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第5课_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738663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7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第5课_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第5课_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第5课_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第5课_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第5课_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第5课_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第5课_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课程标准: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一、鲜卑族拓跋部兴起与发展,西汉时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部地区,汉魏晋以来逐渐南迁,过游牧生活,386年拓跋圭建立魏国,4439年拓跋焘(太武帝)统一黄河流域,二、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材料:改革前北魏政权的变化有:经济上, 从游牧生活转向农业定居生活。政治上: 任用汉人(太武帝任用汉人崔浩三次改变法 律),完善国家机构。思想上:北魏兴办太 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想一想:材料反映北魏改革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 的?,各方面落后于汉族;形成民族融合的趋势; 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

2、化。,为什么要改革?又为什么能够改革?,材料:北魏的统治者太武帝热衷于打仗,一次在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约他出兵决战。信中大意说:我今所遗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想一想: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情况?汉族等民族受到北魏统治者的压迫,军事上被迫充当士兵,民族矛盾尖锐。,阅读材料思考: 材料一: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对其他被统治民族业是如此。 材料二: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1.民族矛

3、盾尖锐; 2.残暴统治激起人民起义。,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各地豪强地主聚族而居,纷纷以宗族乡党的形式,占据有利地势筑坞立堡,割据一方,武装自卫,从事生产,维持生存。这些豪强地主称为宗主,坞堡里的农民实际上是坞堡主控制的依附程度不等的农民,向坞堡主交纳地租,承担劳役和兵役。魏道武帝建立北魏政权时,为了取得各地宗主的支持,被迫承认宗主在地方上的势力和他们的政治经济权利,并任命他们为政府收纳地方租税,征发兵役、徭役。这种宗主督护制有许多弊端,宗主往往隐瞒户籍借此逃避赋役。,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有何危害?,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社会矛盾尖锐,材料: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 释卷

4、,五经之义,览之便 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 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 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 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 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 其成也,不改一字”。,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诣?,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儒家经典,有深厚的 中国文化底蕴。,孝文帝,(467-499年),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后冯太后,魏孝文帝五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

5、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建国时社会落后,统一黄河流域,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安定,民族融合;,社会矛盾尖锐,危及统治,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小结,改革的必要性,改革可能性(条件),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局部统一,社会相对安定。 2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实行汉化政策 3、冯太后与孝文帝接受了汉文化教育

6、4长期战乱和鲜卑族社会的落后。 5经济混乱,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6民族歧视政策加剧了民族矛盾。 7各地人民起义不断,出现统治危机。,(一)推行卓有成效的新制度:,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后期:孝文帝主持 ,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1)、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2)、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能否进行买卖?,1、实行均田制,桑田,露田,麻田,国家所有,农民所有,禁,禁,限,3、均田制的性质什么?,封建土地国有制,未触动封建地主的利益,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

7、得买卖,农民交纳租税并承担徭役和兵役。,均田制,影响,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 抑制了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北方经济 恢复发展,促进了北方民族内迁; 加速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融合.,对后代田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封建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供君主私人开支) 地主土地有制(土地兼并成为扩大地产的途径)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构成(必修2 ),改革前,改革后,宗主,北魏政权,农民,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农民,北魏政权,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和增收财政收入。,2、废除宗

8、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影响,“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规定由国家发放官吏的俸禄,严惩贪污枉法者。,俸禄制,作 用,使北魏吏治状况开始明显好转,为北魏政权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对官吏进行考核,整 治 吏 治,(1)整顿吏治原因:,3、整顿吏治,(2)整顿吏治的内容:,1、实行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可以。俸禄制加上严厉惩治违规官吏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防止贪污的目的,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贪污现象。,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张。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贪污

9、现象。,(二)中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 ,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1)、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4、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从平城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从洛阳方面看,气候恶劣,生产条件差,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周边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原因,从平城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从洛阳方面看,气候恶劣,生产条件差,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周边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

10、,原因,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材料反映了孝文帝迁都的什么理由? 少数民族文化落后,因此要推进汉化政策,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洛阳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从平城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从洛阳方面看,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气候恶劣,生产条件差,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周边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迁都洛阳 -推动改

11、革的深化,原因,目的:,接受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2)、孝文帝是怎样执行迁都策略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你是当时北魏的臣民你会跟随迁都吗?,4、迁都洛阳,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孝文帝迁都有何意义?,4、迁都洛阳,对洛阳发展:成为政经中心;城市规划影响大。 对改革进行: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对民族关系: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1)改穿汉服,5)改行汉制,4)改说汉语,3)提倡与汉族通婚,2)改用汉姓,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 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从

12、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感悟历史,改革影响,生产方式农耕化,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鲜卑人乐俑,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自身统治。,鲜卑人乐俑,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社会制度封建化,感悟历史,改革影响,两尊佛像在服饰的不同上说明了什么问题?,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生活方式汉族化,感悟历史,改革影响,这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经济得到恢复

13、和发展,民族矛盾得到缓和,巩固了封建统治。 2)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 3)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三、改革的重大意义:,也是民族融合的实质,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了,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我们应该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结合其主要活动,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意夸大和否定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判断的标准:,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发散思维,2、对孝文帝改革我们应充分肯定,因为改革的目的是,从改革的

14、背景、内容及其作用来看,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吸取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文化,加速了促进了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在改革中孝文帝表现出了胆略和卓识。因此,对孝文帝的改革应该孝文帝是杰出的,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观点错在未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不能从文或武,或某一民族的衰亡来评价,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深度分析,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探究原因,把握规律,(1)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 (2)民族融合发展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认识,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

15、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3、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鲜卑族的统治,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农耕化、儒学化,3、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相同点:,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政权的封建化,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20余年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10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

16、魏,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等人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改革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不同声音,忽略北方边境地区; 忽略了军事上的改革; 全盘吸收汉文化.,可看作改革的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