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复习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52885187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必修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必修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必修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中生物必修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复习(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稳态与环境,必修3 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构成(要求),(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细胞生活的环境及物质交换,(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2、内环境成分界定,(1)内环境成分: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如血 浆蛋白、O2、CO2、葡萄糖、氨基酸、递质、激素等,(2)非内环境成分: 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 存在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物质,如:唾液、胃液、呼吸道消化道中的物质。,(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3、引起水肿的原因归纳,(1)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外流入组织液,(2)淋巴回流受阻,(3)肾小囊滤过异常:如急性肾小球肾炎,(4)过敏性物质导致过敏性水肿,(5

2、)营养不良,(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4、内环境稳态的实质、调节机制及生理意义(),(1)实质:不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 的状态。,(2)调节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正常运行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3)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适宜的体温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正常的血糖和血氧含量是机体供能的重要保障,(二)神经体液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

3、弧(保持完整),(3)反射过程,(二)神经体液调节,2、神经兴奋的产生和传导,(1)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c,a,b,d,a.刺激b点(ab=bd),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刺激c点,a点不兴奋,d点兴奋,电流表只发生一次偏转。,神经纤维上,神经元之间,(二)神经体液调节,(2)兴奋冲动的产生和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双向),静息电位(内负外正),K+外流,刺激,动作电位(内正外负),Na+内流,刺激,兴奋传导(局部电流),(二)神经体液调节,(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突触小体电位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深化: a.同一神经元只能释放一种

4、神经递质,方式为胞吐。 b.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失活或被移走迅速停止作用。 c.特定情况下递质可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二)神经体液调节,3、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激素整合,(二)神经体液调节,4、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不组成细胞结构,不提供能量,不起催化作用,使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二)神经体液调节,5、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体温调节图解,(二)神经体液调节,6、水分调节,(二)神经体液调节,6、血糖调节,(1)血糖来源去路,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

5、素等。,(二)神经体液调节,(2)血糖调节图解,6、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体液调节),血糖升高,血糖降低,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下丘脑某一区域,下丘脑另一区域,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表示促进,表示抑制,神经调节,(二)神经体液调节,7、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 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三)免疫调节,1、与免疫相关的几种重要细胞比较,(三)免疫调节,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记忆细胞,(l)溶酶体杀菌若在口腔内进行,属第一道防线(在外界环境中完成都属该防线);若在体液

6、中进行,则属于第二道防线。二种情况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2)吞噬细胞在体液中吞噬病原微生物并将其杀灭,应为非特异性免疫;若仅仅暴露抗原决定族并呈递给T细胞或吞噬抗原抗体结合物应界定于特异性免疫。(3)效应B细胞是唯一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该细胞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较多;也是免疫反应中唯一没有识别抗原能力的细胞。(4)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相对较短,而记忆细胞可长期存在或终生存在。解题时若感染或注射疫苗后短时间发挥作用为抗体,长时期应考虑记忆细胞。,深化,(三)免疫调节,二、植物的激素调节,(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2、生长素的产

7、生、运输和分布,(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1)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分布:各器官都有,多集中于生长旺盛部位。,(3)运输:,极性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 方式:主动运输,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的韧皮部,横向运输:不成熟组织尖端,受光、重力等影响下进行,(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4)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实验证据:,两组实验相互对照:共同证明了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即极性运输,(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5)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方式(主动运输)证据:,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过程,可以从以下事实得以证明:,a.顶

8、端优势现象:逆浓度梯度运输只能是主动运输。,b.加入呼吸酶抑制剂、减少氧气供应、降低温度等均会抑制生长素的运输。,(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从细胞水平上看,可以影响细胞的伸长、分裂和分化;从器官水平上看,可以影响器官的生长、成熟和衰老。,(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两重性,(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例子,(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a.不同的植物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双子叶植物敏感于单子叶植物(如图1) b.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其中根最敏感,茎最不敏感;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于同一器官作用效果也不同(如图2)。,(图1

9、),图2,(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例子,D处生长素浓度较C处高,根对生长素敏感性高,D处生长受抑制,C处生长快,根向下生长 ; B处生长素浓度较A处高,茎弯曲向上生长,(4)利用顶端优势原理进行棉花打顶摘心、果树整枝修剪,提高产量。,(二)植物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顶端优势,去除顶端优势,顶端优势,(二)植物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1.适当浓度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培育无籽果实,雌蕊授粉后,子房发育早期,摘除发育着的种子,结果果实发育停止,子房萎缩脱落;反之,如果没有授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以生产无籽果实:无籽黄瓜,无籽番茄等。,联想:a.如果是油菜、向日葵等作物能用生长素来提高产量吗?,2.适当浓度生长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联想:a. 为什么扦插的枝条总是带有两三个芽?越多越好吗?b. 扦插枝条还要把大部分叶片去掉的原因是什么?,(二)植物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3.促进子房发育4.田间除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