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回族的形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771653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回族的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回族的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回族的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回族的形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回族的形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回族的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回族的形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回族的形成马士年“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族、女真族,同汉族差别不大,被称为汉人了。唐宋以来,特别是十三世纪,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到我国,在一些地区定居下来,被称为回回人。 他们同汉、蒙古、维吾尔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后来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摘自中国通史1982 年 6 月第一版第79 页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对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等概念的解释:( 一) 民族同化: 是一个民族丧失自己的民族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是个别或部分民族的消失。强迫同化。这是民族压迫的一种表

2、现,是反动的。自然同化。这一种同化,包含着历史的进步作用。( 二) 民族融合: 是指一切民族的消灭,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在阶级、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的。按上述解释看, 初中历史课本中提到的民族融合,显然指的是民族自然同化。其所以把自然同化称为融合,是按照我国史学界的习惯用法。老一辈史学权威范文澜,翦伯赞、 郭沫若等,在他们的史学著作中,都把民族自然同化称为民族融合。一、辽、金、夏、宋(北宋、南宋)的民族融合大势:这是在三国、 两晋、 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之后的又一次民族大融合。这一次大融合, 如果算到元代前期,约五个世纪。二、辽、宋、金、夏境内民族融合概况:1. 辽( 916-1125 年

3、) :金灭辽在1125 年,辽亡后,皇族耶律大石率军西迁中亚,建西辽,西辽是辽的继续,于1218 年为蒙古所灭,前后活动了四世纪之久。辽境内各族人民的外交、贸易活动,来往频繁,辽史等史籍多有记载。如辽史卷一太祖本纪: “神册三年( 918 年), 晋、吴越、渤海、高丽、回鹘、阻卜、党项及幽、镇、定、魏、潞等州各遣使来赏。 ”和波斯、大食的来往, 辽史也有记载,大食王子还娶过辽的宗女。辽和回鹘来往最多。 辽史记有甘州回鹘,和州回鹘,沙州回鹘和阿萨兰回鹘。阿萨兰回鹘就是我国的西迁葱岭以西的回鹘,西迁后信了伊斯兰教, 与突厥一起建立了哈剌汗朝,宋史称“黑韩王” 。为便利回鹘商贾贸易、居留, 在辽上京

4、临潢 (辽宁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波罗城)南门的东面,专建了回鹘营。辽在中亚一带影响很深远,俄语称中国为 就是契丹的谐音。2. 金(1115-1124 年) :境内也是国内外各族人民聚居交汇之处。境内民族主要有女真、汉、契丹、渤海等族,北方蒙古高原上的鞑靼(塔塔尔)、蒙古等族,也都给金纳贡。金史卷一百二十三完颜陈和尚传说:“忠孝一军,皆回纥、乃满、羌、浑及中原被俘避罪来归者。 ”金史卷一百二十一粘割韩奴传记有“大定(1161-1189 年) , (世宗)中,回纥伊习览三人,至西南招讨司(内蒙多伦西北)贸易,自言:本国回纥邹括番部,所居城名骨斯讹鲁朵, , 耆老相传,先时契丹至,不能拒,因臣之。, 诏

5、曰:此人非隶朝廷番部,不须发遣,可于咸平府(辽宁开原)归有回纥人中安置。 ”3. 西夏( 1038-1227 年) :西夏在十二世纪中期,疆域最广,包括甘宁大部、陕北、内蒙西南、 青海东北, 以及新疆、 蒙古高原部分地区。十一世纪前半期,整个控制了河西走廊。境内除党项人、汉人外,还有吐蕃、回鹘、鞑靼等族。契丹、女真以及国外中亚、西亚一些民族,也与西夏长期来往并有居留的。所以它也是当时民族融合的主要地区。4. 宋(北宋 960-1127 年;南宋 1127-1279 年) :两宋时期, 境内民族融合现象也很突出。在北宋境内,国内外各族人民,长期来往于陇东南、关中到开封的路上。在辽、金、夏、宋先后

6、对峙之际,常因战乱等原因,在上述沿途各地经常滞留,利于民族融合。在南宋境内,由于北方汉人南迁,由于在东南沿海一带,大食人、 波斯人、 东南亚一些民族的成员不断来往,所以也成为国内外各族人民接触频繁的地区,也自然要出现民族融合现象。三、回族的形成1. “回回”一词的来源。“回回” 一词最早见于宋沈括梦溪笔谈 卷五乐律一凯歌 五首, 其中第四首:“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沈曾于宋神宗元丰三年( 1080 年)任鄜延经略使,在1081-1082 年,沈率兵屡败犯边西夏军之际,写出此歌。“回回”一词来源,据已故史学家岑仲勉隋唐史说:“回纥,于阗文或拼作hve?

7、hvu? ra,其前两音相当于回回。”岑又在其所著中外史地考证下册“回回”一词之语原 中,引用本世纪初发现的于阗文文件,说文件中多次提到回纥人,“回纥”一词的写法作Hvaihu? ra,Hvaihura,Hve ? hu? ra 或 Hvehva? ra,省去语尾ra 后,当读如“回回” 。岑文又引洪钧元史译文补证卷二十七中的一段话说回纥的纥字,“转为鹘,又转为纥,音有缓急,故传译不同”。岑认为:“谓回回为回纥音转,似颇得其近。”他的结论认为“回回”一词出自天山以南的“回纥”一词的土音。2.“回回”一词最先是中亚伊斯兰教国家和一些信伊斯兰教民族的泛称。“回回”一词传到中亚,另有渊源。唐代后期,

8、回鹘分三支西迁,其中迁葱岭西楚河流域的一支, 信奉了伊斯兰教,与当地信伊斯兰教的一支突厥人相融合,建立了哈剌汗朝,首都巴拉沙衮。 该朝以回鹘为主体,势力曾东伸喀什噶尔(新疆喀什) ,并以此城为第二首都,于 1005 年攻下于阗, 到 1213 年为花剌子模所灭。它的疆域西达咸海附近,东南到新疆于阗(和阗);活动时间很长,自九世纪晚期到十三世纪长达三百多年,对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宗教的影响都很深远。当时的中亚, 多是伊斯兰教国家,各族人民基本上都信奉伊斯兰教。哈剌汗朝势力既东伸新疆西南部,它又以回鹘人为主体,“回鹘”的于阗土音“回回”一词, 相应随之而流传中亚。在这个伊斯兰教的一统天下里,哈剌

9、汗朝的回鹘人也是伊斯兰教徒, 影响所及, 把那里的某些伊斯兰教国家的信伊斯兰教的一些民族,都泛称为 “回回”,是很自然的。哈剌汗朝的回鹘,是自认为中国人的。该朝学者马合木噶什噶里著突厥语词汇中的桃花石条说:中国有三个部分,上秦、中国东部、即宋;中秦为契丹(辽);下秦,为哈剌汗朝。该朝的回鹘与河西回鹘、高昌回鹘,虽然信仰不同,但都系同族。该朝对祖国的乡情,和河西、高昌回鹘的族谊在东西往来中,不无相通之处。该朝回鹘的于阗土音“回回”一词,自然也随之流传我国北方。正因为如此,所以沈括凯歌中才出现了“回回”一词。也由于融合成回族的各族成员中,有阿拉伯人、波斯人、哈剌汗朝的回鹘等,他们都被泛称为“回回”

10、 。回族形成后,就以它作为族称。四、回族的形成与形成时间回族是一定历史时期, 在中国这个特定环境中形成的。是由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 (这是初中课本所列举的两个外来民族)、中亚其他民族, 以及哈剌汗朝的回鹘人,在我国一些地区长期居留后,同汉、蒙、维等族杂居,并吸收了汉、蒙、维等族成员,互相融合而形成。除长期居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外,还有东南亚一些伊斯兰教国家的成员,他们来中国后,也加入了融合行列。由几个民族融合而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必然有其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必然要有适于融合的历史条件。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相融合的各族人民的意愿。从社会经济基础看,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

11、斯人、中亚人、东南亚人,绝大多数从事商业,有大商人,还有结成商队而来的一些劳动人民。长期居留后还是多数从事商业活动,一般劳动人民则从事小商小贩。 至于在农村中从事农耕的,主要是在元代由西亚、中亚迁发到我国的各族人民,多被安置在陕、 甘、宁、滇等地屯田。 但这些后来者, 不一定都融入回族之中。例如撒拉族,祖先是中亚撒马尔罕(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居民,信伊斯兰教,在元代,有一部分迁到青海,到循化一带定居。定居后, 由周围藏、 回等族部分成员融入而形成。从历史条件看,辽、金、夏、宋时期,国内国外都出现了使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人等来到中国并长期居留不归的历史条件。 就国际说, 九世纪中叶前后,阿拔斯

12、哈里发王朝已无法控制其用武力征服的不巩固的疆域,自此至1258 年王朝覆灭,共约四个世纪,中亚、西亚长期处于动乱之中。十一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十字军东侵; 十三世纪前期, 蒙古军西征, 于 1258 年攻入巴格达,结束了阿拔斯王朝。在这种情况下,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人的流徙迁移,是空前的。这一时期的中国,由十世纪初,唐朝灭亡,经五代十国,到北宋统一,接着又是辽、金、夏与两宋的长期对峙, 但是干戈扰攘的时间居多,其间也经过了近四百年时间。但我国疆土辽阔,回旋之地不少; 各朝虽然对峙, 但其境内相对安定之时居多。相形之下对上述人员来说,我国的新疆、 青海等地区, 富庶的东南沿海一带,确是人间乐土。

13、加之两宋政府一直优待这些商人,并多方奖励其通商,确实使这些人员有“宾至如归”之感。关于民族融合取决于融合的各族人民的意愿问题,当时进入中国各地的信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 中亚人、 东南亚人, 曾吸收了汉族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先进的东西,但未融入汉族,而是他们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回族这个新的民族。其原因就在于这些民族的成员,大都信伊斯兰教,受宗教习惯的制约,也受由宗教规定形成的婚姻、丧葬、 饮食等民族习惯的制约,所以在当时无法融入汉族之中。但这不等于说伊斯兰教是形成回族的决定因素,而只是说融合成回族的各族成员,具有共同的宗教习惯、民族习惯,大家在一地聚居后,就自然地相融为一了。由于

14、风俗习惯对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所以风俗习惯也是民族形成的要素之一。回族形成的时间,大致是在辽、金、夏、宋对峙时期,这是一个逐渐融合的过程。至于形成的确切时间,根据一些史籍的记载,可以大致探索出来。南宋晚期词家周密(1232 年南宋理宗绍定三年-1298 年元成宗大德二年) ,一生著述很多,除诗、词集外,另有癸辛杂识 、 武林旧事 、 齐东野语 、 志雅堂杂钞等杂著多种。在他的杂著中,就载了不少有关回族形成与回族风俗习惯的资料。如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回回沙碛条说:“回回国所经道中有沙碛数千里,不生草木, 亦无水泉, 尘沙眯目, 凡一月, 才能过此。每以盐和面作大脔,置橐蛇口中

15、,仍系其口,勿令噬嗑,使盐面之气沾濡,庶不致饿死。人则以面作饼,各贮水一榼于腰间,或牛羊浑脱皮盛水置车中。每日略食饵饼,濡之以水。或迷路水竭太渴, 则饮马溺, 或压马粪汁而饮之,其国人亦以为如登天之难。今回回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宜乎不复回首故国也。”周密生活于宋元之交,共活了六十六岁, 在南宋生活了四十七年,入元又生活了十九年,他在南宋渡过一生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岁月。他的各种杂记虽多成于元以后,但所记内容, 多系早年闻见所得。 回回沙碛条中所说“回回国”系由信伊斯兰教人建成。如在中亚建立的花剌子模国,该国兴起于十二世纪末。国势最盛时,疆域北起锡尔河流域,南到波斯湾,西达伊拉克东部,东到印度河

16、,1222 年(周密出生前十年)为蒙古军所灭。该国臣民基本上都是伊斯兰教徒。宋代沿陆路来我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人,笼统地说,都从回回国来。所以周记前段说的可认为是形成回族的一个来源。当时由中亚过葱岭到昆仑山北麓,必然要沿塔里木沙漠边缘。记中所说:“回回国所经道中,有沙碛数千里。 ”就是说来往于中亚南疆的路上,要过一片沙碛。马可波罗来中国时也走的是这条路。他的游记三十九章中对此记述较详。 游记说:“罗不是一大城,在名曰罗布沙漠边境, 前此以来,凡行人渡此沙漠者,必息于此城一星期,以解人畜之渴。” “此沙漠甚长,骑行垂一年,尚不能自此端达彼端,狭窄之处,须时一月,方能渡过。” (冯承钧译本)另据福建科技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陈开俊等译本三十九章说:“罗布镇 , 居民信奉回教。” “越过这一块大沙漠,必须备足整整一个月的食物,, 在这二十天的路程中,全部是在沙漠的荒原和寸草不生的山岭之间跋涉。”马可波罗( 1254 年-1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