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鉴赏练习参考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80362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73.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古诗词鉴赏练习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古诗词鉴赏练习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古诗词鉴赏练习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古诗词鉴赏练习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古诗词鉴赏练习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古诗词鉴赏练习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古诗词鉴赏练习参考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古诗词鉴赏练习参考答案一8. 【答案】伤春之情。作者“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用“几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 逝去的伤感 (2 分;其中“情感” 1 分, “分析” 1 分)。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作者由“卷残红”想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泪水潸然;楚宫吴苑曾经芳草丰茸,百花盛开,游蜂盘绕,但昔日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相见,更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或“作者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茸的芳草,百花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色,可南明福王朝灭亡,故国不在,只能独自伤心”)。(3 分;其中“情感” 1 分, “分

2、析” 2分 )。9. 【答案】拟人。花在春风中欢笑,燕子在东风中欢舞,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楚宫吴苑”的无边春色。反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花的欢笑和燕子的歌舞来反衬作者的伤心,虽然春光无限,但国家覆亡,诗人无心春景,倍增伤感。对比。花的笑、燕子的舞与作者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6 分;答出给3 分,答出或给3 分 ;其中“手法” 1 分,结合诗句具体解说1 分,表达效果1 分) 江城子病起春尽陈子龙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几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

3、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注解】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一帘:一扇窗帘,代指房间,屋子。点明地点。病枕:非枕病,人病卧床之意。五更钟:五更时分(天将明)的钟声。暗指夜不成寐。身痛难眠,心痛难眠。晓云空:破晓时分,云影全无,空寂一片。喻空无的寥落。卷残红:风吹凋零的花瓣,肃杀凄清之貌。无情春色:即春光无情。去矣几时逢:离开之后何时再相逢。伤春惜春之情。“ 春” 暗含兴旺兴盛之意,可喻指国家兴旺,因此此句暗露诗人心迹。作为一名爱国志士,陈子龙曾向南明政府献计献策,四方奔走,结果一切努力都化作流水,复国之梦日趋遥远。因此,春色无情,衬托的正是词人对故国的多情

4、。【一定要注意诗歌意象的多元解读】添我千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前情伤春伤国,落泪便在情理之中,“ 苦” 字无非加重了情感的深沉程度。楚宫吴苑:楚宫吴苑非实指,代指一度建都南京、旋即覆亡的南明弘光朝的故宫。草茸茸:又短又软又密的草。暗指荒废已久。恋芳丛,绕游蜂:倒装。游蜂恋慕香花,飞绕其间。这“ 恋芳丛 ” 的“ 游蜂 ” ,隐含包括作者在内的爱国志士之意;一个 “ 绕” 字则说明了他们对故国的依恋和对复国的无限希望。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料想转过年来,我会从花屏里看到这芳丛游蜂。此时还可见其生气,来年只有花屏。此句看似充满希望,实则无尽悲凉。时过境迁之感,复国无望之痛溢于笔端。人自伤心花自

5、笑:“ 花自笑” 是拟人,表现其自在悠然之态;整句反衬,以花之悠然反衬人之伤心,突显悲痛之情。凭燕子,舞东风:任凭燕子在东风中飞舞。此句用典。典出刘禹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表现时过境迁,旧日风光难再的无奈与感慨。鉴赏: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光消逝、景色惨淡的画面,然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词人对故国的怀念以及对复国的向往之情。起句的描述,即为忧伤的气氛所笼罩。词人卧病枕上,夜夜倾听五更钟声。今病起晨望,则见晓色中风卷落红,扫地以尽。春天在词人卧病时悄悄地过去了,这对“ 病起 ” 的词人来说,不不啻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这里的“ 病” 字,不仅指体内的病痛,而且更是词人心灵创痛的真切

6、流露。紧接着,词人不禁向苍茫大地发问:“ 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 春色无情,衬托的正是词人对故国的多情。作为一名爱国志士,陈子龙曾向南明政府献计献策,四方奔走,结果一切努力都化作流水,复国之梦日趋遥远。感念及此,词人不觉泪下,“ 留不住,苦匆匆” 。一个 “ 苦” 字,包涵了词人从希望到失望、多少痛苦难言的情感。下半阕词人的笔触落在了“ 楚宫吴苑 ” 上。“ 楚宫吴苑 ,指一度建都南京、旋即覆亡的南明弘光朝的故宫。这里虽然已是花落春去,杂草丛生。而游蜂仍留恋芳丛,飞绕其间。这“ 恋芳丛 ” 的“ 游蜂 ” ,隐包括作者在内的爱国志士;一个“ 绕” 字则说明了他们对故国的依恋和对复国的无限希望

7、。“ 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 ,正流露出词人对复国充满了信念,虽然目睹楚宫吴苑的景象不禁为之伤心,然而对于胜利的向往,又使他从心中发出了“ 花自笑 ” 的遐想。花落还会重开;这“ 自笑 ” 之花是来年重开之花,“ 自笑 ” 之时是来年重开之日。正是满怀着这种热望,词人才不遗余力地奔走在艰难的复国之路上。末句中的“ 东风 ” 即“ 卷残红 ”之风,暗指清军,所以要借燕子之口,去诅咒其侵略、破坏的暴行。二8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月夜庭院思妇图(1 分) :三更之夜,月色皎洁,中庭梨花在月色的辉映下更加洁白( 1 分) ,闺中少妇,思念游子,夜不能寐,听到杜鹃声声哀啼,更是情不能胜,哀伤不已(1

8、 分) 。为词作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2 分) 。9 答案:这两句运用了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2 分) ,作者赋予无情的陇上之水以人的动作和情感,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似乎它们也为主人公的离愁别绪所感动,发出呜咽哀鸣之声, (2 分) 。作者融情入景,借物抒情,表达了闺中少妇与恋人离别后,饱受相思煎熬的忧伤痛苦之情(2 分)子夜歌三更月宋贺铸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注释:子夜歌:即忆秦娥。 子夜歌本南朝民歌,乐府诗集列入清商曲吴声歌曲类。其声哀苦。该词情绪与之相类,兼有“ 三

9、更月 ” 之句,故袭用其题。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夜已三更,明月当空,照亮庭院,梨花如雪。梁代萧子显燕歌行 :“ 洛阳梨花落如雪。”杜鹃啼血:传说杜鹃日夜悲号于深林中,口为流血,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见尔雅 翼 释鸟 )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王孙别后,音信断绝,令人想起春日桑叶初生时分的陌上离别。何许,何处。 楚辞 招隐士云:“ 王孙游兮不归。” 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 咸阳古道音尘绝。” 柔桑,嫩桑。 诗经 豳风 七月 :“ 春日载阳, 爰求柔桑。 ”陇头流水,替人呜咽:陇头,即陇山,在今陕、甘交界处。辛氏三秦记载,时有俗歌曰:“ 陇头流水,其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 ”

10、 关中人上陇者,还望故乡,悲思而歌,则有绝死者。此处借之抒发离别之痛。译文:深夜的月光照着庭中的梨花如同冬日的白雪,相思的情怀有说不尽的凄然就像是杜鹊啼血。远去的游子为什么没有了音信,当时在柔桑夹道的小路上我忍住了哭声和你道别。只有那陇头的流水仿佛知道我的心意,发出潺潺的声响像是在替我哭泣。赏析: 子夜歌 三更月是宋代贺铸的作品,词的上阕紧扣题目描写子夜深闺的寂寞凄凉,下阕抒发思妇的愁苦之情, 从而表现一位女子对丈夫久久不归的怨情和苦闷。词中很善于借助外物来渲染环境、气氛, 杜鹃、流水也成了有情之物。全词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风格凄婉,神韵悠长。开头即直写三更之月,对应词题。然三更,午

11、夜也,正是人们熟睡之时,三更之月,古时只有为某种痛苦熬煎而深夜未眠的人才能见到。这两句形象地刻画留下了一幅静逸美景:皎洁的月光,恰恰映照在那庭院中盛开着的如银似雪的梨花上,辉映出了一片银白的世界,这种银白的世界,对于一个深夜未眠的人看来,给予的刺激真是太强烈了。故下三句,不啻是自然而然脱口而出:“ 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因为午夜总给人一种凄凉的感受,而如白似雪的梨花,又总会唤起人们一种悲哀痛苦的情绪,更不用说是在长久不寐的思妇眼中看到的。所以月光辉映下如雪似银的梨花,所给予人的悲凄之感,简直会使主人公哀哀欲绝,痛断愁肠。 此词由所见月下梨花产生的悲哀之情,联想到死后魂化杜鹃尚凄声不断

12、的杜鹃鸟,由其啼血悲鸣,染血杜鹃之花,联想到其声 “ 不如归去 ” ,点出了月下人深夜不寐之因:原来是一个闺中少妇,切盼情郎归来。她是那样真挚深情,以至夜不能寐,眼望皎洁月光、如雪梨花而悲伤欲绝。“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 。如果说上片中女主人公对情人的思念及由此而产生的悲哀痛苦之情,作者是借助于十分委婉隐曲的手法,以写景的方式暗示的话,下片中女主人公的思想心理已采用直接剖析的手法。按王孙,深闺少妇所思念之人也。他音讯断绝,无处寻觅,时间已经很长了。可怜的少妇,只能一夜一夜地在月下徘徊,往日别时情景,幕幕跃入眼帘:分别之时,也是一个春天,柔嫩的桑叶刚刚吐出,枝叶稀疏掩映着的田间小路上

13、,一对难舍难分的情人,强忍着悲痛,吞声而别。“ 何许 ” 状写闺中少妇对情人那种深刻而长久的忆念之情。“ 吞声 ” 两字,更将一对情人分离之时欲哭不愿,以免引起对方更大悲痛的那种互相体贴顾惜神情的描摹得颇为真切动人。“ 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田陇边的流水,似乎也为他们别时痛苦所感动,不断地发出哀鸣之声,好像也在为他们抽泣。作者巧妙地运用融情入景之法,使无情之物带上了一种有情的心理活动,对离别之情进一步渲染,结构上与上片结句相呼应,情调上则进一步加深全词的感伤哀怨气氛。这首词前片重在写景,情由景出,后片重在写情,化情入景。结构上景、情、景依次为用,显得颇浑融完整。又句短韵密,韵脚以短促

14、有力的入声字为主,声迫气促,易于表现一种深浓强烈之情,与全词所抒发的极度悲怆之情十分相合,不失为一篇声情摇曳的上乘之作。三8全曲能够突出“重九”特点的意象:红叶、黄花、长天、雁影、瘦山、衰柳、寒蝉,营造了暮秋萧瑟、冷清的意境。(意象答对2 个得 1 分,总共3 分,意境2 分。 )9陶醉于赏黄花之中的快乐;因秋景冷清油然而生的内心孤独;年华老去,无知己相伴的愁苦。(6分,每点2 分)双调 沉醉东风重九元卢挚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译文: 题诗在红叶上让它带着情意承受御沟的流水飘走,观赏菊花的人醉卧在歌楼上。万里长空

15、雁影稀疏,月亮落了远山变得狭长而显清瘦,暮秋时节到处都是冷冷清清的景象。衰败的杨柳,寒秋的鸣蝉,天地间一片哀愁,这时节,有谁肯送酒来和我一起解忧?鉴赏:沉醉东风 重九作者元代诗人卢挚,重九,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其时正当暮秋季节,天高气爽,自然景物自有其独特的佳处,然而又带点衰疯的气象。古代文人于此时此景,每生悲凉之感。卢挚的这首小令,表现的基本上也就是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作品。景是清冷的秋景,情是淡淡的愁情;虽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但用词铸句,描摹景物,以及酿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都颇见艺术功力。四8. 本诗描绘出傍晚时分归鸦栖枝,织锦秦州女空房中思念丈夫,自伤孤寂的情景。(2 分)

16、 “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淡,渲染(营造)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3 分) 9. (每点 3 分,手法2 分,分析1 分;答对两种即可;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州女思亲念远的孤苦作铺垫。化用窦滔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州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隔窗语”或“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乌夜啼李白黄云城边枝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州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译文: 黄云城边的乌鸦将要归巢了,归飞回来时候在树枝上哑哑地啼叫。在织机中织布的秦川女子,在隔着碧绿如烟的纱窗内视窗外的归鸟双双。她好像是在与人说着什么,其实她是在自言自语。太寂寞了啊,想着远方的亲人、她的织梭就不由得停了下来。独宿空房的滋味,真是太令人难以忍受了,珠泪点点滚下了她的香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