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城街道不可移动文物简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753427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莞城街道不可移动文物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莞城街道不可移动文物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莞城街道不可移动文物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莞城街道不可移动文物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莞城街道不可移动文物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莞城街道不可移动文物简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莞城街道不可移动文物简介杏园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市桥社区兴贤里23 号,建于民国时期。坐北向南,由门楼、庭院、主屋组成。平面为长方形,总面阔22.4 米,总进深8.15 米。门楼青砖墙,两面坡瓦顶,门头匾额上有“杏园”二字。主体建筑二层高10.5 米,砖石结构,石米批荡砖墙;罗马柱门框,彩色蚀花玻璃窗,趟拢门;二层中间有半圆形阳台,天台围墙立柱上有一对灰塑狮子头。该建筑对研究民国时期的建筑文化有一定的价值。善余堂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市桥社区北正路横巷3 号。民国五年( 1916 年) ,由莞籍越南华侨谭润芝修建。坐西向东,由一栋主屋、一栋书房和一堵围墙组成,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主

2、屋建筑中西合璧,高二层约13 米,长 17 米,宽 21 米,头门立罗马柱,拱券门。屋内有三个天井,西式拱券门框,绿琉璃花窗,红阶砖地面。书房为中式风格,三开间二进布局,硬山顶,木雕封檐板,趟拢门,面阔9.7 米,进深9.5 米。围墙高4.3 米。建筑既有西方建筑的特点,又继承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对研究中西文化融合的建筑文化有一定价值。金刚经云石塔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东正社区万寿路中心小学内。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 。是用云石砌筑的六角形七层石塔,平面边长2.1 米,通高4.15 米。塔基为方形须弥座, 束腰处四面镌刻建塔缘由铭文,转角处精雕细刻有柱础和竹节状柱。上枋镌刻规整的几何

3、夔纹图案, 下枭浮雕有精美别致的云纹。下枋雕饰卷草纹。各层塔六面均有佛龛,佛像已全失。 塔顶雕饰出瓦垄状,塔刹由刹杆贯串两佛珠和九环相轮组成。该塔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1982 年被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石涌街李氏民居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东正社区石涌横街10 号。由民国时期李冠成所建。坐西北向东南,房屋呈前二层后三层布局,楼内有天井,中西结合风格,总面阔10.7 米,总进深12 米,高约 12 米。青砖墙体,内墙灰砂批荡,基脚、台阶和门窗框为石米批荡,平顶,彩色蚀花玻璃门窗,一层阶砖铺地,二、三层为水磨石及陶制花砖地面。内设多个西式风格拱券门。该建筑对研究民国时期建筑文化有一定的价值。王

4、氏家庙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北隅社区振兴路市人民医院第一门诊部门口左侧50 米。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 年) ,由王希文等人主持建造。坐北朝南,三间三进合院式布局,面阔15.8 米,进深34.3 米,建筑面积541.94 平方米。硬山屋顶,人字山墙,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三进后墙保留明代大青砖,长 33 厘米,宽 16 厘米,砖面上有拍印 “湛宅”二字, 为增城名士湛若水所赠。其他部位后期均有改建。庙前原有风水池塘,塘边坚立一块“麒麟吐月”青石浮雕照壁,现已移入市人民公园博物馆旧址右侧。王希文( 14921565) ,原名世宁,字景纯,号石屏,东莞城外圆沙坊(今名王屋街)人,明嘉靖八年

5、进士,官至南京刑科给事中。李扬敬故居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东正社区万寿路76 号旧市政府大院内。建于民国年间,坐西向东,房屋成“7”字形分布,由两栋相连的主体建筑和一单体厨房组成,主楼内有两个天井,中西结合风格,高三层,占地面积811.3 平方米。硬山瓦顶,红砖墙体,墙裙和门框为石米批荡,彩色蚀花玻璃门窗,一层阶砖地面,二层水磨石地面。建筑南面有一座八角攒尖葫芦顶亭,钢筋混凝土结构,石米批荡,绿色琉璃瓦顶。李扬敬 (18941988) ,曾先后担任粤军少将旅长,国民革命军十一师参谋长,第三军军长,南路军第二纵队司令,1936 年授陆军中将衔。迎恩门城楼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市桥社区西正路

6、莞城桥东侧,明洪武十七年(1384)由南海卫指挥常懿始建,又称西城门,明、清两代均有重修和扩建。坐东向西,原有以红砂石砌边中间填土,周长 1299 丈,高 2.5 丈,上广 2 丈,底宽 3.5 丈的城墙与道家山、钵盂山、和阳(东)门、崇德(南)门、镇海(北)门三座城门楼相连。城外有一条350丈长,宽 3 丈,深 3 丈 5 尺的壕沟,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现仅存迎恩门城楼,通面宽26 米,通进深14 米,高 16 米,砖石木结构。首层为红砂岩石建筑,明洪武十七年(1384)建筑。二层为1959 年重修城楼建筑。1982 年被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明代东莞古城提供实物证据。中兴路

7、22 号骑楼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北隅社区中兴路22 号。 为民国时期的骑楼建筑,坐南向北, 砖木结构, 石米批荡。面阔两间8 米,进深 34 米,主楼高三层约14.4 米,右侧楼高二层, 楼顶天台作为主楼的阳台。主楼顶部正面中心为拱形山花,内为匾额, 可见“祥發” 2 字,两侧设护栏;内部为木楼板、楼梯。骑楼为中西合璧风格,装饰精美,对研究民国时期城镇建筑文化有一定的价值。明伦堂财产信条碑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东正社区人民公园内。建于民国二十六年( 1937 年) ,坐西北向东南,面宽6 米,进深 6 米,高 6 米。碑亭为砖石结构,水泥平顶,由八条罗马柱承重,两侧各有一条麻石凳,陶

8、制花纹图案地砖。亭内正面墙体镶嵌“东莞明伦堂财产保管确定信条碑记”1 通,为青石阴刻,碑高1.85 米,宽 0.77 米。 “东莞明伦堂财产保管确定信条”是1936 年时任明伦堂委员长的李扬敬订立,并在公园筑此亭,希望“一邑公共之财产,乃可互相维持”。该碑对研究当时东莞明伦堂公共事务活动,了解东莞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实物参照。东莞县博物馆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区人民公园内。坐西北向东南, 为水泥、 钢筋结构的二层楼房,高11.5 米,占地面积489 平方米。 1929 年始建,名为“东莞县博物图书馆” ,一楼陈列禽畜动物标本,二楼为东莞文库和图书阅览室。张如、何鼎华等曾在此宣传抗日。 后为东莞

9、抗日模范壮丁队策源地。建国初, 中共东莞县委在此举办首期党训班。1959年恢复为东莞县博物馆,1987 年改名为东莞市博物馆。现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该旧址较完整地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建筑特征,是了解东莞近现代文化发展和革命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讴歌亭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东正社区新芬路人民公园内盂山西角。建于民国十年(1921 年) ,坐东南向西北,面宽7.7 米,进深6.5 米,高 7.8 米。为砖木结构的四角方亭,卷棚顶,绿琉璃瓦当、滴水。亭内正面墙体嵌“讴歌亭记”和“告示”碑各1 通,为麻石阴刻,碑高1.32 米,宽 0.49 米。讴歌亭是为了纪念时任东莞县长黄春林为民做好事而建,对研究

10、民国东莞历史有一定史料价值。人民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东正社区新芬路人民公园内盂山山顶。 1959 年东莞县人民政府为纪念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而立。坐北向南,方尖碑,两级碑座,高16.5 米,底座长4.98 米,宽 4.96 米。钢筋水泥结构,石米批荡。碑身正面金漆书写“革命烈士纪念碑”7 字,一级碑座上嵌“革命烈士纪念碑”麻石碑,记载立碑原由及时间。纪念碑四周有两级麻石护栏,周边青松环绕,庄严肃穆。2003 年,碑前麻石道两侧立“工农革命”、 “欢庆胜利” 、 “抗日烽火” 、 “解放斗争”四组石雕塑。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重要意义。东湖寺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

11、城街道北隅社区之新沙坊七巷16 号。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 年) ,由太常寺少卿尹源进捐款修建。坐西北向东南,原为三进,后堂已毁,现存二进,面阔 15.5 米,进深 31.3 米。砖木石结构,硬山顶,人字山墙,青砖墙体,红砂岩墙脚、门框及立柱,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灰塑龙船形脊,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及滴水。首进内有屏风仪门。寺前原有大湖叫东湖,可通东江,两边建有北畹庵与如庵,大湖南岸建有玉皇楼,现均已不存。东湖寺1958 年改建为敬老院。却金亭碑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北隅社区光明路与教场街交界处,即原东莞县城的东莞港口与演武场。立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1 年) ,碑为青石刻制,高184

12、 厘米,宽102厘米,红砂岩方形底座,长143 厘米,宽 30 厘米,高 20 厘米。碑首呈弧形,雕刻着细腻的云海涌日纹,花纹间是古篆体的“却金亭碑记”碑额,正文楷书,21 行,满行50 字,提高 1 字。碑体周边饰云纹,碑文记载了明嘉靖年间番禺县尹李恺与暹罗(今泰国)商人文明交往,不受酬金的史实。 对研究明代中泰贸易通商和当时贸易管理体制具有重要价值。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容庚故居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北隅社区旨亭街8 巷 2、 4、 6 号,容庚及弟容肇祖、妹容媛均出生于此。故居为三进典型的“三间两廊”式东莞清代住宅建筑。面宽9.3 米,进深 23 米,占地面积202

13、.95 平方米。建筑平面为三开间,分前、中、后三进布置,每进都是一个独立的三间两廊式单元,两廊之间是一个小天井。主体为砖木结构,砖墙承重结构;清水砖墙,墙脚砌一皮红砂岩条石墙裙,硬山顶,垂脊为小尖栋,正脊皆为平脊。中间大门的檐口有雕刻精美的木檐板,门斗两旁的砖墀头上雕有精美的仰莲瓣和花鸟图案。容庚( 18941983) ,原名肇庚,字希白,号颂斋。在古文字学、考古学和篆刻学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著有金文编、 商周彝器通考等著作。1990 被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东正黄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东正社区学左街三巷17 号。建于清代,民国十九年( 1930 年) 、2006 年重修。坐北向南

14、,三间两进合院式布局,通面阔11.3 米,通进深 22 米。砖木石结构,硬山顶,人字山墙,青砖墙体,红砂岩墙脚,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灰塑龙舟脊,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首进次间设左右塾台,檐下彩绘壁画。该祠堂对了解东莞清代祠堂建筑艺术有一定参考价值。报功祠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东正社区东莞中学北区内。清同治年间, 为纪念历尽艰险争回万顷沙田的四君子:何鲲、方文炳、陈龙安、陈荣光而建。抗战期间被日军毁坏,1946 年在原址上重建。报功祠为两层楼房建筑,坐北向南,钢筋混凝土结构,墙面批米黄色石灰,面宽11.4 米,进深11.9 米。大门上嵌花岗岩石碑,阴刻“报功祠”3 字,两侧嵌大理石

15、对联,阴刻“前徽崇祀庙千秋,遗泽永留沙万顷”。现为东莞中学教师办公室。该建筑对研究民国时期东莞历史具有一定价值。绿瓦楼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东正社区东莞中学北区内。由东莞明伦堂拨款在保安仓原址上兴建,1927 年东莞中学校长袁昌善作规划设计,1929 年建成。绿瓦楼为由北向南依次排列的3 栋二层外廊式楼房建筑组成,每栋楼之间右侧以连廊相接。坐北向南, 钢筋混凝土结构,墙面批米黄色石灰,绿琉璃瓦庑殿顶。总面宽31.2 米,总进深43.1 米,占地面积 1344.72 平方米。现仍作为学生教学楼使用。该楼对研究东莞教育史具有一定价值。邓尔雅故居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东正社区东莞中学北区西侧

16、,始建年代不详。 坐北向南,四开间,面宽14 米,进深8 米,硬山顶,人字山墙,船形屋脊,青砖墙体,麻石墙脚、门框。邓尔雅( 1884-1954) ,广东东莞人,生于北京。雅幼承家学,治小学,早年攻篆刻、书法和文字训诂, 并师何邹崖学印。 1899 年入广雅书院就读。1905 年偕妻及大儿邓小雅赴日学医,后改学美术, 1910 年回国任小学教员。次年,与潘达微等同办时报画报、 赏奇画报 ,1912 年与黄节等创办贞社广州分社。道生园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西隅社区中兴路与阮涌路道富巷交界处,由清末东莞可园创建人张敬修的侄儿张嘉谟所建。当年道生园面积约750 平方米, 为平庭和水庭的中庭串列式布局。现存五栋房屋。坐西北朝东南,硬山顶,首进为人字山墙,二进为镬耳山墙,三进为马头山墙;水磨青砖墙体,红砂岩墙裙、勒脚及门框。当年岭南画派鼻祖居巢、居廉曾在道生园居住了达10 年之久,并潜心作画。道生园与可园都是岭南画派的要策源地,对研究岭南绘画史和清代民居建筑有一定的价值。东莞可园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博厦社区可园路32 号,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 ,为清代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