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经济调查分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749741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丽江经济调查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丽江经济调查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丽江经济调查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丽江经济调查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丽江经济调查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丽江经济调查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丽江经济调查分析(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经济概况 丽江,小组成员: 刘蕊 20101113116吕娜 20101113104李秀珍 20101113158张春艳 20101113147,目录,&丽江自然概况一,地理环境二,行政区划人口三,自然资源四,风景名胜五,土特名产 &丽江产业结构一,经济综述二,产业结构变化三,产业 结构变化生态环境效应评价 &丽江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建议一,丽江旅游业现状二,丽江开发过程中的问题三,解决措施和对策 &参考文献,一,地理环境丽江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中游,横断山脉的纵谷地带,因金沙江流经境内,金沙江古名丽水而得名。全区总面积2.06万平方公里,耕地10.38万公顷。 区内山脉层峦叠障,江河纵横

2、,海拔高差大,玉龙雪山主峰海拔5596米,金沙江河谷最低海拔只有1015米,金沙江流经境内615公里,落差达890米,有111个大小坝子分布于山岭间,坝区面积占7.7%,山区占92.3%。 属低纬度暖温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干温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气温12.619.8,年均降雨量9101046毫米,全年无霜期为191-301天。,丽江自然概况,二,行政区划人口丽江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滇西北高原,金沙江中游,云南省西北部。东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南连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鹤庆、宾川3县及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永仁2县,西、北分别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毗邻。市政

3、府所在地古城区距省城昆明560公里。 全市总面积2.06万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92.3%,高原坝区占7.7%。下辖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1区4县共7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其中4个街道办事处、13个镇、33个乡、22个民族乡。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21.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2万人,占总人口的146%;少数民族人口692万人,占总人口的58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三,自然资源丽江市是全省重点林区之一,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50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72.9%,森林覆盖率为40.3%,活立木蓄积量1.04亿立方米。 水资源十分丰富,永胜程

4、海、宁蒗泸沽湖、丽江拉市海3个高原湖泊,是天然的农业水体。程海是世界上3个盛产天然螺旋藻的湖泊之一。水能蕴藏量1800万千瓦,可开发1613万千瓦。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滇金丝猴、云豹、金豹、雪豹、猕猴、小熊猫及宁蒗泸沽湖特有的裂腹鱼等,有珍稀植物云南铁杉、红豆杉、榧木、水青树等。已发现中药材2000多种,占国家药典所列品种1/3以上。 矿产有煤、铜、铅、锌等30多个矿种,其中煤炭储量和品质为滇西之冠,铜、花岗石等矿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四,风景名胜丽江旅游资源丰富,独具特色。 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半球纬度最低的现代海洋性冰川玉龙雪山,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5、、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丽江大研古城。 有世界著名的大峡谷金沙江虎跳峡,中环三岛的人间瑶池泸沽湖,波澜壮阔的长江第一湾,房舍、床榻均为石凿的宝山石头城,素称横断山天然植物园的老君山,以丹霞地貌著称的黎明风光,被称为“环球第一树”的万朵山茶,丽江白沙壁画,滇西北佛教圣地永胜灵源箐,宁蒗永宁扎美寺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五,土特名产窨酒、苹果、黑头山羊、丽江马、永胜瓷器、山羊板皮、铜火锅、民族纺织品、螺旋藻系列产品、青剌果、山嵛菜、红豆杉、白芸豆、青梅、三川火腿、雪茶等。,丽江产业结构 一,经济综述,全年生产总值(GDP)8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45亿元,增

6、长6.5%,加快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8.03亿元,增长20.3%,回落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8.34亿元,增长13.2%,加快3.6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5%、45.6%和43.9%,分别拉动GDP增长1.5、6.3和6.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0:31.6:46.4调整为21.8:33.0:45.2,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全年财政总收入(含上划中央两税收入、上划所得税收入)11.68亿元,增收3.2亿元,增长37.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28亿元,增收2.2亿元,增长43.3%;增值税8 336万元,增长

7、15.8%;营业税2.94亿元,增长52.5%;企业所得税1 791万元,增长35.4%;个人所得税1 414万元,增长74.6%。财政总收入增幅高于现价GDP增幅16.8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3.8%,提高1.7个百分点。 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65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城镇投资84.74亿元,增长22.9%;农村投资3.91亿元,增长1.08倍。全社会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3.63亿元,同比增长127.4%,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4.1%,上升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完成39.74亿元,增长26.8%,所占比重为44.8%,上升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

8、45.27亿元,增长19.6%,所占比重为51.1%。,由于区位边辟、山高箐深、交通不便,丽江工农业基础薄弱,长期处于传统农业阶段,社会经济与科教文卫发展相对滞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4年丽江旅游先导战略的确立实施,使全市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3年全市人均已达3712元,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26.2:29.9:43.9。,全市产业结构变化1992年来是丽江市社会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全市 从1992年的93508万元,迅速增长到2003年的 414050万元,年均增长31.16,远高于全国同期水平。从全市1992年,1995年,1998年,2

9、001年和2003年5个时段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的构成 (图2),可以看出:,二,产业结构变化, 研究时段内全市产业结构变动较大,经历了两次大的产业结构转型,即从 1992年的“一、三、二”到 1998年的“三、一、二”,再到 2003年的“三、二、一”,三次产业结构得到较大优化; 第一产业产值比例变动稳定,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例变化存在波动,主要是由于二者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所致; 三次产业产值比例的变动幅度不一,第一产业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低,表明全市产业结构变动驱动力以城市化、旅游发展等相关产业拉动为主,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 全市产业结构优化重点在于加速工业、建筑业的发展,以

10、维持 “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丽江市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图3),则可以看出:全市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一直在以上,有一定波动;第二产业比重最低,一直在以下,且变化不大;第三产业比重也较低,但在研究时段内的变化相对较大,增长了近一倍。这表明,丽江第 二、三产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还很低,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此外,从细分的全市产业结构产值比重变化(表2)还可看出: 研究时段内全市种植业、轻工业重发生了较大幅度下降,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呈波动上升其他产业大幅持续上升,林业、畜牧业、渔业则有一定波动; 全市产业构成由1992年的以种植业、重工业、轻工业与其他产业为主,

11、转为2003年的以其他产业、建筑业与种植业为主.从(表3)可以看出,丽江市下辖4县三次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差异显著: 1992年,各县第一 产业比重均较高,但丽江、华坪两县的社会经济相对较发达,三次产业比重相差不大,而永胜、宁蒗两县经济落后,第二、三产业比重过低,工业尤其不足; 研究时段内,各县第一产业比重均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呈波动上升,但丽江、永胜、华坪以第三产业增长为主,宁蒗以第二产业增长为主; 2003年,各县产业结构差异进一步扩大,各具特色,即丽江县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的“三、二、一”产业结构,华坪县第二产业高度发达的“三、二、一”产业结构,永胜县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仍占较大比重的“

12、三、一、二”产业结构,宁蒗县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占较大比重的“一、三、二”产业结构。,首先,以不同类型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幅度与深度的差异为依据,衡量各类型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对强度,建立产业结构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关联。依据上述各产业发展对区域土地、水、大气、土壤与生物等主要生态环境要素影响或干扰方式与程度的不同,对不同产业类型的生态环境影响在,区间内赋值,定义为不同产业类型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 (表 ),反映各产业单位产值比重的生态环境影响之间的比例关系;,三,产业结构变化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其次,对研究区各产业类型的产值比例,依据其相应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区域产

13、业结构的总体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定量表征一定产业结构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总体影响或干扰状况; 最后,比较 在不同时期的数值差异,定量综合评价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讨论的区域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影响与区域产业经济的生态环境影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结构性的影响,后者属总量性的影响,相较而言,前者对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更具参考价值。这是由于,区域产业经济的总量并非固定不变的,各产业产值一般都是持续上升的,无论区域产业结构的总体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如何变化,区域产业经济的总体生态环境影响基本上是不断增加的。,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时段内全市产业结构变动较大,经历了两次产业结构转型

14、,第一产业产值比例持续下降,工业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旅游业发展迅速; 丽江市所辖四县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差异显著,丽江、华坪两县社会经济较发达,已基本实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优化,永胜、宁蒗两县经济落后,第一产业仍占较大比重,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全市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影响属于中等,且持续降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了较好的生态环境效应; 丽江县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影响持续下降,其余 县则均先降后升,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而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提升,其对策核心仍在于强调内涵增长,积极发展知识经济,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等生态环境影响系数低的产业发展,严格限制重工业等高能

15、耗、重污染、生态环境影响系数高的产业的大幅增长,最终实现产业结构从生产型向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效益型的转变,使经济增长点成为环境质量改善的转折点; 同时,通过清洁生产、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循环经济理念,减少各类产业单位产品的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此外,还应依据各产业间的前后向联系,通过不同类型产业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形成产业链、产品链,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从而降低产业经济发展的整体生态环境影响程度。,丽江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建议,一,丽江旅游业现状近年来,丽江的旅游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国内外产生着日益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据旅游主管部门统计2009年1至10月,丽江接待海内外游客638.63万

16、人次,同比增长22.47%,其中海外游客44.1万人次,同比增长15.7%,国内游客594.52万人次,同比增长23 %。旅游业总收入72.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2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4779.05万美元,同比增长17.92%,国内旅游收入62.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11%。,首先,旅游业带来的正面影响是不容否认的,如:旅游业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增强了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等。 其次。正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利弊的两重性一样,旅游活动的开展,在促进传统文化复兴的同时,也给当地的传统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旅游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较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广泛、更加深入,进而将影响到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应受到我们的更多关注。,丽江旅游形象宣传片丽江欢迎你正式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新华社电子大屏,二,丽江开发过程中问题(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游人超负荷的活动以及各种有损社会公德的行为给保护区带来的破坏。如游人过量所造成的三废污染,折木损花等,都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2,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二)游客进入带来文化冲击1,传统文化舞台化、商品化2,生活环境及方式的改变3,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退化甚至遗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