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2《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3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3060910 上传时间:2018-08-2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719.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历史必修2《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3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2《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3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2《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3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2《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3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2《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3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版历史必修2《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必修2《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3(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一、说教材 苏联经济改革是岳麓版必修(II)第三单元的 最后一课,与本单元的第一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首尾呼应,介绍了苏联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到苏联解体所经历的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起承上作用;苏联的经济改革也为我国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起到启下作用。新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根据教材地位与课标要求我定下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悉苏联三位领导人改革的 背景、内容与评价,提高归纳、比较能力和学会评价改革的方法2、

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一些图片,播放影音资料,营造历史情境,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苏联几次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三位领导人改革的背景,内容,评价。2、难点:归纳三位领导人改革的异同及改革的评价标准。,二、说学生: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但是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所以教学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的兴趣,并创设条件,让学生发表见解。三、说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采用了情境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问题探究法。,四、说学法: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我遵

3、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比较法 互动讨论法,分析归纳法。五、说教具:利用电教平台,在教学中采用课件,播放影音文件等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目的是增强直观性,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热情;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六、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三)授之以渔,学法指导。 (四)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五)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一)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由同样在体制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对经济体制成功调整与社会主义苏联面对斯大林体制弊端的显现将如何应对来导入

4、。,(二) 合作探究 学习新课,一、赫鲁晓夫改革,二、勃列日涅夫改革,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冷战,争霸,高潮,瓦解,苏联经济改革,两极格局的演变,改革之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国际:与美国争霸必须增强国力,2.内容:,工业,4.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结果:,失败.,国内:,农业,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 开垦荒地,开展玉米种植运动; 卖拖拉机等农机给集体农庄。,下放企业管理权到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力; 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苏共20大影响 传统模式弊端严重阻碍社会发展;,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美苏争霸中 仍然处于弱势,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5、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 ,原苏联领导人。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年-1964年);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1971年9月11日,曾经叱咤一时、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 。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开展种植玉米运动,问题探究:,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维持原有体制盲目性反复无常党内斗争,在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苏联宇航员

6、加加林,1953年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美国的2倍。1954年,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1961年,苏联发射的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地绕地球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改革之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原因:,2.内容:,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农业,3.评价:,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框架,4.结果:,20世纪70年代,与美国军备竞赛, 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国际:与美国争霸 国内: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提高农产品价格; 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

7、年-1982年,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人。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1964年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大大增强。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他 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196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1.2,改革之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3.内

8、容:,先经济体制改革 后转向政治领域,2.方针:,加速战略方针,4.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国际:美苏争霸,力不从心国内:经济滑坡,危机四伏,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 ,1931年3月2日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他是一位苏联政治家,从1985年至1991年他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对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三者改革的异同,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都对农业、工业进行了调整 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 成效都不显著,可说是失败的改革,异,内容上:赫鲁晓

9、夫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侧重工业戈尔巴乔夫则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结果上:前两者都取得一定成效,后者未见成效而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体制上: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没改变原有体制,只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虽进行根本性变革 革,却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1.从背景上看: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国情 规律),2.从内容上看: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3.从结果上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4.从过程上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三)授之以渔,学法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1.2005年5月,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普京总统说: “

10、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政治悲剧。”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制度因素: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影响了 其发展 B.外部因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C.领导因素: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加快了苏联解体的过程 D.民族因素:民族问题是毁灭联盟的火药桶,答案(A),(四)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2.苏联解体,而中国则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表明: 在不发达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行不通斯大林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阶段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A. B.C. D.,答案(D),3 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 改革的共同之处是:A 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都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C都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D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答案 D,以苏联经济改革为鉴,讨论我国经济改革 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知识延伸 课后讨论,一、赫鲁晓夫的改革,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冷战,争霸,高潮,瓦解,苏联经济改革,两极格局的演变,板书设计,第17课 苏联经济改革,从中国与苏联改革的不同结果你能得到什么启示?,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四)深入挖掘 寻找启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谢谢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