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的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750243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60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颖的物质的变化和性质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杨颖的物质的变化和性质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杨颖的物质的变化和性质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杨颖的物质的变化和性质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杨颖的物质的变化和性质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颖的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颖的物质的变化和性质(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千姿百态的物质间,每一天都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变化。,同学们能看到他们吗?你能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的变化吗?,节 日 焰 火,燃 烧,钢 铁 生 锈,牛奶变质,溶 洞 钟 乳 石 的 形 成,【实验1-1】,操作:,1.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2.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3.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现象:,试管中的水沸腾并逐渐减少,玻璃片上出现小水珠。,【实验1-2】,操作:,取少量胆矾(又叫蓝矾)放在研钵内,用研杵把胆矾研碎。,现象:,蓝色块状固体变成细小蓝色粉末。,【实验1-3】,操作:,1.把少量块状的胆矾和研碎的胆矾分别放入2支试管,

2、向其中加入少量水,振荡直到变成澄清的溶液。,2.再向其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现象:,在两支试管的蓝色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都有蓝色沉淀生成。,【实验1-4】,操作:,1.把少量石灰石放在干燥的试管里。,2.向其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用配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弯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现象:,1.试管内溶液中有大量气泡产生。,2.石灰石逐渐变小。,3.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试管中的水沸腾并逐渐减少,玻璃片上出现小水珠,蓝色块状固体变成细小的蓝色粉末,蓝色溶液中有蓝色沉淀出现,试管内溶液中有大量气泡产生、石灰石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无,有,有,想一想:,根据变

3、化的不同,你能给这些实验分分组吗?你为什么这么分?同组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征?,一.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现象: 挥发、状态改变、形状改变 2.化学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吸热、放热、发光等)。,化学变化中常伴随这些现象,但不能说有这些现象的一定就是化学变化。,注意,如:灯泡发光虽然发光放热但是他不是化学变化,是物理变化。,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雪的形成,蜡烛的燃烧,云的形成,燃放烟花,想一想,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变化的类型的,物理、化学变化的本质区

4、别是什么?,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蜡烛燃烧的一系列过程涉及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物理、化学变化有什么联系?,思考一下,石蜡溶化、汽化是物理变化;石蜡燃烧是化学变化。,5、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联系:,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化学性质,2.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 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等。,如物质的可燃性、稳定性、毒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

5、性、腐蚀性等, 熔点和沸点(P8), 熔点:物质的熔化温度(固态变液体),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液态变气态),如:固态的冰在0时会熔化成液态的水,即冰的熔点为0。,如:液态水加热到100时会沸腾,即水的沸点为100。(沸点会随着大气压的减小而降低),101kPa的压强称为标准大气压,上述水的熔点和沸点是在标准大气压下测定的;若压强低于101kPa,则水的沸点低于100。, 密度(P8),密度的数学表达式:,密度的单位,定义:单位体积的质量。 密度越大的物质,即单位体积内的质量越大。,固体或液体:kg/m3 或 g/cm3,气 体:g/L 或 g/mL,3、性质和变化的区分,叙述物质的性质往

6、往用“能”、“难”、“易”、“会”、“就”、“可”等表示能力或属性的用语。,叙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等表示时态的用语。,4、性质和变化的联系:,性 质,决 定,变 化,反 映,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E、木棒受力折断。,A是化学性质,B是物理性质。C是化学变化 D是物理性质,E是物理变化,【实验1-5】,操作:,1.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2.仔细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和气味。,

7、3.取一根点燃的木条先后慢慢地分别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现象:,2.燃着的木条在氧气瓶中燃烧得更加剧烈。,3.燃烧的木条在二氧化碳瓶中熄灭。,1.它们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试试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思考与讨论,2.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物质的区分要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1、下列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这种 变化是 ( )A、蒸发 B、变形 C、水变成冰 D、物质燃烧,2、判断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产生耀眼的白光 B、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白色固体 D、镁带消失,练一练:,D,C,练

8、习:3、铜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也是较好的纯金属之一,呈紫红色光泽,熔点为1083.4,沸点为2567,密度8.9g/3。铜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导电、导热性较好,但含杂质时则导电性大受影响。铜在干燥的空气里很稳定,但在潮湿的空气里表面可生成一层绿色物质,称为铜绿。高温时铜可被氧化,生成一层黑色氧化铜,铜溶于硝酸和热浓硫酸。阅读完这段话后,请回答下列问题:铜的物理性质有:铜的化学性质有:,、,、,练习:4、将钠从煤油的底部取出,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可看到钠在水面迅速移动,嘶嘶作响,很快熔化成一个银白色的小球,并渐渐缩小,直至消失。据此判断:钠的物理性质有:硬度: 密度: 。 熔

9、点: 颜色: 。化学性质有:该金属能够与 发生反应,该反应属于 反应 (放热或吸热),较 小,比煤油大而比水小,较 低,银 白 色,水,放 热,5、判断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产生红光 B、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无色气体二氧化碳 D、木炭消失 6、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火药爆炸 B、煤的燃烧C、矿石粉碎 D、钢铁生锈 7、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融化成水 B、钢铁生锈C、钢锭轧成钢条 D、蜡烛熔化,C,C,B,8.下列四种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者有本质的区别,它是( )A.铁生锈 B.水汽化 C.煤燃烧 D.脂肪酸败,B,10.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10、的是( )A.牛奶酸败 B.冰雪融化 C.试管破裂 D.干冰升华,A,9.物质世界充满了化学变化,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也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下列生产、生活实例不是利用化学变化产生能量的是( )A.电厂以煤为燃料,进行火力发电 B.人维持体温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C.三峡大坝建成发电 D.利用炸药开山炸石和拆除危旧建筑,C,11.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C.蜡烛成灰 D.滴水成冰,C,12.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观察到以下现象:菜刀表面常产生棕黄色的斑点 新鲜萝卜放入泡菜坛中,几天后萝卜变酸了 水果腐烂后发出难闻的气味 把鸡蛋放入白醋中,蛋壳表面产生气泡 农田

11、里烧麦沤肥,浓烟冲天 点燃烟花可看到美丽的焰火、闻到刺激性气味,现有四位同学就以上现象发表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甲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不能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B.乙同学认为上述现象表明变化后都产生了新物质,所以都发生了化学反应 C.丙同学认为除了以外,其余都是化学变化 D.丁同学认为上述现象确实表明变化后都产生了新物质,但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B,13、将A.物理变化 B.物理性质 C.化学性质 D.化学变化 填入下列空格内。 ()硫是淡黄色固体_ (2)将少量硫粉放入燃烧匙中,将燃烧匙放在酒精灯上火焰加热,硫粉熔化_ ()继续加热,硫在空气中燃烧_ ()硫能燃烧_,B,A,D,C,

12、14.日常中的下列做法,可用物质的化学性质解释的是( )用汽油洗掉衣服上的油污 用纯碱除去面团因发酵产生的酸味 用大理石作装饰材料 家中熬骨汤时,加入少量食醋可以增加汤中的钙质 A. B. C. D.,B,15煤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燃料,它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有毒气体。为了防止煤气中毒,人们有意在煤气里加入少量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醚。当煤气泄露时,人们可以根据硫醚的气味觉察到煤气的泄露,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在标准状况下,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密度为1.25 gL-1,比空气密度略小。一氧化碳有剧毒,因为它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一氧化碳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冶金工业上,通常用一氧化碳作为还原剂,将铁矿石中的碳元素还原出来。请你根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_。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