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月考语文试卷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78689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60.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月考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月考语文试卷(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0 页)第 2 页 ( 共 10 页)郑州领航实验学校20162017 年度 10 月份高一年级语 文 月 考 试 卷注意事项:本试卷分为第 ( 阅读题 )、卷 ( 表达题 ) 两部分 ,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 , 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第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 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 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

2、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 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 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 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 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 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 言读起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 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 其特

3、长。就一个诗人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 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 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 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 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 候。明代的陆时雍说: “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 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 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 文心

4、雕龙明诗篇说: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 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 说: “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 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 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 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 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是辉煌灿烂的, 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

5、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 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B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D. 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 风貌。 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我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九言读起呼吸急促,诗行不容 易建立起来。 C

6、明代陆时雍的话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 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 晋宋之间, 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 性语言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不衰, 在诗歌创作中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是重要原因之一。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同时又 重声色,体现了中国诗歌发展的趋势。 C 从诗歌的发展看, 性情与声色两者只要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 灿烂辉煌。 D 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 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 意义不

7、大。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一)文言文阅读( 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 刘隆字元伯,南阳安众侯宗室也。王莽居摄中,隆父礼与安众侯崇起兵诛莽,第 3 页 (共 10 页)第 4 页 ( 共 10 页)事泄,隆以年未七岁,故得免。及壮,学于长安,更始拜为骑都尉。谒归,迎妻子置洛阳。闻世祖在河内,即追及于射犬,以为骑都尉,与冯异共拒朱鲔、李轶等, 轶遂杀隆妻子。建武二年,封亢父侯。四年,拜诛虏将军,讨李宪。宪平,遣隆屯 田武当。十一年,守南郡太守,岁余,上将军印绶。十三年,增邑,更封竟陵侯。是时, 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其事,而刺史太 守

8、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诘吏 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帝怒。时显宗为东海公,年十二,在幄后 言曰:“吏受郡敕,当欲以垦田相方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 可问?”对曰: “河南帝城, 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 田宅逾制,不可为准。 ”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显宗对。于是遣谒者考实,具知奸状。明年,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帝以隆功臣,特免为庶人。 明年,复封为扶乐乡侯,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阯蛮夷徵侧等,隆别于 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

9、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及大司马吴汉薨,隆为骠骑将军,行大司马事。 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三十年, 定封慎侯。中元二年,卒,谥曰靖侯。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 分)A.谒归谒:拜见,拜会 B.田宅逾制逾:超过C.以为骑都尉以为:把 , 作为 D.具知奸状具:全部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居摄”是摄政的意思,因为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由大臣或皇太后代居其位处理政务。如周成王年幼时周公居摄。B.“屯田”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这一制度取得军饷和税粮,

10、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C “豪右” ,汉代以“右”为上,故称“豪右” ,原指西汉时出现的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后指富豪家族、世家大户。 D.“谒者” ,始置于春秋战国,掌宾赞受事,即为天子传达,业泛指传达、通报 的奴仆等。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刘隆出身皇室,是南阳安众侯的后裔,因为其参与诛杀王莽的事情泄露,致 使其父刘礼和安众侯刘崇都被杀,而刘隆免于死罪。 B刘隆对世祖忠心耿耿,紧紧追随,他曾在长安求学,后来把妻子、儿女接到 洛阳,但听说世祖在河内,就撇下妻子和儿女追随世祖,结果妻子和儿子被李轶杀掉。 C.东汉初期 , 天下垦田和户口不符合实

11、际, 朝廷要求重新上报 , 但很多官员偏袒 豪强, 盘剥平民。 D.建武十七年, 刘隆被封为扶乐乡侯, 在大司马吴汉死后, 行使大司马的职权; 建武三十年,被封为慎候。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 分) ( 荆轲刺秦王) 译文: (2)明年,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帝以隆功臣,特免为庶人。(4 分) 译文: (3)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3 分) 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89 题。寄家人沈绍姬归来偕隐计犹虚,垂老他乡叹索居。别久乍疑前劫事,路歧

12、才得去年书。梦如柳絮飞无定,愁似芭蕉卷未舒。记得小园亲手植,一栏红药近何如? 【注释】沈绍姬,浙江钱塘人,长年客游淮左(今江苏扬州一带 ),垂老未归。前劫事,前世事。8、颔联是如何表达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的?请简要阐释。 (5 分) 9、有人认为,尾联写得绝妙。你如何看待?请简要分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共6 分,每空 1 分)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在沁园春长沙 ,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第 5 页 (共 10 页)第 6 页 ( 共 10 页)(2)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中“,”对青春年华的

13、逝去表示忧虑,并用想象的手法忖度对方的感受。( 3 ) 一代 大 侠 荆 轲 , 为 了 生 命 的 精彩 , 高 吟 着“,”慷慨赴秦。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25 分) 风筝 王安忆 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在她眼里,儿女全是 还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 妈妈时常辅

14、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术。她不希望我们去搞文科,而要我们搞理 工科。她明白理工科的基础,在小学里便是算术了。 有一次,临近大考,她辅导我“换算” 。她一定要问我: “一丈等于多少米 ?” ,我 说: “老师只要我们知道一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可是,妈妈说: “万一有一道题 目是一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 于是只能跳脚了。 其实,她辅导我语文恐怕更合适一些,可她并不辅导,只管制我读书。第一次 看红楼梦是在我小学四年级,妈妈把那些不适于我读的地方全部用胶布贴了起 来,反弄得我好奇得难熬,千方百计地想要知道那胶布后面写的是什么。 后来,我和姐姐先后去插队,

15、终于离开了家。可我们却像风筝,飞得再高,线 还牢牢地牵在妈妈手里。她时刻注意我们的动向。后来,我到了一个地区级文工团 拉大提琴,妈妈凡是路过那里,总要下车住几天。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们去了一 个水利工地演出,那里有一座大理山,有许多大理石等等。妈妈便说:“这是个散文 的意念,你可以写一个散文。 ”这时候,我已年过四十,大局已定,身无所长,半路 出家学的大提琴终不成器。母亲在我们身上寄托的理工之梦早已破灭,又见我一人 在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反倒生出许多无事烦恼,便这么劝我了。之后不久, 我闲来无事,写成了一篇散文,不料想这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 个当作家的妄想。然后,我便开始舞

16、文弄墨, 每一篇东西必须妈妈过目, 然后根据她的意见修正, 才能寄往各编辑部,再次聆听编辑部的意见,再次修正。她比编辑严格得多,意见 提得极其具体、细微。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讲不清楚,于 是又只好跳脚了。 然后,我去了北京,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 她看。不过,与先前不同的是,妈妈同意让我听了编辑部的意见以后,再考虑她的 意见。这时,我如同闸门打开,写得飞快,一篇连一篇,她实在有些应接不暇了。 终于有一天, 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又来了一封信,表示撤销前封信, 随我去了。 风筝断了线,没头没脑地飞了起来,抑或能飞上天,抑或会一头栽下来,不过,风 筝自己也无须有什么怨言了。这后一封信是在我爸爸的劝说下写的,爸爸劝妈妈不 要管我,随我自己写去。这是爸爸对我们一贯的政策,他对我们所有的担心都只有 一点,就是过马路。出门必须说一句: “过马路小心!”其他都不管了。似乎普天下 只有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