竭 脑功能衰竭:昏迷、中风、脑水肿、脑疝形成、严重脑挫裂伤、脑死亡等 各种休克:有效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 呼衰 心衰 肝功能衰竭:肝昏迷、急性肝坏死、慢性肝硬化 肾功能衰竭:急性、慢性,有生命危险急危重症五大表现,A-Asphysia 窒息及呼吸困难(胸部穿透伤、气胸、上呼吸道梗阻) B-Bleeding 大出血与休克(短时间内急性大出血大于800ml) C-Cardiopalmus 心悸 Coma 昏迷 D-Dying 正在发生的死亡,按病情分类,生命垂危患者,2,有生命危险急症者,3,4,5,暂无生命危险急症者,普通急诊患

3、者,非急诊患者,1,识别危重患者,病例1:男性,55岁,高血压糖尿病,挤压样胸痛,大汗,血压收缩压60mmHg病例2:女性,74岁,有心绞痛病史,胸部钝痛3-5分钟,典型心绞痛,生命体征稳定,经用硝酸甘油后胸痛缓解病例3:女性,12岁,非创伤性胸部锐痛,持续数天,活动躯干加重,识别危重患者,病例1: 危重分级:危重 提示:必须立即治疗,处理与稳定生命指征,如不及时治疗,死亡可能性很大 病例2: 危重分级:重症 提示:应尽快进行监护,开放静脉,评估及治疗,如不及时治疗可能进行性加重,出现合并症及致残 病例3: 危重分级:轻症 提示:应迅速叙述病人症状,但不可能进展成严重合并症,识别的重要性,正确

4、的识别与判断是临床护理首要工作 护士应在病人病情变化的第一时间识别判断轻、中、危重程度 对危重病人早识别、早重视、早抢救、早告知 提高抢救存活率,同时减少医疗纠纷 国外文献报道85%的危重病人是由护士发现,并进行呼叫,预见性思维,根据事物的发展特点、方向、趋势所进行的预测推理的一种思维能力 医护运用医疗程序对患者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判断,提前预知存在的医疗风险,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医疗措施,避免医疗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识别要点,即死与非即死 致命与非致命 器质性与功能性 头痛 功能性:病程长,多年头痛性质、强度、频率不变 器质性:短时间开始头痛,程度剧烈,特别伴有恶心呕吐

5、传染性与非传染性,识别,病情观察能力 通过望、嗅、听、触等方法及医疗仪器设备来获得病人资料综合分析判断的过程,识别途径,患者的主诉 从强迫体位判断 从生命体征临界值判断 对实验室检测危急值的识别判断,患者的主诉,主诉,即患者对最痛苦的症状和发生时间的主要诉说 可根据患者昏迷、呼吸困难、胸痛、头痛、晕厥等严重的急诊症状识别、判断潜在的威胁 胸痛:可根据血液动力学稳定与否判断是否致命, AMI/UAP、主动脉夹层、心包填塞、肺动脉栓塞 头痛: 发热+颈抵抗脑膜炎 无发热蛛网膜下腔出血,从强迫体位判断,强迫仰卧位 强迫俯卧位 强迫侧卧位 强迫停立位,强迫蹲位 强迫坐位 辗转体位 角弓反张位,从生命九

6、征判断,体温T 脉搏P 呼吸R 血压BP 意识C 瞳孔A 尿量U 皮肤粘膜S 血氧SaO2,体温 老年人发热,脱水-需水量比平时提高10% 高热惊厥-持续发作可致脑损伤 细胞破坏-体温400C,细胞变性、坏死、代谢紊乱,产生有害代谢产物,损害人体重要器官,如心、肝、脑、肾等,脉搏,脉率 速脉-发热、大出血、甲亢、心力衰竭、休克等 缓脉-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甲低等 “假正常化”-老年人、运动员、甲减、垂体功能低下等 脉律 间歇脉-过早搏动,各种心脏病或洋地黄中毒 二、三联律-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脉搏短绌-房颤,脉搏,强度 细脉-大出血、主动脉瓣狭窄和休克、全身衰竭的病人,是一种危险脉象 洪脉

7、-高热、甲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病人 水冲脉-主动脉瓣不全、动脉导管未闭、甲亢、严重贫血病人 交替脉-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病人,左心衰重要体征 奇脉-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病人,呼吸,频率异常 呼吸增快-发热、疼痛、缺氧、甲亢等患者 呼吸减慢-见于颅内压增高、安眠药中毒等患者 “呼吸次数假正常”-哮喘R14次/分 节律异常 潮式呼吸-中枢神经疾病、脑循环障碍和中毒等患者 间断呼吸-表现为呼吸与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呼吸,深度异常 深度呼吸:库斯莫氏呼吸(Kussmauls) -深而规则的大呼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等 浅快呼吸:浅表而不规则的

8、呼吸,有时呈叹气样,见于呼吸肌麻痹、某些肺、胸膜疾病、肋骨骨折等,见于濒死患者,呼吸,声音异常 蝉鸣样-吸气时有一种高音调似蝉鸣样的音响,多见于会厌炎、喉头水肿、痉挛、喉头异物等 鼾声-呼气时发出粗糙的鼾声 病理性鼾声使睡眠呼吸反复暂停,造成大脑、血液严重缺氧,形成低血氧症,而诱发高血压、脑心病、心率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夜间呼吸暂停时间超过120秒容易在凌晨发生猝死 昏迷-气管或支气管内有较多的分泌物蓄积所致,呼吸,呼吸困难 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呼吸极度困难的象征,常见于气道阻塞、气管异物、喉头水肿 呼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 混合性呼吸困难:常见于肺部感染、大量胸

9、腔积液和气胸,血压,快速判断 桡动脉:SBP80mmHg 股动脉:SBP70mmHg 颈总动脉:SBP60mmHg SBP1500ml,意识,清醒 嗜睡 意识模糊 :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昏睡 :觉醒反应不完全 、反应迟钝、腱反射存在,各种随意运动消失 昏迷: 轻:对疼痛刺激可出现痛苦表情或肢体退缩,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存在 中: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眼球无转动 重: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谵妄: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幻觉、错觉)、 躁动不安、言语杂乱病人烦躁、紧张不安见于休克早期、脑水肿颅内高压、缺氧、尿潴留,GCS评分,GC

10、S评分,正常人为15分 1314分为轻度障碍,浅昏迷 912分为中度障碍,中度昏迷 38分为重度障碍,深昏迷GCS记分8分者预后较好 GCS记分8分者预后较差 GCS记分5分者死亡率较高,瞳孔,形状大小(直径)2-5mm;5mm;2mm;30ml/h 尿少:25ml/h 尿闭:5ml/h提示脱水、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皮肤粘膜,皮肤苍白、四肢湿冷-休克 皮肤和口唇甲床紫绀-缺氧 皮肤粘膜黄染-肝细胞性、溶血性、阻塞性黄疸 皮肤粘膜广泛出血-凝血机能障碍,血氧饱和度,对肺的氧合和血红蛋白携氧能力进行估计 SaO2 :95-100% 在吸氧情况下,氧饱和度最好在95%以上 (COPD除外)血氧分压

11、 血氧饱和度接近 60 90% 50 80%30次/分或180mmHg,心率150次/分或40) 尿量:0.5ml/kg/h 其他:被关注的病人;疼痛不止;治疗无效;不能及时得到急救,濒死指征,血压测不到或只在某处听到一下,如60/0 脉搏消失或极微弱 呼吸慢而不规则、双吸气、长吸气及叹息样呼吸 瞳孔散大、居中及对光反应消失 极低氧饱和度(1为休克 1.5为严重休克,失血3050 2为重度休克,失血50% 心源性 创伤性等等,休克,休克早期-烦躁、紧张不安 病情恶化-淡漠;神志模糊、嗜睡 昏迷,抽搐,不要盲目用镇静药,积极寻找病因 脑血管病、肺心病、癫痫、颅内感染、尿毒症、中暑、肝性脑病、低血

12、糖、高渗昏迷、颅内高压等,腹胀 腹痛,水胀:腹腔积液、有移动性浊音 坏死性胰腺炎、腹膜炎、宫外孕等 气胀 严重基础病或呼吸循环衰竭,并胃肠功能衰竭 致命性腹痛 主动脉瘤、宫外孕、脾破裂、心肌梗死、坏死性胰腺炎、化脓性胆管炎,脑干征兆,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闭塞,即脑干或小脑梗死造成,严重者可引起呼吸骤停,血液病危象,Hb100.0*109/l,如见于急性白血病,颅内出血 Plt80岁患者,可能有多器官功能障碍,一旦有诱发因素,加强夜间病情观察警觉性,睡眠状态,受环境、生物节律和生理、病理变化的影响,病情的表达方式与日间不同,存在潜在的病情骤然变化,特别是午夜至凌晨这段时间 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血流缓慢,血液粘稠度增加,心肌收缩力减弱,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病人易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哮喘和脑卒中 夜间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机体的各种反应能力、应激能力下降,极易发生病情变化 医护人员少,可获得的医疗资源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