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导学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772443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弃疾——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辛弃疾——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辛弃疾——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辛弃疾——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辛弃疾——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弃疾——导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共8 页)第 2 页(共8 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课前预习 】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北宋两位词人柳永和苏轼的词。现在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大家 都知道,

2、词从总体上看分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柳永的词音律和谐,美妙动听。其中“杨柳 岸,晓风残月”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同学们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它到底妙在哪里。豪 放派代表苏轼本单元有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首豪壮的怀古词,定风波虽然记的是 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却表达出词人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类词。一提到豪 放词,大家肯定马上想到苏轼,但今天呢,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位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就是与苏轼并 称为“苏辛“的辛弃疾。 1、作者简介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

3、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要求加 强作战准备,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 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 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词集。2、题目及背景介绍 登: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孔子曰“登高必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得高,才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 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4、 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 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词人时年35 岁,这时他南渡 已十二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 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 的抒情词。 (二)字词落实 1、给加点字注音 遥岑远目()玉簪螺髻(/ )休说鲈鱼堪脍()揾英雄泪()2、解释划线词的意思遥岑远目()断鸿声里()把吴钩看了() 休说鲈鱼堪脍(/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5、课堂探究 】 一、整体感知1、放录音或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 二、整体把握1、疏通文意 2学生自读 三、整体感知1、在赏心亭, 是什么触动了作者的心弦呢?作者看到了什么呢?选择其中你喜欢的句子进行品味鉴 赏。2、作者又用了两个动作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3、与上片相比, 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借 这些历史人、事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4、理解全词最后一句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借此句作者要抒发怎样的情感?5、根据全文总结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具体哪些情感无人领会呢?6、总结本次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第 3

6、页(共8 页)第 4 页(共8 页)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导学案 【学习目标】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教学重点: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课前预习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辛弃疾为瓢泉新居的一座名叫“停云”的亭子作的。辛弃疾在福建任上落职回到上饶带湖之后,对上一次带湖闲居期间(11821192)买下的瓢泉的那块土地,进行整饬,在原有的 几间房屋的基础上,继续修造住宅。到1195 年春天,他的修造计划全部告竣。大约在次年春天,他一直居住的带湖住宅不幸失火,大部分房屋焚毁于一旦。辛弃疾于

7、是携家迁往瓢泉新居。可见,这 首词应该作于1195 年或 1196 年。【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 二、整体把握1、疏通文意 2学生自读 三、品评赏析 1、请分析“甚矣吾衰矣”中所蕴含的情感。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全词的警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做简要 分析。3、辛弃疾说自己与青山“情与貌,略相似”,有哪些相似之处呢?有何深意?总结上片:4、“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用了什么典故?有何用意?5、“知我者,二三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总结】本词所运用的典故 1、“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

8、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 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说我衰老的很厉害了!很久没有再梦见 周公了!(注: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 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 崇拜和拥护。) 2、“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引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和世说新语郗超、王恂并有奇才,得恒温赏识,称赞二人“能令公喜”等典故。 3、“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 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学习活动“义胆忠

9、魂”辛弃疾 【活动目标】结合初高中所学诗歌,梳理归纳辛弃疾诗歌特点,体会其作品中表现出的爱国情怀。 走近诗人,品味其独立的人格,体悟其不朽的魅力。 【知识补充】 辛弃疾词典故的妙用(胡宝炎)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词的创作方法,有一点和他以前的词人有明显的不 同,就是运用大量的典故。由于典故是浓缩了古籍中一些历史故事或前人诗赋中的词句,因此前人有的认为辛词有“掉书袋”的缺点。所谓“掉书袋”,是指滥用书本材料来炫耀自己的渊博。毋庸 讳言,辛弃痰词用典过多,不免流于晦涩难懂,也确有一些用典堆砌、形象贫乏之作,但总的来看,辛弃疾用典的目的不在于把词句装潢得更典雅富丽些,而是用极少的字表

10、现丰富的内容和较为复杂、 深厚的意义。他更多的典故用得贴切自然,借此增加诗歌形象或意境的内涵和深度,有时还适宜于表达难言之隐。 公元 1174 年,辛弃疾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抚司参议官,登临建康(今南京市)赏心亭时, 眺望祖国壮丽山河,感慨时局、身世,写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 上片主要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到有情之景,从而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词的下片直 接言志抒情, - 连用了三个典故:一是晋朝的张翰(季鹰),词里说,休提那张翰,秋风一起,就想 起家乡味美的鲈鱼,弃官回家;二是汉代的许汜,词里说,如像许汜那样只知买田置屋,岂有面目 去见像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11、三是晋朝的桓温,词里说,可惜年华如流水般地自去,怎禁得风吹雨 打。正像桓温曾叹息的那样:“审犹如此,人何以堪!”这里,三个典故,分三层意思,用典十分精当贴切。张翰一典,不仅在字面上表明自己己不学张翰弃官退隐,而且言外又指自己故乡沦陷, 也无法退隐。许汜一典,表面上讲自己不学许汜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骨子里是批判当时统第 5 页(共8 页)第 6 页(共8 页)治集团中不顾国事、钻营谋私的人。桓温一典,借以抒发自己年华虚度,功业无成的感慨,并在“忧 愁风雨”中隐喻国势的危殆。三个典故,一用反问句,一用推测句,一用感叹句,极富错综变化之 妙。词人痛苦之极,不禁一洒悲痛之泪。显然,这些言外之意和

12、难言之隐,如果离开用典,是很难表达的,也不可能具有如此丰富的暗示性的内蕴,达到诗词作为精练的语言艺术,以少胜多的要求。 再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题为“怀古”,其实是借历史事实抒发自己的感慨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并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既是怀古之作,当然怀念的是历史人物、 历史事迹。提到这些人物,这些事迹,就是用典。“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作者借怀念孙权、刘裕,赞 扬他们抗敌的功绩,也隐约地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这是借刘义隆草草北伐失败的故事,批评韩侂胄仓促北伐,

13、向南宋当权者提出告诫,表明了既要武 力抵抗,又不可急躁冒进的主张。词的最后三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自比战 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表明自己同样有报国雄心,竟被排斥不用,以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为国效 力的耿耿忠心。词人运用较多的典故,实际上是借古喻今。这首词中的几个典故都切合当时的现实 情况和作者的身世遭遇,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忱。杨慎词品谓:“辛词当以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可见词人用典的成功。 再看辛弃疾写的一首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这一首词的原文是: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一 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

14、觉新来懒上楼。 这首词是他中年时期,闲住在江西上饶带湖新居,由铅山的鹅湖回来,病愈后写的。上阕写景,闲逸中见出词人心绪的孤寂。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这三 句连用三个典故。“书咄咄”,用晋书里殷浩废官后居家,终日用手指向空中比划“咄咄怪事”四个字的典故,表示对朝廷的不满。“且休休”,用唐书里司空图隐居不出,建亭名“休休”, 以示他的愤愤不平。“一丘一壑也风流”,用东晋时代谢琨的话说“自己搞政治,不如人;赏丘壑, 别人却不如我”。所谓一丘一壑,即指寄情山水,隐居山林。以上三个典故集中反映了作者废退后 内心的种种矛盾和苦闷,表面上显得悠闲而旷达,骨子里煎熬着痛苦和忧

15、伤。 由此可见,辛弃疾写词运用典故常常是信手拈来,用得恰当,用得巧妙。与他在词中经常运用 比兴、寄托手法一样,起到言约义丰、深沉委婉的艺术效果。这是辛词的特点,也是辛词的长处。【走近作者 】 读辛弃疾(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 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 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 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

16、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 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 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 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 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 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应该说,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 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 快,弓如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