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955174 上传时间:2018-08-27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理解与积累;史传文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及意义。,教学目的,重点探究,注重阅读的积累。,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的。,学法指引,字词积累,读音释义 贰r于楚:贰,从属二主,对前主是反叛。 缒zhu:用绳子拴着人(物)从上往下送。 阙qu秦:使秦(土地)削减。阙qu,宫阙;阙ju,厥,其。 杞q子、逢pn孙:均为秦国大夫。,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悦 失其所与,不知 知-智,古今异义,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一般尊称人的妻子,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

2、上的主人; 今义:泛指宴客的主人。,亦去之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计划,考虑),名词动词,既东封郑(在东边) 又欲肆其西封(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名词状语,词类活用,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动词名词,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容词名词,形容词动词,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被削弱),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使亏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使得利),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佚之狐言于郑伯。 以其无礼于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 省略句省介词: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主语:(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介词宾语:敢以(之)烦执事,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注:“是”在句子中是代词,相当于“此”,指代前面那件事。并非标志判断句的判断词。 先秦时期的古汉语中的判断句,通常用含有“者”或“也”的特定句式来表达,如:南冥者,天池也。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是”用作判断词,从战国后期才开始。,重要虚词:,而(连词) 1.今急而求子 表承接

4、,“才” 2.夜缒而出 表修饰,可不译 3.亡郑而有益于君 表承接,可不译 4.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承接,“就” 5.因人之力而敝之 表转折,“却”,以(介词/连词) 1.以其无礼无晋 连词,“因为” 2.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目的/结果 4.焉用亡郑以陪邻 同上 5.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把” 6.阙秦以利晋 连词,表结果 7.以乱易整 介词,“用”,连词VS介词: 1.连词省略,不影响句意;介词省略句意改变。 eg:阙秦利晋 (句意不变)敢烦执事(缺少必要的对象) 2.连词前后成份一致,能互换位置;介词前后成份不能互换。 eg:利晋 阙秦烦执事 敢?,之(助词)

5、 1.臣之壮也 主谓取独,不译 2.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的” 3.邻之厚,君之薄也 主谓取独 4.行李之往来 同上 5.君之所知也 结构助词,不译 6.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不译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结构助词,“的” 8.因人之力而敝之 结构助词,“的”,“之”作助词的三种用法: 1.用作结构助词,译为“的”,或不译: eg: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之,“的”君之所知也 之,可不译 2.用在主谓结构的主谓间,取消其独立成句的功能(主谓取独),可不译: eg:臣之壮也 3.用在宾语之后,提前宾语(宾语前置): eg: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春秋列国,盟

6、会频繁,使臣会说话不会说话,不但关系荣辱,并且关系利害,出入很大,所以极重辞令。左传所记当时君臣的对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平心静气的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朱自清,左传,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叙事委婉详尽,写人鲜明生动。它以春秋的叙事为纲,时间(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活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鲁僖公三十年)。导致战事发生的原因有

7、二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晋、楚爆发城濮之战,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结果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秦国为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秦、晋联合也成必然。,春秋时期形势图,译文参考,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还反附楚国。(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

8、在驻扎氾水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必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被灭了,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他)见到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被灭因而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烦劳您。越过其他国家来把远方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为什么灭郑来增强邻国(晋国)呢?邻国实力雄厚了,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了。如果不灭郑国,

9、让它成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您)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果没有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凭借过他人的力量却去损害他,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国的军队也撤离了郑国。,有坏处.况且您曾经施恩给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您是知道的。那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自己的疆界,又想要在西边扩张它的领土,如果不使秦国被削减,它怎么去夺取土地呢?使秦国受损害来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10、”秦穆公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协守郑国,自己率军回国。,1.秦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第一段写晋、秦两军分驻两地有何深意?,伏笔,秦国攻打郑国原因并不明确; 晋、秦两军分驻在不同的地方也为烛之武单独晋见秦伯提供了机会;,这一切,都为下文烛之武说服秦伯埋下了伏笔。,文中还有没有其他伏笔,试找出。,2.烛之武有退兵之才,他一开始为什么要推辞?,人物形象丰满; 凸显烛之武申明大义; 情节波澜起伏;,文中有几处波折,试找出?,郑国危,烛被荐,烛推辞,烛退秦,子犯请战,晋亦去,3.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他用了哪些事理和事实?,亡郑害秦益晋 存郑益秦 晋而无信 晋而无餍,阙秦以利晋,

11、唯君图之,4.结合烛之武的语言,分析这一形象的特点?,有牢骚,但申明大义; 有勇气,临危受命; 有智谋,把握对方心理,一语中的。,烛之武与秦伯的对话不卑不亢,看似处处为对方打算,实为消除对方戒心,充分利用秦晋矛盾,从而达到“退秦之师”的目的。,古代兵法三十六计第三计借刀杀人上说:“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意思是,敌方动向明白,友方态度暖昧,就千方百计诱导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可以避免损失。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各方矛盾的谋略。,5.秦伯为什么轻易撤军?他派三个大将戍守的用意是什么?,春秋无义战,看似与郑人盟后,驻兵保护。实则以此牵制晋国,以防郑国

12、为其独占。同时,派三将驻守,也便于秦军寻找时机攻下郑国。之后,秦军果然想趁机攻打郑国,但被郑及时发现,战败而归。,6.晋文公为什么也要退兵?三个理由中,哪一点最重要?,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事实上,晋军当时并未撤兵,而是把郑国围困,但惧于秦国实力,不敢攻打。,7.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善用伏笔照应 情节波澜起伏 叙事详略得当 人物形象丰满,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y)尊经文考,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 的两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C.越国以鄙远D.焉用亡郑以陪邻,答案:

13、C.D./以:而,来,两项都是表目的 的连词。A.连词,因为;B.介词,拿。,同步练习,2.与“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意 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人才济济 B.同舟共济C.济世之才 D.无济于事,答案:B/B和题干中的“济”都是“过河、横渡”的意思;A.形容人多,读音也不相同;C.救济;D.有益。,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 正确的一项是(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是寡人之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A. B. C. D.,答案:C/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代词,代这件事。,4.下列各句中加

14、点的“其”字用法不同 于其他三句的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吾其还也 C.君知其难也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答案:B/还是,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其它三项的,代词。,阅读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5

1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秦伯说,与郑人盟。,答案:C/A.知智 B.共供 D.说悦,6.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义与今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答案: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携带的包裹、箱子等。,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 陪邻?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答案: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为何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版图;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8.下列各句全都表明“阙秦以利晋”的一组是( )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A. B. C.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