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道德修养与人生境界(上)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733853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45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5道德修养与人生境界(上)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专题05道德修养与人生境界(上)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专题05道德修养与人生境界(上)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专题05道德修养与人生境界(上)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专题05道德修养与人生境界(上)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05道德修养与人生境界(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5道德修养与人生境界(上)(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01:大学生活与生命成长 专题02:人生观与人生价值 专题03:生涯规划与人生意义 专题04: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 专题05:道德修养与人生境界 专题06:道德规范与社会秩序 专题07:法律意识与法治精神 专题08:人权观念与宪政制度 专题09: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专题10: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道德修养与人生境界(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专题05,弟子规诵读之“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

2、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依,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廉,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无问。 将入门,问谁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傥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一、道、德、道德 二、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三、道德的起源及其运用 四、如何判定是道德的 五、道德抉择可能的基本原则,一、道、德与道德,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

3、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世上万物遵循着道而产生,受到德的滋养,具体的物质构成它的形体,周围的时空环境使之成长。因此万物没有不把道德视为根本的。 道的尊位,德的宝贵,不是出于谁的号令而完全是因循自然。所以道生长万物,德蓄养万物,使它们成长发育、开花结果、繁衍后代,给它们最大的照顾和护佑。生长了并不据为己有,作育不自居其功,统领着天下万物却并不自视为救世主。这就叫深厚的德行。,“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真正的根本在于“道”和“德”,

4、“物”和“势”只是附属的,次要的东西。 “道”和“德”是先天的,是决定了生命层次和生命质量的东西,“物”和“势”决定的只是临时的、外表的东西。 生命并不依赖任何有形的物质而存在,生命是宇宙规则的产物。,“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这就是为什么万物应该把“道”和“德”放在非常尊贵的位置上的道理。“道”和“德”是非常尊贵的,这种尊贵与世俗的任何“尊贵”都是不同的。,“道”和“德”是人类乃至天地万物的原始父母。 “道”和“德”拥有最强大的力量和最光明的前景。 “道”和“德”代表的是宇宙最根本的秩序和有形世界基本属性的完美统一,是至“真”的、是至“善”的,是至“美”

5、的。,老子中的“道”,是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和德统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们按“道”的规律去做事、处事,就是有“道德”。,“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二、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分享自主学习:“人之别于禽兽者”,1、谁负有道德责任? 2、关于人应该有道德的不同假定 3、人需要道德的可能和必然基础,1、谁负有道德责任?,(1)孟子的人禽之辩: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6、。(孟子),(2)荀子的人禽之辩: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只有人才可能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 只有人才被认为负有道德责任。,2、关于人应该有道德的不同假定,(1)宗教或超自然物作为道德的基础 (2)自觉的自身利益作为道德的基础 (3)传统或法律作为道德的基础,3、人需要道德的可能和必然基础,(1)人的共同需要,如对友谊、爱、幸福、自由、和平、安定等的需要; (2)人的共同心性,儒家的“四心”“四端”“四德”之说,所谓“人同此心”; (3)人的共同理性,理性主义的先验假设,所谓“心同此理”。,三、道德的起源与运用,道德

7、即使是“天命”,也不会是从来就有的。道德有其自身的起源、发展。 只是,不同的道德理论和道德学说会有不同的说明。,1、道德的起源,道德起源的不同学说:超自然论神的启示; 自然法则论自然本性; 纯粹主观论人自己制造的。,道德起源的不同条件:(1)社会关系的形成作为客观条件; (2)自我意识的形成作为主观条件; (3)生活实践的发展作为现实条件;,综合的观点:道德源自特定背景下有意识的人和物质的、精神的或情感的“物”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2、道德的发展,(1)阶级形态的发展论: 原始社会的道德 奴隶社会的道德 封建社会的道德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2)理性形态发展论: 习惯性(

8、或传统)的道德:以习惯或传统为基础,经常在不加分析或批判性评价的情况下被接受; 反思性道德:对一切道德问题都要进行仔细的审查和批判的评价,不管它们是否以宗教、习惯或传统为基础。,3、道德的应用,(1)宗教道德(人与神); (2)自然与道德(人与自然); (3)个体道德(个人与自己); (4)社会道德(人与人,五伦关系)。,四、如何判定是道德的,讨论:你是以什么标准来判定一个人的行为是否道德? 或者一个人是否道德? 有没有统一的道德标准?,三大道德理论:结果论(目的论) 义务论(非结果论) 美德论(修养论),1、结果论(目的论)道德理论,(1)伦理利己主义 (2)功利主义,(1)伦理利己主义,(

9、1.1)唯我型伦理利己主义:每个人都应该为我的自身利益而行动; (1.2)个人型伦理利己主义:我应该为我的自身利益而行动,至于别人应该怎么办,我不管; (1.3)普遍型伦理利己主义:每个人都应当永远为其自身利益而行动。,困难: 唯我型与个人型的困难是很明显的。 普遍型的困难:“每个人”的涵义?难以进行道德劝诫,模糊了应该和应当的道德意义 超道德意义,与助人性职业的不一致。,(2)功利主义,(2.1)行为功利主义:因为境遇和人都是不同的,所以不能预先制定出适用于所有境遇和所有人的规则,只能就具体行为而论。 (2.2)规则功利主义:人的动机、行为和境遇的相似之处足以证明,确立适用于一切人和境遇的规

10、则是合理的。,行为功利主义的困难: 难以确定给别人带来的结果,每次重新开始的不可行性,难以教育青年或无经验者。 规则功利主义的困难: 难以确定给别人带来的结果;存在着试图测定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危险;“一切相关者的最大好处”常常可以解释为“大多数人的最大好处”,可能带有对少数派个人的不道德结果;本利分析方法的问题,即目的证明手段的正当性。,2、非结果论或义务论道德理论,(1)行为非结果论 (2)规则非结果论,(1)行为非结果论,没有任何普遍的道德规则或理论,只有我们不能加以普遍化的特殊的行为、境遇和人。 “你觉得好,就干吧”。 直觉主义:任何特定境遇下的善和恶,取决于人们所感觉(直觉)到的善还是恶

11、。,困难: 给直觉下定义是困难的;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我们有一套与生俱来的道德规则,可据以衡量我们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对直觉不能进行客观评价;不具有道德直觉的人或者不具有道德或者必须在其他基础上确立自己的道德。,(2)规则非结果论,作为道德唯一基础的规则是存在或可能存在的,而结果则无关紧要。 确定规则方法不同: (2.1)神诫论 (2.2)康德的义务伦理学 (2.3)罗尔斯的显见义务论,(2.1)神诫论:人们只有服从想象中由神向他们颁布的命令,他们的行为才是正义的,人才是善良的,而不管结果如何。困难: 缺乏某种超自然物存在的理性基础;不能证明超自然物的支持足以令道德体系合理且合用。,(2.2)康德

12、的义务伦理学: 有可能单靠推理确立正确、绝对的道德规则,这些规则同数学真理一样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2.21)善良意志:除了善良意志,任何东西本身都不是善的。(意志:按照道德规则、律法或原则行事而不关心利益或结果的人的独特能力) (2.22)绝对命令:如果核准某一行为的规则不能成为一切人所遵行的规则,该行为就是不道德的。(可普遍化原则),(2.23)实践命令:任何人都不应该仅仅视为或用作达到别人目的的手段,而毋宁说每一个人本身就是独特的目的。(人是目的) (2.24)绝对义务:一旦发现了作为绝对的道德规则,人们就必须出于义务感地服从规则,而不是随着意向行事。,困难: 一贯性与义务的冲突(没有

13、告诉我们哪些规则在道德上是正确的,有些能够合乎逻辑地加以普遍化的规则道德价值值得怀疑,如“切勿帮助危急中的任何人”);可逆性标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结果纳入考量的逻辑一贯性问题;有限制的规则与规则的例外问题;义务与意向同一时行动的规则是什么?,(2.3)罗尔斯的显见义务论: 同意康德关于道德的确立不以结果为基础的观点,但不同意康德过分绝对的规则。 介于康德理论和规则功利主义之间。,(2.31)显见义务:人人都必须坚持“一眼看来”都必须遵从的义务,除非有不予遵行的重要理由。如:忠诚(或忠实)、补偿、感恩、公正、慈善、自我改善、勿作恶(不害人),等。 (2.32)解决义务间冲突的原两条则:第一,

14、始终按照更强烈的显见义务去行动;第二,始终采取可压倒显见恶的最大显见善的行为。,困难: 如何确定哪些义务真正属于显见自明的?开列的显见义务的根据是什么?当显见义务相互冲突时,确定何种显见义务优先?,3、美德伦理学,(1)亚里斯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 (2)儒家的道德自我修养论 (3)麦金泰尔的美德伦理学,(1)亚里斯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1.1)强调品质的善:人有与生俱来的道德倾向。强调人本身的善良或公正的品质,而不是人们的行为、结果、情感或者规则。 (1.2)善人或德性人的发展:人有向善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而实践的基础是对道德典范所做道德决定的效法。 (1.3)美德是中道:

15、美德是介于超过和不足(即欠缺)两极端之间的相对于我们的中道。,(2)儒家的道德自我修养论,(2.1)人皆有“四心”:向善的能力。 (2.2)心性需要不断扩充:苟充之足以安天下,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3)孝道是培养美德的基础。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2.4)中庸是为至德。 (2.5)五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造端乎男女。 (2.6)五常德:仁义礼智信,(3)麦金泰尔的美德伦理学,(3.1)美德是对特定方式的行为和感觉的意向; (3.2)一个人必须培养内在的善良情感或意向,而不仅仅是合乎道德地行动而已。,美德伦理学的优点,(4.1)它力图造就善良的人,而不光是善良的行为或

16、规则; (4.2)它力图将理性与情感统一; (4.3)它强调适度,这是许多伦理学家赞扬的品质。,美德伦理学的困难,(5.1)人有目的吗?如果有,是什么呢?我们如何加以证明? (5.2)道德是与生俱来的呢,还是从经验中习得的? (5.3)什么是美德?什么构成美德?对于这个问题似乎存在许多不同观点,那么我们何以决定什么是真正的美德、哪些美德是真正的美德? (5.4)谁是道德典范?对此,我们如何判定或证明?,五、道德抉择可能的基本原则,(1)生命价值原则: 人应尊重生命,也应接受死亡。,(2)善良(正当)原则: 人应该努力做到三条:扬善抑恶做好事,不造成损害不做坏事,制止坏事防止损害。,(3)公正(公平)原则: 人们试图分配好处或者坏处时应该公平合理地对待他人。,(4)诚实(说实话)原则: 这是人们之间富有意义的交往的基础。,(5)个人自由原则: 人们作为具有独特差异性的个人,在前面这些原则的架构内,必须拥有选择自己道德修养的方式方法的自由。,以上原则的优先顺序,首先是生命价值原则(由于没有生命就没有任何道德)和善良原则(由于它是任何道德体系的根本原则),它们具有逻辑上和经验上的优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