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与东方文化国学经典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52572520 上传时间:2018-08-23 格式:PPT 页数:241 大小:18.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与东方文化国学经典_第1页
第1页 / 共241页
大学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与东方文化国学经典_第2页
第2页 / 共241页
大学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与东方文化国学经典_第3页
第3页 / 共241页
大学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与东方文化国学经典_第4页
第4页 / 共241页
大学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与东方文化国学经典_第5页
第5页 / 共2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与东方文化国学经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与东方文化国学经典(2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与东方文化国学经典,如何在大学期间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未来,人们在社会里、在工作中与人相处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了工作本身。所以,大学生要好好把握机会,培养自己的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如何在大学期间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第一,以诚待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对别人要抱着诚挚、宽容的胸襟,对自己要怀着自我批评、有过必改的态度。与人交往时,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这就好比照镜子一样,你自己的表情和态度,可以从他人对你流露出的表情和态度中一览无遗。最真挚的友情和最难解的仇恨都是由这种“反射”原理逐步造成的。,如何在大学期间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第二,培养真正

2、的友情。如果能做到第一点,很多大学时的朋友就会成为你一辈子的知己。在一起求学和寻求自身发展的道路上,这样的友谊弥足珍贵。交朋友时,不要只去找与你性情相近或只会附和你的人做朋友。好朋友有很多种:乐观的朋友、智慧的朋友、脚踏实地的朋友、幽默风趣的朋友、激励你上进的朋友、提升你能力的朋友、帮你了解自己的朋友、对你说实话的朋友等等。,如何在大学期间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第三,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社团是微观的社会,参与社团是步入社会前最好的磨练。在社团中,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和领导才能,也可以发挥你的专业特长。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做一个诚心诚意的服务者和志愿者,或在担任学生工作时主动扮演同学和老师之间沟

3、通桥梁的角色,并以此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把握在大学时学习人际交往的机会,因为大学社团里的人际交往是一种不用“付学费”的学习,犯了错误也可以从头来过。,幸福就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养育你的人,感谢关爱你的人,感谢帮助你的人,感谢牵挂你的人,感谢祝福你的人 如果生活是一条船,感恩之心则是船前进的桨;如果生活是一片树林,感恩之心则是树林里的花朵;如果生活是一条河,感恩之心则是河流中的浪花。,大学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一、要想有朋友,就应该能为他人著想,从自我做起。二、人们最大的需求是被他人需要,在与人相处时要注意尊重对方,使对方觉得自己被人需要。 三、善良是最高尚的品德,一个人不可能爱所有的人,但应该

4、善待每个人。 四、不应总想让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而应该让别人多发表意见。五、要富有热情,无热情难以成就大业。六、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人具有吸引力,死气沉沉的人令人反感。,大学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七、不应在背后议论他人,多嘴多舌只会降低自己的威性,而无损于你想诋毁的人。八、应使自己保持良好的情绪,让周围的人感到愉快。九、与人交谈时可以经常称呼对方的名字,这样显得亲切。十、交往中难免会产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应保持冷静,行万不要粗暴冲动。要知道,礼貌友好的态度有助于消除矛盾和冲突。十一、如果你想取笑他人,就应想他人取笑你时你有何感觉。 十二、微笑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却能带来很好的回报。微笑不仅使

5、自己心情愉快,而且能使他人感到舒服。 十三、遇到熟人时应主动打招呼,不要等别人来招呼你。“善待别人,别人才会善待你“,这是一条黄金定律。,修心七要耳传略释(菩提心的实修窍诀) 加哲无著尊者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应修习五力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诸法摄一要二证取上首恒当依欢喜能散即圆满恒学三总义转欲自稳重不应说缺陷全莫思他过先净重烦恼,断一切果求舍弃有毒食莫学重义气莫发粗恶语勿候险阻处莫刺要害处犏载莫移牛不好强争先断除诸邪命天莫沦为魔为乐莫求苦诸瑜伽摄一,修心七要耳传略释(菩提心的实修窍诀) 加哲无著尊者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遇违缘修一初后行二事二境皆应忍舍命护二事当学三种难取三主要因修三无失坏

6、成就三无离于境修无偏遍且深修习于厉境恒修不依赖他缘,今当修主要不颠倒是非不时作时修当坚定而修以二观察解不好大喜功不暴躁易怒不喜怒无常莫追求声誉将此盛五浊转为菩提道窍诀甘露藏,印光大师: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益西彭措堪布講述 我们分成三个段落来学习:一、家庭母教是天下太平的根本 二、今天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 三、劝勉大家一致在根本上努力,印光大师: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世乱极矣,人各望治,不知其本,望亦徒劳。其本所在,急宜知之。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不于此讲求,治何可得乎。】【母教第一是胎教,胎教乃教于禀质之初。】【凡女人受孕之后,务必居心动念行事,唯诚唯谨,一举一动,

7、不失于正。】,【幼时如是,愈读书愈贤善,不患不到圣贤地位,光宗耀祖也。否则任性骄惯,养成败类,纵有天姿,亦不知读书为学圣贤,则读的书愈多愈坏。】【古今大奸大恶之人,皆是有好天姿大作用之人。只因伊父母先生,均不知教学圣贤,躬行实践。止令学文字,为应世谋利禄之据,其智识之下劣,已到极底。以驯至于演出废经废伦,争城争地,互相残杀之恶剧。此种祸乱,皆彼父母先生,不知教子弟之道所致。】【愿世之为父母,为师长,为儿女生徒者,各各勉之,则吾国幸甚,全球幸甚。】,修心七要耳传略释(菩提心的实修窍诀) 加哲无著尊者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当修前行法思诸法如梦 观心性无生对治亦自解 道体住普基坐间修幻化杂修二取舍

8、彼二乘风息三境毒善根,为促忆念彼诸威仪持颂取次从自起罪满情器时恶缘成觉道报应皆归一修一切大恩迷境观四身空护为最上四行胜方便所遇修道用总摄窍诀要,张戬坤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千古圣哲究竟之指归也!大学谓之“明明德”,老子谓之“知常曰明”,庄子谓之索“玄珠”而得之,法华谓之“佛之知见”,楞严谓之“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大日谓之“如实知自心”,涅槃谓之“无二之性”,华严谓之“如来智慧”(“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五祖弘忍谓之“本心”、“本性”(“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六祖惠能谓之“自性”(“菩提自性”,“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

9、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千佛万祖,千经万典,千言万语,总归唯此一心,只此觉性。,张戬坤明心见性,中国交龙书院院长张戬坤讲:本书是为初发心要明心见性者而汇集的,从最基本的见地开始,诸如:先发菩提大愿,总归凡明处皆心,凡见处皆性,为其直指;再从环中点的机制,阐发主客内外和心、身、世界三道境的存在,以及环中点的突破;从相界面的感受、感应机制,明悟妙心觉性存在的真实性。从破执著了悟一剪二鸡的缘起性空之理,知晓一法才起、万法相随的因缘关系,以及诸法空相的般若实智。从突破极性思维习惯,显出非极性点即全体、全体是点的一相无二之性;从如何念佛,融会贯通心地不二的修法。从大觉自如如

10、而圆顿万法,以坏心识直契当下,终显“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的大自在!,张戬坤明心见性,从修法上看,主要以二转法门(转心态、转正觉)为主,以性相一如、体相用不二为其总持。具体操作则为:有色无色皆是见性,有声无声皆是闻性,有味无味皆是尝性,有触无触皆是触性,有香无香皆是嗅性,有念无念皆是觉性。一切有、无皆显此心此性,此心此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可须臾离,清净本然,大定如如。故明心见性则是直入唯此心性绝对独存,所谓“唯此一心、只此觉性、本无一物”者也!,张戬坤明心见性,华严经上讲,佛法无人讲,虽慧不能知。佛法理论你研究得再精通,倘若不证悟,没有真实的见地,都是空的。所以,大家要发大心、发菩提大愿

11、,要证悟,就要像黄檗一样,要有超师之志!“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其师,方堪传授”,这是百丈大师的话。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这个事业就不能长久发展,只能衰败。所以,要发明心见性、续佛慧命、成无上觉道的菩提大愿,才是做真佛子。,张戬坤明心见性,永明延寿大师在宗镜录里有两句名言:“既不可取相求悟,亦不可离相思真。”这就叫不即不离,觉性自现!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觉性自然就现着出来了。http:/ 中国自古就重视胎教,将胎教的方法写于玉板上,藏于金柜中以做为后世的训导。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受孕妇言行的感化,故孕妇须谨守礼仪,从全方位给胎儿良好影响。,烈女传记载了享国800余年的周朝王妃太任的“贤

12、行胎教法”:“太任之性,端壹诚庄,维德之行。及其有身(身孕),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周文王是历史上著名的笃行仁义、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具圣智慈理的君王。,妇女从受孕的第一天开始,按古文的记载,要“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跛”;还要做到所谓“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即从身体、言语、意念三方面要保持内心的清静;另外在饮食上也有“割不正不食,不时不食”的宝贵经验。,1. 行住坐卧礼貌端庄“寝不侧”:就是睡觉要端正,不随便睡;“坐不边”:就是坐的姿势要端正,不要坐一侧或坐歪了;“立不跛”:弟子规有“不跛倚”,就是站立时要站好。用现代话来讲,你的行住坐卧都要礼貌端庄,都不可以随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