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宜宾中考考点初探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879471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8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宜宾中考考点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13宜宾中考考点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13宜宾中考考点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2013宜宾中考考点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2013宜宾中考考点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宜宾中考考点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宜宾中考考点初探(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宜宾中考考点初探,珙县上罗中学:何保先,指到靶子射,和时间赛跑,一、试卷特点,1.以稳为主,注重基础 其一,试卷分为三大板块(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结构相对稳定,简洁明了。其二,所牵涉的内容较广,知识点较多,但总题量控制为22个,为学生留足了思考的空间和书写的时间;其三,试卷多处加着重符号予以提示,体现了以生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其四,选文知识性强,文字较优美,内蕴较丰富,能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启迪;其五,作文二选一,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和权利,体现了人文关怀。,一、试卷特点,2.稳中有新,稳中有变 宜宾市中考语文试卷与以往相比,较大的变化就是2011年起在语文积累与运用

2、部分减少了对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增加了选择恰当词语填空、信息筛选等内容的考查;在字、词、句方面由原来的考字音、字形、成语运用、语病判断改为任选其三,所以积累与运用由原来的30分变为25分。阅读部分增加了诗歌鉴赏。所以由原来的40分变为45分。,二 、分析前两年考题,抓复习要点 版块一:积累运用(25分),(一)诗文默写题(10分) 从单纯识记、理解性识记两个层面考查学生对优秀古诗文背诵、掌握的情况。填写的内容均属典型名言佳句,意在引导师生按照课标要求加强古诗文积累、传承优秀文化的理念。而2012年古诗文填空已经不再是选做,仍然是10分,但必须全做,在以往的基础上就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而且书写分是

3、贯穿在全卷中去考查,要求全卷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否则在总分中扣12分,与以前相比要求又更加严格。,二 、分析前两年考题,抓复习要点,(二)字词句积累题(6分) 注重字、词、句“双基”能力的考查 2011年以前是四道选择题,分别考查字词读音、字词书写、成语运用、语病判断。2011年起从原来的4道选择题变成了3道选择题,即 第24题采取选择判断的形式,在字词读音、字形、词语使用、语病判断中任选三方面进行考察。这三道题虽属客观题型,但考查的知识点较多,词汇量较大,信息涉及面较广,能较好地引导师生注意平时在正确认读、准确识记、认真书写的习惯培养,课内外大量美词佳语的有意积累,以及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

4、运用等方面下功夫。,二 分析前两年考题,抓住复习要点,(三)名著阅读题(4分或5分) 前两年第5题名著阅读题与以往的名著考题不同的是有一段名著的原材料阅读,分值也由以往的2、3分变为了5分。2011年考查伊索寓言,2012年考培根随笔,试题比往年更加详细化、细节化。考了修辞、寓意、启示等内容。试卷命题意在引导学生读经典原著,提高阅读能力,注意看学生是否真正仔细的阅读过,能否把握名著中那些出色,经典的情节。仅仅看看故事梗概,或翻翻名著导读,背背作者和主人公的名字,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在以后要想应付名著阅读题可能是行不通的,必须静下心来品读名著,品味细节。,二 分析前两年考题,抓住复习要点,(四)信

5、息筛选题(4分或5分) 以前的中考题在这一方面考得比较复杂:主要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1、文化积累。如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了解。2、语言理解及运用能力。如给活动命名,或与口语交际、名著阅读等整合在一起。3、实践能力。要求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如拟写标语、邀请函、说话得体等。4、分析评价能力。如要求对材料提炼隐含的观点,或形成自己的评价。5、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考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观点。,二 分析前两年考题,抓住复习要点,(四)信息筛选题(4分或5分) 而2011年就只考了第2点从材料中提炼主要信息(给材料拟写标题)和第4点(对信息作评价)。两个小题共4分。2012年只考了第2点,给材料

6、拟写标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两小题5分。要做好这方面的题就要:关注社会热点,丰富信息。尤其是富有文化气息的社会热点事件往往构成题目的背景材料;认真审题,读透所给材料,明确题目要求,不盲目答题;组织语言,恰当表达。相对于一般的语言运用题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更高,答题语言要准确得体,有清晰的层次感。,二 分析前两年考题,抓住复习要点 版块二:阅读理解(45分),现代文阅读(30分)现代文阅读明确要求是课外的,无非就是几种文体,我们无法去猜测要考哪一种体裁的文章,我们只有让学生脚踏实地地掌握各种体裁的文章的答题技巧。一、记叙文(小说)二、议论文三、说明文,(一)记叙文,1.词语含义 2.句子含义

7、3.揣摩心理 4.概括事件 5.表现手法 6.结构特色 7.结尾艺术 8.表达的情感 9.补充情节链 10.题目作用 11.插叙或倒叙的作用 12.赏析优美精辟的语言 13.结合自己的生活,谈阅读收获或感受,概括内容,指导学生找准主要人物,再看 他(她)做了什么事,对句子或段落结构的考查1.过渡 2.照应 3.伏笔 5.统领 4.点题 6.铺垫7.设悬念,结尾的作用1.戛然而止、发人深思 2.画龙点睛、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3.照应开头,(二)小 说,1.在题目上设题 2.在情节上设题 3.在环境描写上设题4.在人物形象上设题,1.在题目上设题,(1)问题目的含义从表层义、深层义、蕴涵的情感三个

8、角度考 虑。(2)问题目的作用指导学生除了上述三个角度外,在从结构的 角度上考虑。,2.在情节上设题,(一)概括情节或补充情节链(二)赏析富有匠心的情节,示例1:在下面的方框中补全故事情节,指导学生从题干上可以捕捉做题信 息: 出题人把文章的情节分为四个部 分,所提供的两个情节上可以指我们 组织语言,还可以帮助我们筛选其他 两个情节。,3.在环境描写上设题,告诉学生常常以考查句子作用的形式出现,指 导学生 完成这类题的角度有以下四个点:(1)概括出写了什么景(2)衬托心情(3)渲染氛围 (4)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推动情节的发展; 或为下文叙事描写提供合理依据。,4.在人物形象上设题,(1)辨

9、识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教会学生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 征,展现出来的精神品质而非指外表特 征。教会学生刻画人物的方法。 (2)概括人物形象 (3)评价人物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的指导,指导学生从具体的写人方法(正、侧面描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对比、烘托手法)入手去剖析,抓住关键的抒情、议论语句去体会;用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理性的思考来品味人物的特征。如此,方能正确定位人物。,(三)议论文,1.提炼概括中心论点 2.论据的判定及作用分析 3.补充论据 4.论证思路的分析 5.论证方法的判定及作用分析 6.准确严密的语言风格 7.理解关键词语、句子含义及作用 8.开头的作用 9.议论

10、文中非议论成分的作用 10.拓展迁移,1、提炼概括中心论点,(1)、 看题目:要么是论点要么是论题。如果 是论点,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它了。 (2)、 看开头:看看开头中心论点引出来没 有。(3)、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4)、文章中间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2、开头的作用,以故事、名句等开头其作用有三:吸引读者,趣味感强;引出论点或论题;充当论据论证论点。,3、结尾作用,1论点在题目上,或开头部分已经提出的 文章,它的结尾要么是:总结上文,重申中 心论点,强调中心论点的重要性,及其重大 意义。要么是:总结上文,强调论点(或发 出号召,

11、指出希望)。 2论点在结尾再提出的文章,它的结尾作 用是水到渠成得出论点。,4、概括事实论据,除了沿袭记叙类概括事件的方法外, 还应加上观点。比如事物的答案不止 一个一课中的事例概括为:罗兰布歇 内尔善于运用知识发明了交互式乒乓球 电子游戏机,5.论证方法的判定及作用分析,举例论证:举什么事例,论证了什么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确凿,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引用(xx人的话或xx理论、俗语等),论证了什么观点,使论证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比喻论证:把什么比喻成什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论证了什么观点 对比论证:把什么和什么相比,鲜明地论证了什么观点。,6.补充论据,补充事实论据:正面事例且典型, 补

12、充道理论据:列举名人名言即可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看清楚补充论据的类型,即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7.论证思路的分析,(1)问段落顺序能否调换。 A如果是逐层深入的论证就答:不能换,因为逐层 论证,层层深入地论证论点。 B如果是并列式的论证就答:能换,因为这几段是 并列式,从几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2)问怎样论述论点的(针对某几段论证思路的考 查)(1)提出观点(2)用什么论证方法阐述观点 (3)得出什么结论。 比如:鱼我所欲也第一段 的论证思路:运用比喻提出论点:舍生取义;用对 比论证的方法论证舍

13、生取义的观点;最后得出结 论:人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只是贤人没有丧失。,8.准确严密的语言风格,议论文语言特点的分析可从两个角度切入: 1、语言特点掌握语言风格的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彩等。 2、语体特点严密准确、逻辑性强。,9.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的作用,(1)写出了什么(2)可当论据论证论点(3)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形象性,10.拓展知识的迁移能力,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产生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 主观题其实不主观,答案也在文章里 面,要和作者观点保持一致,作者意思 就是正确答案,只是让学生表述出来。 要求:层次清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四)、说明文,1.认清说明

14、对象或说明的中心2.概括事物主要特征3.说明方法的判定及作用分析4.结构层次的梳理,说明顺序的辨识5.准确的语言特色,常见的说明方法的判定及作用分析,举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什么特征 列数字:准确科学地说明了什么特征 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什么特征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什么特征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什么特征 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什么特征 作诠释:说明了什么的什么特征,常用说明方法顺口溜,作个比例图,打个分数作诠释、作比较、举例子 、列图表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结构层次的梳理,说明顺序的辨识,A 说明顺序有三:(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 B说明顺序的作用:本文使用

15、了 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说明文语言特色,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实际不符合。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

16、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说明文语言特色,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找有概数的句子;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 类型: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四)、诗歌鉴赏(5分),11年是宜宾中考第一年采用这个考试内容和形式。考的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5分)。12年考的是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5分)。一般来说中考命题者会从字、词、句方面,诗的内容、画面及情感,表现手法及技巧三个点来设题。(如11年中考第17题对文天祥处境与思想的正确理解。) (如11年中考第16题首联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事?12年第16小题“异”字统领的景物。第17小题“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