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13 核舟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

上传人:纯*** 文档编号:53065731 上传时间:2018-08-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13 核舟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3 核舟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3 核舟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3 核舟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3 核舟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 13 核舟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 13 核舟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核舟记核舟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抓住“核舟” “奇巧” 的特征,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和以空间为说明顺序, ;掌握“贻、奇、比、简”等字的含义 、 “其、可”等字的一词多义及多组同义词用法。2.学生在掌握文言字词含义及用法的基础上,初步学会结合注释翻译文言语句;通过口述核舟的艺术构思,恰当表演再现核舟人物的举止神情,从而加深领悟课文的艺术美。3.学生在了解核舟“奇巧”的特点以及它在微雕艺术史上的特殊地位的同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艺术、提高审美品位的热情。【教学重难点】1.本文抓住“核舟”“奇巧” 的特征,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和以空间为说明顺

2、序,显得谨严有序。2.观察细致,想象丰富,描写生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出示微雕图片,在 3.9CM*2.05CM 的方寸之间,竟然能刻上魏学洢核舟记共 543 字,真令人叹为观止。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介绍微雕工艺精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1.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自选两段朗读。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外型外型样样式及材料、尺寸:式及材料、尺寸

3、: 汽船型牛角冻石;3.9CM*2.05CM 微刻内容、字数、刻写面微刻内容、字数、刻写面积积: : 上等名贵石料刻魏学洢核 舟记;543 字2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1)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投影片 1)罔(wng) 贻(y) 有奇(yuj) 黍(sh)轩敞(xunchng) 箬蓬(rupng) 糁(sn) 髯(rn)褶(zh) 髻(j) 篆(zhun)(投影片 2,教师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峨冠 两膝 衣褶 曾不盈寸 尝贻 轩敞 袒胸 题名 壬戌 为楫(投影

4、片 3,通假字)“诎”同“屈” “衡”同“横” “简”同“拣”(2)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词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应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其人|视端容寂”。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

5、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3.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用圈点勾画法疏通词句,做到能口译全文。4.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记录疑难问题。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前后两桌四个同学为一个学习小组,讨论分析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集思广益,而后作班内交流)1学生交流这篇文言说明文中一些字词句的意义、用法。(学生交流后出示投影片 4,因为这些需要我们理解并积累,同时鼓励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归纳积累)(1)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3(2)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

6、指雕刻。(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罔 ,没有;因,根据;具,具有。(4)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i,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5)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零数,余数。(7)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8)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9)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7、。(11)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12)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13)文曰“天启壬成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嘉宗天启二年(公元 1622 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神宗元丰五年(公元 1082 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 540 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14)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钩画,字的一钩一画。了了,清清楚楚。(15)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

8、;为,有。(1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17)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2学生讨论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明确:全文共 6 段。第 1 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简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时代、姓名、精湛技艺,并道出核舟的来历。第 25 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分别说明核舟的大小,船舱的布局,船头3 人的姿态神情,船背所刻之字等等,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 6 段为文章的第三部分,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以对雕刻者技术的赞叹收束全文。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

9、,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说明对象:核舟 特征:奇巧43学生小结收获。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领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大家都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积累了大量的文言语汇。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1熟读课文,积累语汇。2深入思考:(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传神,请小组内课外来一场“模仿秀”,下堂课表演。第二课时一、积累比拼,温故知新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尝贻余核舟一(2)盖大苏泛赤壁云 (

10、3)高可二黍许 (4)雕栏相望焉 (5)神情与苏、黄不属(6)其船背稍夷 (7)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诎右臂支船(3)左手倚一衡木(4)盖简 3 桃核修狭者为之3说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1)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轩敞者为舱5通计一舟,为人五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3)可: 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4朗读比赛,比读得准、流畅、有感情。(解说: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活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词语。实施这一环节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比赛,寓学于乐,温

11、故知新,增强识记效果。)二、研究学习,表演体悟研究学生上一课所提出的疑难,可先小组交流,再全班研讨。例: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明确:“能以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技艺,印证“奇巧”,语言准确、严密、简洁。这一段对全文而言,仍是总述。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明确:第 25 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分别从核舟的大小、船舱的布局、船头 3 人船尾 2 人的姿态神情、船背所刻之字等等,说明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3.船头 3 人中,为何先交代苏东坡的位置,可不可以先从佛印说起?

12、明确:由此问,引出关于说明顺序的话题,进而分析第 3 段先总后分、分说部分先主后次的说明顺序。4.何以看出船头 3 人中间坐的便是苏东坡?明确:这一问目的有二,一是引导学生注意到这件雕刻品的主题是苏轼游赤壁,从而进一步理解这件雕刻品的文化内涵;二是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比如从“山高月小”等引文,从人物身份等等来考虑。总之,是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意。5.共阅手卷表现出怎样的情调?(请学生表演,在情境中感悟。)6.两舟子又是怎样的情态?(请学生表演,在情境中感悟。)6明确:这两个问题是想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抓住人物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态;也培养学生学会创设情境,设身处地地体会当时 5 人的心情。

13、7.讨论本文的中心。明确: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三、品味欣赏,提升情趣1.品味王叔远精妙的构思(l)照应:既开小窗,便可“启窗而观”;既挂念珠,便可“历历数也”。(2)暗示:对联,增加文化内涵;“横卧一楫”,暗扣“泛赤壁”。(3)色彩:缤纷(蓝、黑、红)。1. 品味末段文字删削之意图。原文结尾为: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糜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骗,今乃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 (意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创新能力,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不必拘泥,求全责备。)四、拓展延伸,仿写提高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 ,写成一篇短小说明文。五、布置作业:1、 同步导学基础训练 1;2、 同步导学基础训练 2;3、 同步导学学习 3;4、 同步导学学习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