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副本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77657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30.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副本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副本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副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副本(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二专题一训练题 2016-4-22 1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C 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D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2 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 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 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 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A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在夹缝中日益萎缩D 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3清代乾隆年间,学者洪亮吉曾言:“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 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或者曰高 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至矣, 故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由此分析洪 亮吉人口论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认识到人口激增会带来社会动乱 B 发现了清代人口增长的客观规律 C肯定了人口多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D 意识到盛世之下隐藏着人口危机4清朝嘉庆皇帝曾谕告军机大臣等:“浙江各府属山势深峻处所,多有外来 游民, 翻掘根株,种植苞芦,以致山石松

3、浮,一遇山水陡发,, 大为农人之 害。其游民 , 成群结伴,散出各山, , 往来无定,难保日久不滋生事端。” 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 失业贫民成为社会动荡因素 B.引种美洲作物客观导致生态恶化 C.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 D.农业技术突破推动大量荒地开垦 5隋朝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标准) ,发到各 州县,每年正月五日, 县令派人到农村, 依定样划分户等, 作为征调赋役的依据, 并且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上述做法的作用 主要在于A强化中央政府对州县的管理 B扩大国家编户增加政府收入 C严厉控制人口防止地方叛乱 D维护了佃农的经济政治权

4、利 6明朝人于慎行在谷山笔麈中记载:“华亭相(明朝内阁首辅徐阶)在 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徐光肩文集载: “江南役重甲天下 ,祖父以役累中落。 , 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 (植蚕)与市为贾, 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材料反映当时 A官商勾结现象严重 B田庄手工业比较发达 C大商人买田置地现象普遍 D士大夫经商致富7 2011 年 5 月 29 日至 6 月 11日第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举办, 上千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各类展示、展演、展销和交流活动,其中有一 种设备被作为镇馆之宝并被誉为丝织技术发展的活化石。请问其功能最可能类似 于下列哪项?()8 新全球

5、史记载,从公元前6 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 犁、铁镐、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 的影响不包括() A “秋七月,初税田” B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C “除井田,民得卖买” D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9 朱子大全指出: “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对此理解正 确的是A 小农经济关乎到封建社会的稳定 B 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C 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D 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10西晋在品官“占田荫客令”中,品官按其尊卑(即品第,由第一至第九 品)

6、可占田(下图:柱状图依次为荫衣食客人数、荫佃客户数、占地倾数),荫亲属及非亲属 (即佃客和衣食客) 。官吏无论占田多少, 所有官吏和他们的亲属, 可免除一切课、役。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西晋时期A.士族地主享有等级特权 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强 C.租佃关系开始产生 D.中央集权受到侵蚀 11 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后在恭王三年(前 920 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释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该现象 A 丰富了井田制研究的视角 B质疑了礼记王制的真伪 C 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成因 D证实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存在 12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

7、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 长矛) 之 工,二年 , 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 频繁更换工种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职业是世袭的是临时工人 A B C D 13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 到了元代,丝、麻、 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 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 政府的大力推广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D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14清学者王应奎在 柳南续笔 中说“今棉之为用, 可以御寒, 可以生暖, 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该记载反映了A 棉布已成为广

8、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B 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向内地扩展 C 棉纺织技术不断革新并日益推广 D 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15唐末徐夤有诗云: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 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A 质地纯净,官府垄断 B色泽光亮,晶莹如雪 C 造型优美,釉色粉彩 D技术精良,面向市场 16 玉在战国以前曾经是礼的载体,史书有“诸侯即位, 天子赐之命圭为瑞” ; “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等记载,还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的说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玉器在商周时成为王赐给诸侯的一种主要礼物形式 B 玉器被“道德化” 、 “人格化”,利于

9、维护等级秩序C 商周时玉器被赋予神秘主义色彩,有助于巩固王权 D 玉器制作精美而昂贵,从而成为贵族阶层专用礼器 17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 运至罗马 , 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下列叙述与材料不匹配的是 ( ) A 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十分发达 B古罗马人非常青睐中国的丝织品 C 中国丝绸经由丝绸之路转运至欧洲 D私营作坊兴起使丝织技术更精湛 18唐代,尚书省之下设有工部,“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工部之下又设有工部司, “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 程式,咸经度之” 。由此可见在唐代 A 尚书省是三省之中最重要

10、的部门B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处于垄断地位 C 手工业行业和种类已经非常繁杂D尚书省是官营手工业的最高政务部门 19 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 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材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 A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 B 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 C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的领先地位D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 20 周礼?考工记载: “矢人为矢,缑矢,参分。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参分其 长,而杀其一。五分其长,而羽其一

11、。以其笴厚为之羽深。”材料所反映的当时 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21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 “农暇之时, ( 松江 )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 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反映出()A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日益密切 B 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C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22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 “( 景德 ) 镇上佣工 , 皆聚四方无籍游徒, 每日不 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 余里, 以陶来四方商贩, 民窑二三百座

12、, 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 藉此食者甚众。 ” 有关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景德镇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B.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C. 景德镇历史悠久 D. 景德镇窑器工艺技术不断发展 23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上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 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 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B 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 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24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 易木棉以归。 明旦复抱纱以出,

13、无顷刻间歇。 织者率日成一匹, 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 材料反映了 A私营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小农经济走向衰落C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5紫窑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窑(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首,本 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御窑。周世宗曾御定御窑瓷器“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 将来” 。据此判断柴窑瓷器属于A白瓷 B.青瓷 C.釉下彩绘 D.粉彩瓷 26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 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 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

14、。这一事例 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 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7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 改变原先从事 的职业 ) 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这一现象的出现() A. 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改变了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 C.带动了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 D.促进了农村新生产关系的出现 28宋代保护所有权和调整所有权关系的法律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维护债权人利益、调整债权人与值务人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保证债务履行的担

15、保法,都 远远详于前代。这主要是由于() A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 宋代社会矛盾的加剧 C. 社会阶层的不断调整 D. 重义轻利观念的弱化 29美国历史学家麦克尼尔在权力的追求中说:“中国在一千年前后转 向市场调节的行为颠覆了世界史的一个关键性的平衡。我相信中国的例子启动了 人类的一个千年探索,去发现在协调大规模行为这一点上,从价格和私人或小团 体( 合伙或公司 ) 对私利的看法出发,会有些什么成果能够体现材料中“转向市场调节的行为”的观点的是 A唐朝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B 宋朝交易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C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D 明清时期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30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 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中小商人,则重 在同情。此现象表明当时 A. 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 B.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C.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