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李纲《苏武令》阅读答案及赏析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52853148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纲-李纲《苏武令》阅读答案及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李纲-李纲《苏武令》阅读答案及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李纲-李纲《苏武令》阅读答案及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李纲-李纲《苏武令》阅读答案及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李纲-李纲《苏武令》阅读答案及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纲-李纲《苏武令》阅读答案及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纲-李纲《苏武令》阅读答案及赏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李纲-李纲苏武令阅读答案及赏析苏武令【宋】李纲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 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 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 、未成图报。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 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 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 奉迎天表。李纲注:南宋初,李纲因力主抗金 而遭投降派排挤。本词作于罢相后。 消耗,消息。归黄阁,指任宰相职。-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方,指方叔,周宣王时,平定荆蛮反 叛;召,指召虎,周宣王时,奉命讨平 淮夷。上片中的“空”“尽”二字,好在何 处

2、?请简析。赏析“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 多故,未作救民方召”句的抒情特点。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 的形象。参考答案驿使北来,本该带来消息却没有, 只是“空驰”;征鸿南飞,也应捎来音讯, 却“归尽”而无讯息。 “空”“尽”二字,写出 了渴望消息却不得的惆怅。前三句直抒胸臆,以“谁信我”三 字,道出无尽的感伤与失落。第四句借 典故抒情,表现了空怀方、召之才却无 处施展的自责与愤懑。诗歌塑造了一位忠君爱民却壮志 难酬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感怀皇恩, 渴望引兵抗敌、迎取二帝还朝,但权力 已失,虽欲效法古代贤臣,救国救民,-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却英雄无用武之地,

3、只能空留惆怅。赏析南宋高宗初立,迫于军民抗金情 绪高涨,起用著名的抗战派李纲为相, 似乎要有所作为,但他内心畏敌,只图 苟安,并无抗金决心。不久,李纲就被 投降派排挤罢相。这首词大概是李纲罢 相后写的。上片写对二帝的怀念和报国无成 的忧愁。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 ”因北国 秋来,作者对囚居北国的宋徽宗、宋钦 宗倍加怀念。渔阳本唐时蓟州,此处泛 指北地。他所惆怅的是“翠华音杏”。自 从二帝北行后,至今”翠华一去寂无踪”。 翠华,本是帝王仪仗中以翠鸟羽为饰的 旗帜,此处代指皇帝。 “驿使空驰,征鸿 归尽,不寄双龙消耗”。李纲双龙,指 徽宗和钦宗。不论“驿使”,还是“征鸿”, 都没有带来任何关于二

4、帝的消息。这说 明一位忠于君国的忠臣对北宋被金人灭 亡这一惨痛的历史事件是刻骨铭心的。 “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报”。白衣,没有官职的平民;除恩, 指授官;黄阁,汉代丞相听事的门称黄 阁,借指宰相。高宗起用李纲为相,李 纲向高宗建议:“外御强敌,内销盗贼, 修军政,变士风,裕邦财,宽民力,改 弊法,省冗官,政事已修,然后可 以问罪金人使朝廷永无北顾之忧。 ” 由于高宗外受金兵强大压力,内受投降 派的怂恿,无力振作,决心南逃。李纲 被罢官,他想到自己出身平民,深沐皇 恩, “未成图报”,实在是无由图报,情 有可原,只留下满怀遗

5、憾,一腔悲愤。下片由上片的“未成图报”过渡, 继续抒发自己救国救民,抗敌雪耻的宏 伟志愿。首先作者深有感慨地说,谁相 信他有一片献给主上的耿耿丹心呢!朝 政多变,情况复杂,和战不定,忠奸不 辨,使他感伤。空叹自己“未作救民方 召”。方,指方叔,周宣王时,曾平定 荆蛮反叛;召,指召虎,即召穆公,召 公之后。周宣王时,淮夷不服,召虎奉 命讨平之。方、召都为周宣王时中兴功-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臣。李纲虽想效法方、召建立中兴之业, 无奈高宗非中兴之主,不能信任他,他 虽欲救国救民,不可得也。虽为自责之 辞,亦不免含有对朝廷怨怼之意,只是 怨而不怒而已。 “调鼎为霖,登坛作将, 燕然即须平扫。 ”“调鼎为霖”出自尚 书说命 。商王武丁举傅说于版筑之间, 任他为相,将他治国的才能和作用比作 鼎中调味。 韩诗外传:“伊尹负鼎俎 调五味而为相。 ”后来因以调鼎比喻宰相 治理天下。武丁又说:“若岁大旱,用 汝作霖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