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的防治上课用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52750718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10.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的防治上课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2.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的防治上课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2.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的防治上课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2.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的防治上课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2.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的防治上课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的防治上课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的防治上课用(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问题:,1、生态破坏表现:,2、环境污染表现:,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包括。荒漠化包括石漠化、红漠化、盐渍化,还包括沙漠化。石漠化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地貌区,我国石漠化严重区主要在广西西北部、北部,云南东部,贵州大部,其中贵州、广西最为严重。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红漠化主要由于人类活动过于激烈造成的。土壤盐渍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我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主要发生在

2、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地底平原区如华北、河流低洼地。沙漠化是土地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石裸露,经风吹日晒,突然失去肥力,进而逐渐扩大成片,沙漠化影响人类生产生活非常严重,沙漠化会影响气候变化,侵蚀耕地。是人类的癌症。主要分布在回归线两侧及大陆内部降雨量非常少的地区。我国南方是世界“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但是西北、内蒙古地区沙漠化却非常严重,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是: (一)全球气候变暖 (二)臭氧层破坏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四)酸雨 (五)森林锐减 (六)土地荒漠化 (七)大气污染 (八)水污染

3、 (淡水资源危机) (九)海洋污染 (十)资源短缺,属于生态破坏,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地区和温带的内陆地区,想一想:我国的荒漠化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世界荒漠化的分布:,考点一.分析原生性荒漠成因的一般方法,1.自然原因:,持续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受副高或信风带控制 热带荒漠:,温带荒漠:,地处大陆内部,距海洋远,山岭阻挡海洋气流进入,导致降水少,地处山岭背风地带,受下沉气流控制,寒流,(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荒漠化的概念和过程,1、荒漠化的概念,干旱、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区,土地退化,人类过度经济活动,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耕地退化,林地退化,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

4、漠化,次生盐渍化,(1)实质:,(3)形成原因:,荒漠化的含义,(2)主要分布地区:,(4)主要表现:,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 和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耕地退化、草场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荒漠地区,土壤中的盐分在土壤中积聚,外来引水,阅读 灌溉与次生盐碱化,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它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石质荒漠化,石质荒漠化是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被破坏,可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最终成为岩石裸

5、露的地表,形成类似荒漠的景观。石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贵州、云南、广西)表现尤为明显。,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当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所以被称为红漠化。,红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A C,西北地区,1、地理位置,2

6、、范围,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西北地区处于亚欧大陆腹地,东、西部地形差异大,3、地形:,1、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的差异主要是 由 的差异而形成的,2、表现为自东向西,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的不同,降水随之减少,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结论:,水分条件,干旱,干旱的气候为荒漠化提供了一个大的自然背景,二、区域特征,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干旱成因:降水分布规律:主要水

7、源:景观特色以( )、( )为主,(三),(二),(一),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范围 2地貌特点: 3. 干旱最主的自然特征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降水分布规律:从东向西递减。主要水源: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 4.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体现了_的地域分异规律,由沿海到内陆,思考,天山中部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比较天山南北坡降水量的差异?原因?,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点拨:新疆绿洲主要位于在高大山脉的山麓地带和内陆盆地的边缘,大多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有来自山地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大西洋

8、,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地形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物质条件 地面疏松,多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冬春干旱季节。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最主要自然因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1)干旱的自然背景,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强盛,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干旱季节,基本条件,物质基础,动力因素,包含着漠荒化的潜在威胁,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加剧荒漠化进程,1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为因素常常起决定

9、决定性作用。 2.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3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4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斑点状荒漠化圈主要出现在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一些不法农民到内蒙古自治区去搂发菜, 严重破坏植被,成了沙尘暴的主要风沙源 之一。,过度放牧,阅读:掘井带来的负作用,掘井取水可以为尽可能多地放牧提供水源条件,然而,过密的掘水工程,会使水井周围的草场受到过度放牧和践踏而无法得到恢复,是加速草场退化的重要原因。,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圆内裸地表示沙层裸露,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过度樵采 B.过度开垦 C.过度放牧 D.过度砍伐,2.A、B两图的荒漠化分别表现为:

10、 A.斑点状水土流失 大面积水土流失 B.大面积草场破坏 斑点状荒漠化圈 C.斑点状荒漠化圈 大面积草场破坏 D.大面积水土流失 斑点状水土流失,三、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2.近代,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大规模移民开垦,绿洲地区:采取生物措施,缺水地区:采取工程措施,沙坡头草方格沙障,阅读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丝绸古道,通过这个材料,了解如下问题:1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2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的位置?,答: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古丝绸之路),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读图指导,课本图2.12“黄沙掩埋下的丝绸之路”,思考回答: 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多呈什么流向? 为什

11、么该地区河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 该地区在西汉时期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唐宋以后该地区古绿洲为什么会退化而被废弃?根据你已有的史地知识,是否还能举出一些古绿洲被废弃、沙进人退的实例?,课本图2.13“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解释,长期以来,长城是我国古代到明朝时期农业和牧业的分水岭,在其两侧,是农业和牧业的过渡地带。清代开始,这一过渡带逐渐向西北移动达几十到几百千米。 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农牧业过渡带向西北方向移动? 这样的移动产生了什么结果?,思考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点拨:农牧界限向北推进,意味着农区侵入牧区,大片的草地将会变成旱

12、地。这样,势必压缩草场面积,在原有的牲畜量不减少的条件下,会产生所剩牧场的超载,超载的牧场并必定会逐步衰退,为了牲畜的发展又可能将牧场转移到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环境的退化趋势必日益严重;在此同时,由草地开垦出来的旱地本身在防风固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劣势。加上若因为土地肥力的衰退而弃荒的话,其本身就是现成的人造沙荒。因此,如果农牧界限向北推进,势必加剧该地区荒漠化的进程。,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点拨:在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常常存在“农牧之争”,从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量对比,农业一般都高于牧业,因此形成农作侵入牧区的趋势。特别是在人口激增、粮食不足的条件下

13、,以农侵牧已成必然。若不加以控制,必定会陷入“过渡开垦 生态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 荒漠化加剧 土地肥力减弱 再度开垦 荒漠化再度加剧”的恶性循环圈。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 西北地区时有出现2不同时期的荒漠化问题,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4治理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

14、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图214)。,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 治理重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4治理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减少水井数量,合理分配河流水资源,(封沙育草),(防沙林带),(防护林网),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生物 措施,赤峰农田防护林,内蒙古

15、牧场防护林,紧紧相邻的沙漠和绿洲,沙坡头草方格沙障,工程 措施,缺水源地区,5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 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 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图215)。 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 沙障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 荒漠化防治,指导读图,课本图2.15“沙坡头草方格沙障”,在图中找到沙坡头,其周边的自然状况: 贺兰山、腾格里沙漠、黄河。,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县西,滔滔黄河在这里 经过,包兰铁路沿着黄河,横穿腾格里沙漠 南缘。这里特别在冬春季节风力强劲, 对包兰铁路形成了威胁,点拨:沙坡头采用了草方格沙障技术固定流沙,用于保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包兰铁路自1958年通车起一直畅通无阻。,思考 沙坡头试验站采用什么措施来固定流沙? 效果如何?,这种措施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是如何起到固定流沙作用的)?点拨: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1、含义: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2、形成原因:它是与 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3、表现为土地、 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4、分布:,土地退化,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