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海岸线的变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64039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0.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4海岸线的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2-4海岸线的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2-4海岸线的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2-4海岸线的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2-4海岸线的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4海岸线的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海岸线的变迁(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时期 海岸线的推移,海岸线,海岸线是海陆之间的分界线。这条界线蜿蜒曲折,在自然界中表现得异常活跃。它有时推向大陆,使部分陆地变为海洋;有时又向大海转移,使大海退水成陆,处于永不休止的状态中。地质时期这种变化尤为显著。,1.冰期海退,七万多年前,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的最后一次冰期玉木冰期,地球上发生一次大海退,到近两、三万年前,海面降到最低点,约比现在的海面低120米。由于海面的下降,使很多为海水分隔的陆地连接起来。日本列岛、我国的台湾岛、海南岛等都与大陆相连,那时我国的海岸线在台湾岛以东,通过钓鱼列岛向朝鲜的济州岛一线伸延。,中国与澳大利亚有陆桥相连,白令海峡成为地峡,全新世海浸,大约一万年前

2、,冰川大量消融,海水迅速上涨,发生了全球规模的大海浸。到五、六千年前,海浸达到最大范围,它使世界陆地的海岸线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后退达数百公里,我国东部及南部的几个海盆为水所充盈,形成了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台湾、海南岛被海水分割而成岛屿,东部滨海平原如现在繁华的天津、上海还处于烟波浩淼之中,所有大河的现代三角洲在当时也都是不存在的。,哈得孙湾,2.海岸线沙岸与岩岸,由于原始地貌的不同,我国在大海浸以后形成的海岸线,有沙岸与岩岸的不同。沙岸系海水淹没从前低平的河流冲积平原而成,岩岸则是海水浸淹从前的基岩山地而成。它们的分布范围大体上是北部为沙岸,南部为岩岸。沙岸大致分布在杭州湾以北,但杭州湾

3、以南的闽江口、珠江口,电白以西的雷州半岛和钦廉一带,也有局部的沙岸。,岩岸,我国岩岸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沿海地区,但北方如辽东半岛的大东沟到盖平间,渤海西北小凌河口附近的连山到北戴河间,以及山东半岛掖县虎头崖到苏北连云港间,也有局部的岩岸。,沙岸,我国六千年前大海浸以后形成的海岸线,属于岩岸部分,历史时期变化不大;所有沙质海岸,则由于河流、波浪、潮汐等动力作用的差异,在历史时期曾经历了复杂的变迁过程。,三角洲江河搬运的沉积物堆积,我国主要河流多发源于西部高山地带,向东流入大海,这些源远流长的河流,上下游地形高度相差很大,随着流速的不同,上游水流急的地方对河床及两岸冲刷力强大,再加上人类的活动

4、,即因扩大耕地面积对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促使水土流失,因而挟带到下游来的泥沙很多。不仅黄河以泥沙量巨大著称,黄河以北的海河水系及辽河等浸蚀作用也很剧烈,黄河以南的淮河、长江、珠江等著名的巨川输沙量虽不敌黄河,但是水流的冲刷、搬运和沉积作用也同样很显著。各条江河搬运来的沉积物,大量在河口附近的海底堆积,逐渐构成近海三角洲平原,并不断地向海外伸展。,江河泥沙在河口区形成三角洲海岸。三角洲堆积海岸向海伸展很快。长江三角洲近2000年向海伸展过程中,造陆7500平方公里。现代黄河三角洲每年向海推进33米。珠江三角洲每年向海伸展70-130米。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也是造陆能手,三角洲平均每年向海推进75米

5、,古海岸线 贝壳堤,天津南巨葛庄贝壳堤大约形成于数千年,是退海成陆、不同历史时期海岸线变迁的客观记录,五十至六十年代,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在北起宁河南至黄骅的渤海湾西岸地区,先后发现四条古海岸线贝壳堤。堤上并散在着古代的居住遗址和文化遗存。从这四条贝壳堤形成的年代,对照历史上黄河改道时间的记载,就可以发现,当黄河远离天津入海时,是渤海湾贝壳堤形成时期,而黄河从接近天津入海时,则是贝壳堤终止形成的时期。,3.渤海湾滨海地区的成陆,据近代的深钻资料证明,渤海海底及河北省滨海平原直至最近地质时期,仍在缓慢下沉,其沉降量约为每年一厘米。但是,由于黄河、海河、滦河、辽河等挟带来的泥沙不断在海底堆积,

6、对渤海来说,它的沉降与堆积两者相抵,大体上保持平衡。目前渤海的平均深度不过二十一米,在沿岸及河口附近水深往往只有几米,是我国沿岸四大海区中最浅的一个。,鸟瞰老地图-1900年的从渤海湾鸟瞰塘沽,天津,选自600岁的天津一书,辽东湾顶部海岸的历史变迁,辽东湾顶部海浸,辽东湾顶部,介于辽东千山和辽西医巫闾山之间,东起西崴子(盖平角),西至小凌河口的滨海平原,在地质上原属于渤海凹陷的组成部分,即燕山运动中构成的辽河中新断陷带,新生代时期继续处于沉陷之中。 第四纪冰期后期,辽河下游发生规模较大的“盘山海浸”,约在距今五至六千年以前,海面上升到最高位置,根据辽河下游平原5060米深处海相地层和海相化石的

7、分布,海浸达到盘山以北地区。,南北地面的坡降有着显著的差异。,进入历史时期辽东湾顶部的岸线位置,史无记载。近年通过微地貌的观察,发现自盖县、大石桥向西北,经牛庄至沙岭一线,南北地面的坡降有着显著的差异。北面陡峭(2左右)而南面平缓(5左右),钻孔资料也发现在此线以北为河口或河流相物质,以南则为浅海相沉积。根据以上地形及沉积物的分析,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汉代在辽东郡所设置的文县(今大石桥东南)、安市(今海城东南)、新昌(今海城东北)、辽队(今鞍山市西)、险渎(今台安县东南)诸县,也均在此线的内侧。可以推断,此线当可作为古海岸线的标志,其起始年代虽尚待作进一步的探讨,但它形成于公元之前,是可以确定的

8、。,4.黄河三角洲的变迁,近代黄河三角洲范围内,自1855年开始的百余年间,黄河尾闾的决口改道达五十余次。其中较大的摆动改道有十二次之多。三角洲上废弃的河道,鳞次栉比,从而形成放射状的入海水系,发育成典型的扇形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的淤积扩展与黄河来水来沙,以及入海流路的变化有关,黄河利津站1990-1998年平均年输沙量为4.14亿吨,为近五十年来最少的时期。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断流使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大大减少,甚至出现负增长。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河务局资料,1992年9月到1996年10月平均年净淤进13平方公里,其中1996年6月到1996年10月净淤进21.89平方公里;1996年1

9、0月到1997年10月净淤进为-10.44平方公里;1997年10月到1998年10月净淤进10.89平方公里。,随着近、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它正与渤海湾北面的滦河三角洲,从南北两翼有如发动钳形攻势竞相把自己的三角洲推向渤海湾,使渤海湾越来越小。但是,黄河初改道由利津入海时,由于潮流受到新河口口门原河道沙嘴遮掩,海域浅缓,造陆迅速。百余年来,随着河道的延伸及河床摆动范围的缩小,河流的挟沙能力和海域的容沙能力都相对有了增加,今后的造陆面积势将出现逐步递减的趋向。,1990年 1990年3月,1992年4月 1993年4月,1993年10月 1994年10月,1995年10月,1996年9月在黄

10、河入海口处施行人工改汊,向东北方向入海,使河长缩短16公里,淤海造陆,使海上油田变为陆地开采。,2000年2月,5.东海海岸线变迁,苏北微地貌,根据地理学者对微地貌的观察,在苏北自阜宁白沙起,沿范公堤两侧发现有多条高出地面零点5.2米左右的断续的沙堤或贝壳堤。因为苏北海岸是以平缓的坡度伸向海底的,波浪作用于海底缓坡,在坡高与水深大致相等的位置上,泥沙的横向运动堆积成岸外沙堤。沙堤呈北北西南南东的方向,正与合成风向成直角关系。这一发现与历史时期苏北海岸线很早即与范公堤相符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岸外沙堤的形成与东西向的长江北岸古沙嘴(廖角嘴)的伸展,是在不同的物质条件与动力作用下进行的,但两者却终于连

11、接起来形成了苏北里下河地区的泻湖地带。在岸外沙堤的后面,包括里下河洼地和运西湖群的一部分,都曾是泻湖的范围。这里除表面的近代河湖相沉积物以外,还广泛地分布着由黑色的粉砂质粘土所组成的滨海相和泻湖相沉积。,黄河夺淮入海苏北海岸线伸展,自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夺淮入海以后,带来大量泥沙,填高了淮河河槽、淮河两岸洼地和海岸外海底后,苏北海岸线就开始向外伸展。 同时,黄河的泥沙也因决口漫滩而大量沉积在泻湖地区,加高了里下河地区的地面,使成为范围辽阔的肥沃的耕地。但它并未能彻底改变整个里下河地区古泻湖的地貌。至今射阳、兴化、溱潼一带还留下大片广阔的湖荡,5.长江河槽束狭式三角洲的

12、形成,五、六千年前的大海浸使长江河口退到镇江、扬州一带,镇、扬以下成为海湾,以上才具江型。其时海湾北岸沙嘴由今江都向东北伸展至海安李堡附近,与岸外沙堤相合,形成里下河洼区;南岸沙嘴系自江阴以下,沿着常熟的福山、梅李、支塘、太仓、嘉定的外岗、黄渡、青浦的盘龙镇、松江的漕泾一线,向东南入海,至杭州湾中的大金山、王盘山以后,由于受到杭州湾的强潮作用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产生向西的泥沙流,迫使沙嘴折而向西,形成反曲现象,并与正在发展中的钱塘江口北岸沙嘴相连接,使海湾封闭成泻湖,最后葑淤成太湖平原。,4000年前,东汉,唐,宋,明,4000年前,东汉,唐,宋,崇明岛de形成,根据历史记载,崇明岛最早出现于唐武德(618626年)年间,当时在江中有面积仅十几平方公里的东沙、西沙两个小沙洲。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在西沙设崇明镇,崇明这个名称即由此而来。从公元十一世纪开始,江流主泓道在南,引起南坍北淤,南道海门的江岸向南有了较大的伸展。宋天圣三年(1025年),与东沙接壤处出现了“姚刘沙”。建中靖国初(1101年),在其西北二十五公里处,又出现了“三沙”。后姚刘沙及三沙岛逐渐向北淤涨。嘉定十五年(1222年),曾在姚刘沙建立过盐场。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崇明州;并在三沙岛上设三沙镇。而偏南的东、西二沙则在十一世纪相继坍没。,东海海岸线变迁,钱塘江江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