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 岳麓版选修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2720955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 岳麓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 岳麓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 岳麓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 岳麓版选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 岳麓版选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 岳麓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 岳麓版选修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第 2 2 单元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单元检测( (二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1魏文侯变法与管仲改革的相同点是(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B废除了井田制C破坏了井田制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答案 C解析 结合教材知识可知,尽管两次改革在具体内容上有很大区别,但二者均破坏了井田制,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2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 ”以上故事最能说明

2、改革者应该( )A一诺千金,立信于民B足智多谋,能言善辩C大公无私,赏罚分明D不畏权贵,百折不挠答案 A解析 从故事的本身出发进行分析,其说明的道理主要是 A 项。3史书记载, “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后来“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这种变化(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答案 B解析 注意题干材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到“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的变化,说明小农经济在秦国得到发展,故选 B 项。A 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C

3、 项错在“瓦解” ;D 项中的“战斗力”无法从材料中获取。4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答案 B解析 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最主要的是促进政权的封建化即社会制度的变化。5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2鲜卑姓汉姓拓跋元步六孤陆丘穆陵穆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答案 A解析 通过表格可知其为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的措施,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加速鲜卑族的

4、汉化进程。6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答案 C解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实际上是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即适应农耕文化。其改革也是加快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7 “孝文帝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材料说明了作者( )代表鲜卑守旧贵族的利益 认为北魏灭亡与孝文帝改革无关 将北魏灭亡与迁都洛阳联系在一起 全面否定了孝文帝改革的作用ABCD答案 D解析 材料中作者将孝文帝迁都洛阳与后来北魏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说明他代表鲜卑守旧贵族的利益,但作

5、者并未全面否定孝文帝改革的作用。8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 )A理财B整顿军队C富国强兵D科举答案 A解析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北宋积贫积弱,所以目的是富国强兵,其核心内容是理财。9美国 Williamson 牧师在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某一措施时说:“不但把农民从沉重的乘人之危的高利贷负担中解脱出来,而且在他们偶遇资金短缺时,不必中断农作。 ”他评价的是( )A青苗法B均输法3C保马法D募役法答案 A解析 从材料内容可知评价的是青苗法。实施青苗法,在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这样就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也解决了农民的资金或种子的短缺问题。10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

6、” ,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青苗法 募役法 将兵法 市易法ABCD答案 D解析 从材料中“殆以理财未得其道”的信息可以判断,本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之道” ,将兵法显然不在此范围之内。11 “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A宋B元C明D清答案 B解析 审题“起朔漠,并西域”而排除 A、C 两项;满清兴起于东北也不符合“起朔漠,并西域”的标准。只有元朝时疆域如此空前广大。12忽必烈统治时期,行使宰相职权的机构是( )A中书省B枢密院C御史台D宣政院答案 A解析 忽必烈统治时期,中书

7、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13张居正的边防新政取得了巨大成功,主要表现在( )北方守备日固 汉蒙双方互市活跃 归化新城的建立 蒙古部首领渐习华风ABCD答案 A解析 张居正倡行“外示羁縻,内修守备”的边防新政,提高了长城的防御体系。汉蒙关系日益改善,双方在贸易、思想文化习俗方面相互影响。14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措施的相同特征是( )A改变现行的税收方式4B重视农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C减轻对农民的剥削程度D对统治阶级的利益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答案 D解析 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都出现在朝代的中后期,社会积弊积重难返,要想改革取得成绩,必然会对统治阶级利益在

8、一定程度上进行限制。15我国的许多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答案 C解析 改革者的个人利益受到损害,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改革需要奉献和牺牲精神。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 耕战书 ,与其人行事相类(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

9、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通常所说的自由主义,是指具有激进、进步、不盲从权威、能适应变迁、批判等行为特征者;保守主义的特色则为拒变,重视稳定与秩序、缺乏想象力、憎恶新观念等。王安石“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言论,颇有近代自由主义者的态势。但他的基本主张在德、察、刑三者不可偏废,并未跳出儒家的正统。照传统观点来说,他是儒家革新派。照现代说,他是“保守自由派” ,是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中间型人物。中国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还产生不出近代的自由主义。韦政通中西伟大观念的比较(1)材料一如何评价商鞅,我们应怎样给商鞅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10

10、 分)(2)根据材料二和王安石的史实,指出“王安石颇有近代自由主义者的态势”的观点的依据。(6 分)材料二认为“照现代说”王安石是“保守自由派” ,这说明其根本看法是什么?(4 分)答案 (1)材料一从道德角度和商鞅个人性格上来加以评价,有失偏颇。在当时社会大变革的环境下,要达到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的目的,采用严刑峻法是法家的必然选择,也5反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激烈程度。当然,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2)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及科举制改革、军事改革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但新法增加了政府的收入,缓和了阶级矛盾,也使宋军的战斗力

11、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根本看法: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其与近代的自由主义有本质区别。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

12、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魏书食货志材料三 (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 ”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 ”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 ”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6 分)(2)据材料二概括受田的主要标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受田

13、在当时的作用。(4 分)(3)据材料三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4 分)(4)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6 分)答案 (1)使秦国强大,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造成贫富分化。统一度量衡、货币等。(2)人口和耕牛;人地比例;官员级别。(任意两点即可)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3)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募役法。6(4)主题:发展经济。侧重点:商鞅变法侧重于改变土地制度,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开垦无主荒田,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缓解百姓过重的负担。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倾邻国而雄诸侯” 、 “庶人之富丧社稷”可归纳出评价。措施应结合教材进行回答。第(2)问,受田标准可直接从材料中归纳,作用即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第(3)问,王安石认为百姓徭役过重,为此提出募役法。第(4)问,共同主题要从三则材料中分析其相同点,然后再归纳各自的侧重点。(本文来自微传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