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996298 上传时间:2018-08-27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2.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2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2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2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2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2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2(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试大纲说明,虚词用法例释,考试虚词要求,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虚词解决方法,高考文言文虚词专题,虚词用法,第一课时,考试大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B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 词类活用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 形容词做名词、名词做状语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试大纲的说明,考试对虚词要求,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纲要求掌握的

2、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指在具体的文本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理解判断。,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考试对虚词要求,二、虚词考查的基本趋向: 1.考查分辨同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用法的异同的能力。 2.引用教材中的文言文语句,与所选阅读文本中的句子作比较。 3.淡化词义的确定,强调用法分析。,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B、我聊以忘忧耳 如惠语以让单于C、乃以上客礼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2013年湖南高考语文文言试

3、题,【 A 】,高考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技巧,一、看具体语境,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

4、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1、解释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 (1)乃设九宾礼于廷 ( )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3)况于将相乎 ( )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 (5)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 ) (6)长于臣 ( ) (7)赵尝五战于秦 ( ),在,被,对于,向,从,比,同 跟,二、看对应位置,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

5、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放在句末,语气助词,表示测度,在句中,在名(代)词前,做介词,放在形容词之后,做词尾,三、看语气表达,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以余

6、之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公子畏死邪?何泣也?3、吾真真不能忘汝也!,表判断语气,疑问语气,表感叹语气,下面“也”字的用法:,四、看句式特点,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是宾

7、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飞骑因番请见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A “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 B “因”和”乃”相同, “止”和“仅”相同 C “因”和”乃”不同, “止”和“仅”相同 D “因”和”乃”不同, “止”和“仅”不同,B,“因”“乃”:“于是” “止”“仅”:“只”,五、看代入检验,因为高考

8、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解答虚词题的思路:,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1、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作实词用。,虚词解决方法,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介词,动词,“替”、“给”,“作出”、“制定”,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代

9、词,代上文的“君子”,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虚词解决方法,2、辨明词义和用法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3、通晓古今,虚词解决方法,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A、少数沿用下来,如:学不可以已,B、有的完全消失,如: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表原因(现结果),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1) 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

10、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投诸渤海之北,(2) 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如:而已矣,虚词解决方法,4、注意特殊现象,高考文言 虚词例释,文言常用虚词,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1)连词用法 (2)代词用法(3) 复合虚词(4) 示例演示,而,1、蟹六跪而二螯。,1.连词,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林木茂而斧斤至焉。,5、子产而死,谁其嗣之。,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用作连词。可连

11、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7、吾尝终日而思矣,而,并列:又、或不译,顺承:就,接着,转折:但是,却,递进:并且,而且,假设:如果,假如,因果:因而,修饰:不译,2.第二人称代词,余知而无罪也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你,你的,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而,实战演练,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余知而无罪也 提刀而立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A 与相同,与相同 B 与相同,与不同 C 与不同,与相同 D 与不同,与不同,【答案:B】,分析: 连词,表修饰

12、代词,你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假设,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 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 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

13、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 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温馨提示: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之,1.代词,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君将哀而生之乎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2.动词,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往、到,他(们),它(们),我(们),这,这种,之,3、作助词,结构助词,或补充音节,定语标志 定语+之+中心词,相当于“的”字,永之人争奔走焉 今日之事如何?,取消句子独立性 格式主语

14、+之+谓语,不译,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怅恨久之 顷之,宾语前置与定语后置的标志。,夫晋,何厌之有!何罪之有? 马之千里者,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1)动词,可译为“到”、“往”。 (2)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3)代词,可译为“他”。 (4)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

15、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表第一人称,可译为“我”。,选出“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辍耕之垄上 哀秋冬之绪风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衷南夷之莫吾知分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值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绪绅间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 B/ C/ D/,【C】,主谓间结构助词 代词动词 结构助词“的”,实战演练,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如: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大王来何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