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解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52319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44.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亭送别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长亭送别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长亭送别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长亭送别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长亭送别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亭送别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亭送别解读(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亭送别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全剧剧情梗概是:书生张珙在普救寺和前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相遇,彼此一见倾心。 为了能与莺莺亲近,他寓居于普救寺的西厢房。叛将孙飞虎率兵包围普救寺,要抢莺莺。老夫人当众宣布:谁能退贼兵,就把女儿莺莺嫁给谁。张珙挺身而出,写信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杜将军杀退孙飞虎,老夫人却违约赖婚。张珙因失望而病倒。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毅然与他私下结为夫妻。夫人得知后大怒,却无计可施,被迫许嫁,但须张珙应试得官才能成亲。最后,张珙中了状元,与莺莺正式结为伉俪。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男女婚姻都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规,不能

2、自作主张,同时在择姻的标准上又有着浓厚的门第观念,强调“ 门当户对 ”。西厢记通过歌颂莺莺和张生自由恋爱的故事,从正面提出了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张,向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提出了庄严的挑战,反映了青年男女渴望婚姻自主的心愿。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约12601336)的代表作,课文节选的是第四本第三折,写的是崔老夫人在长亭设宴,为前赴京城应考的张生送行。“长亭送别”这个题目,系教材编者所加。长亭,古时在大道旁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人休息。人们多在长亭送行。本课难度较大,建议采用如下学习方法:(1)抓住重点。本文重点在曲词鉴赏,鉴赏不必太多,也不必面俱到,可有重点地选

3、择几首曲词, 着重从某个侧面进行研讨。例如,【叨叨令】 一曲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耍孩儿】一曲有多处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可着重从语言特色的角度来鉴赏;【端正好】 【一煞】两曲, 则可着重从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深入体会。鉴赏戏曲语言,不要搞成修辞方法的辨析或语句出处的考查,而要结合课文的语境,揣摩语义、情味,体会修辞方法和古代诗词的语句的表达效果。【朝天子】 【二煞】两曲集中表现了全折的戏剧冲突和主人公的叛逆精神,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这两支曲子作简要分析,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2)重视诵读。开头三曲、结尾两曲要背熟,还可选背其他一些曲子。不但要背一些单

4、支曲子,还要注意整体诵读。在诵读时, 注意把握全折哀怨的抒情基调,读出感情起伏的变化。如有条件,可阅读西厢记剧本,或欣赏戏曲西厢记的音像资料。(3)比较鉴赏。西厢记和窦娥冤都是元杂剧中代表性的名篇,但两剧的风格,特别是语言风格迥异。 窦娥冤 是本色语言的代表作,而西厢记 则是文彩语言的代表作。通过比较,体会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有助于提高文学欣赏水平。课文解读第一部分,开头至“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端正好】一曲,借景抒情,写深秋景象勾起她的离情别绪。【滚绣球】一曲,因情生景,主要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叨叨令】以丰富的情态描写,补

5、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夫人、长老上,云)(夫人:指崔莺莺的母亲。长老:寺院主持僧的通称,这里指普救寺的法本和尚。云:说,这里是夫人在说话。)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这里指扮演莺莺的女主角。末: 这里指扮演张珙的男主角。红: 莺莺丫环红娘。 )(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 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开头通过老夫人的宾白,点明本折戏的事件、地点和人物。再通过崔莺莺的宾白,提示本折戏的主要内容是抒写莺莺的“离人伤感”。【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

6、西风紧,北雁南飞。(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黄花,指菊花。)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霜林醉:形容经霜的叶子像喝醉了酒一样红。)这一折戏开头一曲【端正好】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名曲,前四句,一句一景:蓝天白云,黄花萎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构成萧瑟衰败、令人黯然的境界,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空虚颓废的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在为离别而痛苦万分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血泪染红。“染” “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 “染”字不仅把外在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

7、 “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主人公如喝醉了的人迷离惝恍,不能自持的情态。此曲短短25 字,充分写出了时、空、景、情,而且紧紧交融在一起,这是画,这是情,这是血!人们从此曲可以看到,封建礼教的淫威,给封建社会的年轻一代,带来了何等深沉的哀伤!这一曲【端正好】历来脍炙人口,备受称颂。清代梁廷楠曲话卷五云: “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曲坛上这一逸闻,正好说明这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可以说是剧曲中一首“秋思之祖”。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疾:迅速。)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玉骢: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8、,也作马的美称。骢,c n。倩:qi n,使。晖: 阳光。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迍迍: zh n zh n,缓慢的样子。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意思是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又开始了离别之愁。却,通“恰”。破题儿,开始,起头。唐宋人在诗赋起首点破题意,称为破题,后世引申为事情的开端。)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金钏:手镯。钏,chu n。) 【滚绣球】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赴长亭的路上唱的,主要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情写意,通过反反复复、 曲曲折折的咏叹,表现莺莺愁肠百转的心态。“相见得迟,归去得疾”用对比的

9、方法,准确概括了莺莺和张生相识相恋的经过,表达了无限惋惜和懊恼的心绪。“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柳”谐音“留”,“丝”谐音“思”,古人折柳赠别,以示对亲人的思恋;“玉骢”是指张生骑的青白色的马;“倩”,是“使”的意思;“斜晖”,指斜照的阳光。莺莺看到长长的柳丝就想到它系不住张生骑的马儿,暗示自己虽然情意浓浓,却迫于母亲的威压无力留住张生;看到疏朗的树林就想使它们挂住流逝的阳光,让时间走得慢一点,但疏林挂不住斜晖,于是心中怨恨倍增。“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迍迍”就是慢慢的意思。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张生的马儿慢慢地走,自己的车儿快快地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

10、近些,用这种办法来多聚片刻。“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这两句是说,刚捱过了情人之间的相思回避之苦,才刚婚配却又要很快地分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金钏”就是带在手腕上的金镯子;“长亭”是古代设立在大道旁边为送别饯行而用的亭子,古语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说法,所以叫“十里长亭”。这三句是说,莺莺远远地望见了十里长亭, 想起张生很快就要 “道一声去也” ,人马上就瘦下来,手腕上戴的金镯子也就松下来:这种离愁别恨有谁能知道啊?这里作者运用了高度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形容莺莺当时和张生缠绵欲绝的离别之情。这段曲词和前面那段【端正好】都运用了情

11、景交融的写法,但在情景的铺设上不大相同。【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移情入景的手法,以凄凉的暮秋景象来衬托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这段曲词,比较多地采用了由情及景、景随情移的手法,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金钏减玉肌等等所有这些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金圣叹评 “马儿迍迍的行, 车儿快快的随” 二句:若又马儿快快行,车儿慢慢随,则中间乃自隔绝,不得多作相守也。即马儿慢慢行,车儿慢慢随,或马儿快快行,车儿快快随,亦不成其为相守也。必也,马儿则慢慢行,车儿则快快随,车儿既快快随,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

12、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红娘的问话,触发了莺莺感情的闸门,她内心的愁绪,奔涌而出,于是引出了下面一段唱词。(旦唱)【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靥儿:原指脸颊上的酒窝,这里指面颊上的装饰品。靥,y。索:须,当。揾: w n,擦。)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怎的不。兀, w。也么哥:元曲中常用的句尾助

13、词,没有实在意义。)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恓恓惶惶的寄。(恓恓惶惶:急忙、迫切,这里指及时。恓恓,x x。)【叨叨令】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 尽情倾诉了离别的痛苦心情。这段曲词,承红娘的提问而来,写莺莺为张生准备出行之物时的心情。莺莺为张生安排出行的车马,心里“熬熬煎煎的气”,哪里还有什么心情来梳妆打扮?她为张生出行“准备着被儿、枕儿”,只觉昏昏沉沉;想象今后,睹物思人,只能用泪洗面来熬度时光。于是发出无可奈何的悲叹:“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怎么不闷死人啊?怎么不闷死人啊?然而烦闷和悲叹也无法挽回她和张生的离别,所

14、以最后只好叮嘱张生:“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别离后赶紧寄书信回来。【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花、靥,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耳。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一递一声长吁气”,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 但得一个并头莲

15、,煞强如状元及第”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拆鸳鸯在两下里” ,表明了莺莺对赴试的态度,显示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做到见夫人科)(科:科介,戏剧中演员的动作。)(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这壁:这里。)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辱末:即辱没,玷辱,有时也写作“辱抹”,这里指落第后与莺莺相国小姐的身份不相称。挣揣:努力争取。)(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托夫人余荫:即托夫人的福。余荫,剩余的恩泽。拾芥:比喻极其容易。芥,小草。)(洁云) (洁:元代民间称和尚为洁郎,简

16、称“洁”,这里指法本和尚。)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这一段酒宴入坐时的宾白引出本折戏的第二个场面:长亭别宴。 这场戏的矛盾冲突是,老夫人长亭送别, 嘱张生“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而张生“年少轻远别”,这与莺莺对爱情的执著发生尖锐的冲突,于是引出下面莺莺的八段唱词。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萋迷:凄凉迷离。萋,同“凄”。)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斜签着坐的:指张生。古代晚辈在长者面前斜侧着身子坐,以示恭敬。签,插。蹙:c,皱缩,这里指皱眉。死临侵地:死气沉沉的样子。临侵,形容疲惫呆滞。)此曲写了“西风”“黄叶”“寒烟”“衰草”,似乎与首曲【端正好】重复,实则各有境界。【端正好】写莺莺来长亭时路上所见所感;而此曲中的头两句,是莺莺坐在送别宴席上表述恨别情怀之前的起兴。正是在这“黄叶纷飞”“衰草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