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872306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448.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涉江采芙蓉,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4,1,2,3,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

2、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特定含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统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成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

3、,出现了大批名作。,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朗读指导:,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为汉以后社会发展的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诗歌鉴赏品味,1、解读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明确:夏秋之交,正式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

4、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可能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已经很盛行了。兰草生长的沼泽里兰花盛开得正旺盛。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让人心醉?,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 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 表达作用?,、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 艺术作用?,明确: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5、,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

6、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一是意境高洁、清幽; 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规律总结:,明确: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诗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课堂练习,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

7、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明确: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短 歌 行,曹 操,曹 操,(155-220)沛,国谯郡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

8、物之一。,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赤壁之战后,当年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原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 ,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廷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短歌行创作背景,听朗读,感知文章内容,将每四句断为一章,全诗共八章。请同学们默读,概括每一章的内容。,第一章:感叹人生短暂,忧愁时光有限而功业未成,第二章:写壮志未酬而产生忧愁,因而有借酒浇愁之举,第三章: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思慕,对贤才的念念不忘,第四章:作者表示要用设宴奏乐来招待贤才,第五章:盼望得到贤明人才,为不能得到人才而愁苦,第六章:写贤才来访,设宴款待

9、并畅叙旧日情谊,第七章:暗示自己原作贤才可以依托“枝”,第八章:表明自己渴望多多招纳贤才的心情,合作探究,感受诗句,四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时光易逝 人生苦短 第二层:渴望贤才 礼遇嘉宾 第三层:渴盼人才 忧思难解 第四层:虚心纳士 竭尽诚心,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第一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补充: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它重在事物的相关性。作用:可以引人联想,使

10、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运用典故: 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文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原是一首情诗,诗句的大意:情人青色的衣衿,令我情思悠长.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原是周代宴请宾客的诗句。写求贤既得,故尽礼娱宾。这里用以表达对贤才的礼遇。,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比喻 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11、。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乌鹊”无 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 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势解之语,诗意比喻执政者能宽宏大量,广纳贤才。这里暗喻曹操自己像山一样不厌其多容纳土壤,像水一样不厌其大而容纳众水,表明要宽宏

12、大量,广纳人才。,小结,全诗着眼点全诗落脚点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忧(功业、人才),志(一统天下),探究综合,迁移评价,1也就是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槊唱 短歌行。 2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曹操是一个奸诈、阴险、嫉妒的人。 3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字数100字左右,写得比较有激情。,参考: 曹公,人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你登高必赋,且多慷慨悲凉之句。景仰你,是因为你有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敬佩你,更是因为你是人生的斗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吟诵你的诗句,磨砺着我万千豪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