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6 杜甫诗三首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290135 上传时间:2017-08-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6 杜甫诗三首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教案]6 杜甫诗三首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教案]6 杜甫诗三首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教案]6 杜甫诗三首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教案]6 杜甫诗三首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6 杜甫诗三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6 杜甫诗三首(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杜甫诗三首来源 课件 5 Y KCo M 6杜甫诗三首名师导航内容感知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的作品。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秋兴八首(其一) 是组诗的第一首,写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抒发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咏怀古迹(其三) 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 ,另一方面也包含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后者也正是千百年中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2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登高为重阳节登高咏

2、怀之作,前四句写秋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后四句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格沉郁悲壮,被古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疑难妙句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剖析:本联直点秋景,使全诗开篇便呈现出了秋风萧瑟、冷落凄清的悲凉景色。玉露,枫林,霜打枫林,林叶转红,山峡之间秋气更见萧条,中间加一“凋伤” ,秋意全然而出。巫山、巫峡是夔州之景。 水经注云:“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此时,诗人正值晚年多病,故友零落,离开成都后本

3、想沿江而下,不料又滞留夔州,心境抑郁,望秋生感,不免产生孤寂凄清之情。2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剖析:三、四句紧承首联对秋景作更深一层渲染。 “江间”承巫峡, “塞上”承巫山, “浪涌” “云阴”又紧承秋意。巫峡江中,波浪势若兼天,江水若自天而下;巫山塞上,风云接地,阴霾如由地升起。 “波浪兼天涌”为自下而上一片秋色, “风云接地阴”为自上而下一片秋色。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3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两句以气势恢宏的笔触叙写诗人忧郁的情怀,且情景交融,创造了一个新的动人意境。3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剖析:由“丛菊”而忆“故园” ,菊开山间,舟系江中;“丛

4、菊”“孤舟” ,心间忧郁难平。杜甫在夔州,已经历两个秋天,所以说“丛菊两开” ;“故园心”指回到长安的愿望,诗人原拟棹孤舟而出峡,一叶小舟寄托着返回故里的希望,如今却还牢牢系在江边,不能东下,此间心意,谁能体会? 4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剖析:尾联进一步突出秋思。秋已深,家家都在赶制寒衣,准备越冬了,刚刚换下来的旧衣也在捣洗,准备收藏起来,而诗人客居他乡,贫寒孤寂,不胜悲凉。 “刀尺”而说“ 催” , “暮砧”而说“急” ,处处写出寄寓他乡之感和思念家乡之情。 “处处催” ,也是写眼前一片秋景催人。刀尺“催”而砧声“急” ,形象地写出诗人思念故园、心怀家国的迫切心情。5群山万壑赴荆门

5、,生长明妃尚有村。剖析:起句“群山万壑” ,写群山相连,万壑钟秀,奔赴荆门,山川灵秀钟于此处,才生长出明妃这样的人物来。诗人瞻慕古人之情,写得极为郑重,起得极为突兀。二句“明妃” ,即王昭君,后人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明妃。说“尚有村” ,意在点明明妃生长名邦,殁身塞外,仅遗此迹,一个“尚”字,流露出沉郁的伤悼之情 。46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剖析:三、四句承上而言,由昭君村而昭君本人,写出昭君一生的悲剧。一出汉宫,竟死塞外, “一去”二字说得痛切, “独留”二字,更有沉重之感。 “紫台” ,汉宫名。 “去紫台” “连朔漠” ,出汉宫而入塞外,这是怨恨之始。生离汉国,死葬异地

6、,其骨虽朽,其冢犹青,这是怨恨之结。据说胡地皆生白草,而昭君却留“青冢” ,又可见其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诗句意蕴更见深广。7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剖析:五、六句承上作转折,点明昭君悲剧形成的原因。 “画图省识”一语说得委婉而尖厉,是以虚笔写实。 “省识”与“空归”对仗, “省识”即曾经认识。识人靠画图,君王之昏庸可知,后宫之黑暗可知,多少才人被埋没亦复可知。故“画图省识” ,生前失宠之“怨恨”也可知。而“一去紫台” “独留青冢”都因此而生,因此而起。 “一去紫台” ,说去国之恨;“独留青冢” ,言故国之思,因此引出了六句“ 环珮归魂” 。而“归魂”终属“空归” 、枉归。昭君生前失宠,

7、死后无依,离家去国,遗恨异国,多么凄切、哀怨。8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剖析:尾联借昭君怨之曲点明题旨。昭君之怨歌当从“琵琶”中弹出,饰“琵琶”以“千载” ,是指其怨恨长久,何况汉人又“作胡语” ,此中更透出离家去国之怨思。惟有琵琶寄意,遗恨千载了。结尾喷薄而出,变全诗之含蓄委婉而为怨恨慷慨。美女遗恨与才士失志本相关联,感明妃遗恨绝域,叹志士失遇无路。美不得宠,才5不得用,离家去国之思,寂寥千载之恨,种种古人今人之怨恨,都概括在诗中,一概写出。9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剖析: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精美的图画: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点缀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之上。连写风、天、猿、渚、沙、

8、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既指明了节序和环境,又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 ,“沙白”对“渚清” ,句法严谨,语言凝练。诗句雄阔高浑,写出了夔州特定的环境。1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剖析: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万千思绪,喷涌而出。落木“萧萧” ,又以“无边”修饰;长江“滚滚” ,再用“不尽”领起,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诗句写出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在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传达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11万里悲秋常作客

9、,百年多病独登台。剖析:此联上句写羁旅之愁。 “万里” ,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 ,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 “秋”字在前两联写足了秋意之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之时节;“常作客” ,表明诗人多年漂泊、居无定所的处境。下句写孤病之态。 “百年” ,犹言一生;“百年多病” ,迟暮之年百病缠身,6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此联中的“万里” “百年”照应上联之“无边” “不尽” ,使上联之景与此联之情融为一体。诗句词简意丰,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的处境,秋季独自登高,更生许多愁绪。1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

10、停浊酒杯。剖析: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这一联分承五、六句:“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国难之忧与自身之愁糅合一处,诗人的感时伤世之情怀,跃然纸上。审美鉴赏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为次第相连、首尾呼应的组诗,是杜甫的七言律诗的代表作。课本所选是第一首,为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氛围。诗歌前两联因秋起兴,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后两联由“丛菊”而引出故园之思,并引发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感。诗歌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

11、简而意繁,情感浓烈而意境开阔。咏怀古迹(其三) 7杜甫 咏怀古迹组诗借古人古事寄托感慨,将自身之感、时事之情融入诗中。这是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咏怀明妃王昭君。显然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诗人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 ,远离故乡,处境与昭君多有相似。自己身处夔州,离家虽不像昭君那样有万里之遥,但也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现在,诗人正寓居于距昭君故乡不远之处,便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月夜归魂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 ”这一评论确是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

12、,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夜月魂”的昭君悲剧形象,总会时时地萦绕于读者心间。登高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 、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戒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此诗八句皆对。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8明人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 ,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

13、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诗薮 ) 。日积月累一、学海拾贝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实主义诗歌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诗经中的“国风”就是对当时民风、民俗、民情的如实描写,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南北朝时期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的出现,标志着现实主义诗歌的逐渐成熟。而唐代“诗圣”杜甫则将现实主义诗歌推向高峰。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但他一生却穷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民众的疾苦。安史之乱的切身遭遇,使他写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如北征 、 “三吏” 、“三别” 、 兵车行等。他的

14、诗被称为“诗史” ,这是对他诗歌现实主义风格的最好评价。二、典题精讲( 2004 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 汉杜 甫9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 “孤月” “落日” “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指点迷津: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流寓西南,北归无望,生计日蹙。诗以首句“江汉”为题,正是漂泊转徙的标志。分析时要抓住“片云” “孤月” “落日” “秋风”等意象的特征, “片云”多有随浮无定之感, “孤月” “落日”

15、 “秋风”则多有黯然冷落之意。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 “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指点迷津: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关键是要10能自圆其说。这一题可以结合杜甫的生平,一生虽穷愁潦倒,但始终有“致君尧舜上” 、为国效力的抱负。更应结合本诗,而不能脱离本诗的具体的语言材料来架空分析。参考答案:同意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的说法。可从诗中提到的“心犹壮” “病欲苏” “存老马”等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同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可从诗中写到的“思归客” “腐儒” “片云” “落日”等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怨愤之情更是溢于言表。来源 课件 5 Y KCo 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