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三国(魏蜀吴)鼎立学案 岳麓版

上传人:纯*** 文档编号:53067745 上传时间:2018-08-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三国(魏蜀吴)鼎立学案 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三国(魏蜀吴)鼎立学案 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三国(魏蜀吴)鼎立学案 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三国(魏蜀吴)鼎立学案 岳麓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第 2020 课课 三国(魏蜀吴)鼎立三国(魏蜀吴)鼎立学习内容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 20 课 三国(魏、蜀、吴)鼎立学习目标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学习重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导 学 过 程感悟 预习: 一、官渡之战: 1、官渡之战的形势: 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黄河中下游的 和 成为北方实力最强的军事集团。 2、官渡之战的时间、作战双方、地点: 年,为了争夺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和 在 进行决战。 3、官渡之战的结果: 以少胜多,大败 。 4、官渡之战的意义: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东汉末年各路政治家中最有远见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提出“唯才是举”

2、的是:曹操。)(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实行屯田。)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形势: 统一北方时, 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江东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 依附于荆州地方势力刘表,没有固定地盘。 2、赤壁之战的时间、作战双方、地点: 年, 率大军南下荆州,企图占领南方,一举统一天下。 、 组成联军,在 一带与 决战。 3、赤壁之战的结果: 以少胜多,打败了 。 4、赤壁之战的意义: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曹操在龟虽寿中写到:“老骥伏枥,

3、志在千里”,曹操的“志”在于:统一中国。)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220 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 废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 ,定都 。 (曹操,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是东汉末年时期的人物。) 2、221 年, 在 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 。 (“三顾茅庐”与刘备拜访诸葛亮有关。) 3、222 年, 称吴王,229 年,孙权称帝,国号为 ,定都 (今南京)。 (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的标志是:229 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国号时间都城开国君主魏220 年称帝洛阳曹丕蜀221 年称帝成都刘备吴222 年称王建业孙权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1、魏国:着眼于恢复和发展 ,兴修水利,继续实行屯

4、田。 2、蜀国:蜀国丞相 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政策。 (1)唐代诗人杜甫八阵图中写到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诗中赞扬的是三国时的诸葛亮。(2)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中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中“出使”指:诸葛亮率军讨伐曹魏。 (3)诸葛亮的主要成就有:联孙抗曹,经营西蜀、收复南蛮、三分天下。23、吴国:江南得到开发,造船业发达。 230 年(三国时),吴国的孙权派卫温到达 (今台湾), 开始了大陆与台湾的交往,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大陆与台湾大规模交往的史实。展示: 1、简述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2、简述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3、列举中国古代史上

5、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4、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的标志是什么?5、曹操是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为什么?6、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请说说你的见解。反馈: 1、下列事件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作者有关的是( ) 三顾茅庐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八王之乱A. B. C. D. 2、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历史事件是(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3、曹操统一北方的决定性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昆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4、在东汉末年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曹操为增强实力而采取的措施有( ) 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招贤纳士,善于用人 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三顾茅庐A. B. C. D. 5、杜甫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中所赞颂的政治家是(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6、在下列人物中最先称帝和没有称帝的是( ) 刘备 孙权 曹操 曹丕A. B. C. D. 7、218 年,在中华大地上,占据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湖南湖北四川的军阀分别是( ) A.袁绍、孙权、刘备 B.曹操、孙权、刘备 C.袁绍、孙权、刘表 D.曹操、孙权、刘表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