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52747993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PPTX 页数:48 大小:4.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ppt课件(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的发展(下) 学龄初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自觉纪律的形成与发展,目录,学龄初期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壹,学龄初期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集体具有明确的共同目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共同行动,每个集体成员都是为共同任务而行动着,彼此互相关心,互相督促 集体具有统一的领导 集体具有共同的纪律 集体具有共同的舆论,舆论是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集体的特征:,学校集体是学龄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条件,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初级的集体关系和集体意识逐步形成 小学二年级:能明确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成员,把集体的要求变成自己的要求,把集体的荣誉当成自己

2、的荣誉 服从集体的要求,完成集体的共同任务,不但日益成为儿童的职责,而且日益成为儿童的需要 加入少年先锋队组织,集体的发展:,学校集体是学龄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条件,根据目的任务拟定共同的活动计划,培养积极分子,形成坚强的集体的核心,形成集体舆论,巩固优良传统,向儿童明确提出集体的共同的目的任务,教师的措施,学校集体是学龄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条件,同伴关系的发展,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共同的活动中建立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的发展,友谊是两个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较为持久稳定的双向关系。 友谊以信任为基础,以亲密性支持为情感特征 友谊作为一种特殊的同伴关系,不仅可以帮助儿童提

3、高社会技能,而且可以为儿童提供社会支持,对儿童的社会化有重要意义。,同伴关系的发展,年级特点: 小学二、三年级,只要住得近或者有共同喜好的玩具,大家就可以成为朋友 小学四、五年级,友谊的成因则转变为共同的价值观和准则,该阶段的儿童强调朋友之间应该有共同的活动和所有物,互相帮助、合作、支持,彼此不大家 五年级之后,儿童把一个同伴当做朋友的原因通常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兴趣,互相了解,能互相透露小秘密,同伴关系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提出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观点: 认为儿童的同伴群体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儿童在家庭之外,总是将自己认同于一个群体,他们在家庭之外的行为系统是由同伴群体规则决定的; 群

4、体的同化现象,使得同伴群体而非家庭完成了社会文化的传递,直接促进了儿童在群体中的社会化。,同伴关系的发展,学龄初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贰,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儿童认识、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行为以及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在教师的评价中: 一方面体验着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功和失败,以便作进一步的努力 儿童逐步学会独立地、带有批评性地来评价别人和自己,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是其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自我意识的发展,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不是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又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五年级到六年级分别是两个上升时期 三年级到五年级是处于平稳的发展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5、,小学低年级儿童,在评价自己或别人是,批判性一般很差; 小学三年级,从认知能力、社会能力、运动能力、普通的自我价值等不同方面对自己做出不同的评价。,小学低年级儿童,自我评价主要是以具体的、外部的行为表现为依据; 中年级起,特别是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位从道德原则上来评价人的行为。,自我评价的批判性:就是在评价自己的或别人的行为时能够比较全面、比较深刻,1,2,3,自我概念,自制力,自我体验,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知,以及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 自我体验的一个表现形式即儿童的自尊心,是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形成也有

6、一定的特点,学龄初期儿童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叁,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学说,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偶故事法 品德发展的三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45岁以前)(2)他律道德阶段(4、58、9岁)(3)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对偶故事: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

7、,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通过被试的反应,皮亚杰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的动机发展,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两难故事法 三水平六阶段学说前习俗水平(09岁)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915岁)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阶段第四阶段:法律和秩序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

8、原则取向阶段,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道德两难故事故事: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9、? 汉斯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 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两难故事法 三水平六阶段学说前习俗水平(09岁)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915岁)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阶段第四阶段:法律和秩序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原则取向阶段,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都承认儿童的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的、不变的发展顺序,较为科学地解释了儿童的品德发展过程。 强调道德认知在品德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关注儿童品德发展的动态过

10、程,要求教育者重视儿童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实施不同的教育。 强调社会环境刺激以及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为教育者对儿童实施道德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视角。,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品质的发展,儿童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道德品质的发展的主要表现,道德意识的发展 掌握道德原则或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 把所掌握的道德原则或信念在一定的场合付诸行动的能力,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道德意识的形成的主要标志掌握道德原则或道德信念 自觉地运用道德意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是从小学时期才逐步开始形成的,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发

11、展,小学儿童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的特点,(1)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儿童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公物观念,公正观念,惩罚观念,公益劳动,分享观念,利他观念,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学儿童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的特点,(2)在道德品质的评价上,儿童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学儿童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的特点,(3)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儿童的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的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 儿童的亲社会道德推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儿童道德信念的产生及它的深刻性和坚定性,很大

12、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集体的教育、教师的影响、家庭教育和儿童道德经验发展的水平 小学儿童还缺乏稳定的道德信念,但这不等于说小学儿童就不能做出很好的道德行为 小学儿童的道德认识有从具体形象性向逻辑抽象性发展的趋势,与思维的发展趋势具有一致性 小学儿童已初步掌握了道德范畴,但对不同范畴的理解有不用的水平,显示出发展的不平衡性,道德行为的发展,儿童言行不一致的情况和原因,由于模仿的倾向,由于无意,在不同的人面前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只会说,不会做,道德行为的发展,消除儿童言行不一致的措施,必须激发儿童的道德行为动机 必须创造条件使儿童有坚持不懈的反复实践的机会 集体在儿童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上的作用、生活制度的

13、组织和安排在儿童道德行为上的作用、比较有效的道德教育手段、范例在儿童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商的作用,学龄初期儿童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肆,自觉纪律,概念:是一种出资内心要求的纪律,而不是依靠外界强制的纪律,是在儿童对于纪律的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儿童纪律行为的形成过程,第二阶段:教育要求具有比较精简概括的性质,第三阶段:教育要求具有一般的原则性,第一阶段:儿童已有认识对当前学校纪律要求的新认识之间的矛盾及解决 第二阶段:儿童对行为标准的正确认识与良好行为愿望之间的矛盾及解决 第三阶段:儿童新的良好愿望与旧的不良行为习惯之间的矛盾及解决 第四阶段:儿童初步形成的自觉纪律

14、行为与更高要求之间的矛盾及解决,儿童自觉纪律行为形成过程的主要矛盾的阶段,两个主要矛盾,儿童在幼儿园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和学校 生活制度、课堂常规之间的矛盾识字,学前时期的学习(作业)与 小学文化知识学习的矛盾,1,2,低年级的课堂纪律常与儿童的注意特点有关 疲劳是低年级儿童容易发生问题的原因之一 对于个别不守纪律的学生的处理 教师在课堂上对儿童严格要求与否是课堂纪律好或坏的原因之一 思维的特点和课堂纪律,小学低年级儿童课堂纪律的观点,不理解或未正确理解纪律要求,或对于纪律要求的正确理解尚未转化为指导行为的自觉原则 对教师持有对立情绪 意志、气质有缺陷 没有养成纪律行为所必需的习惯 特殊爱好没有得到适当的满足,或旺盛的精力无处发泄等,小学高年级儿童违法纪律行为的原因,总结,伍,一般特征,神经系统的发展,学习,言语的发展,劳动和游戏,感觉,知觉,注意,想象,记忆,思维,社会性的发展,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自觉纪律的形成与发展,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