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河南省商丘市回民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2566901 上传时间:2018-08-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河南省商丘市回民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河南省商丘市回民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河南省商丘市回民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河南省商丘市回民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河南省商丘市回民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河南省商丘市回民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河南省商丘市回民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商丘回中商丘回中 2013-20142013-2014 学年高三第一次月考学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 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 ,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 ,源于 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 时,我们就有了“俗” 。 “积习成俗”便是对“俗”之成因最原初的表述。 “积习”而“成俗”

2、,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 ,是无需言 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 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 ,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 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中国古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 ,讲 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 因此, “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我们这个格外看重“名正 言顺”的国度尤其如此。 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 于约则谓之不宜。 ”这句话让我们联

3、想到“命名”这个词。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的评 判“合适”与否,可以“约之以命” ,也可以以“约”代“命” 。这种以“乡约”替以“天 命”的方式,体现出荀子“人定胜天”的理念。 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 ,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 值取向。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 “入乡随俗”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 “入乡随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 可能变“附随”为“追随” ,通过“文化认同”而实现“身份归属” 。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 “入乡随俗”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 “随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是为着 缩短距

4、离感与释放亲和力。 但是, “积习”也好, “约定”也好, “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 。 “十里 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固然, 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构成了“俗”的多样性并呈现出文化的丰 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的“俗” ,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 ;某一乡民 社会彼时之“俗” ,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俗”的空间“界域”与时间 “代沟”在交流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构成 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

5、。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 “自强不息” ,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物” ,前者意味着“奋发” ,而后者意味 着“包容” 。也因此, “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 。 “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 ,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 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 ,如 荀子荣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 1下列关于“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A本文所谈的“俗”并非“俗气” “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风民俗;俗可以说是一种 文化现象,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

6、惯。 B积习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 ,也是无需言明的默 契和无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础。 C俗,最初是因“积习”而成。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密,一定的乡民社会 需要规范、透明的公约,俗就依“约定”而成。 D俗,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不论是“积习成俗”的“俗”还是“约定俗成”的 “俗” ,都体现着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俗,在一定情况下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对 一个人的言行进行评判,就可以用“乡约”的方式。 B入乡随俗是外乡人与某个乡民社会进行沟通、交往和融入

7、的一种方式,但随着交往 的深入,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C俗只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不同空间界域和不同时间代沟的俗相遇时,有可能相互交 融,包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交锋。 D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习俗既要不断发展,又要不断丰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 体的奋发,而丰富的形成则有赖于个体间的相互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所讲的“王道无非人情”表明,国家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乡民社会 的民风世俗,法律的制定也会照顾到百姓的风俗习惯。 B荀子讲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表明,约 定俗成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

8、”的指向。 C当今时代,我们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就应该彻底摒弃具 有个体特质的“俗”文化,而追求全民族共同认可的“雅”文化。 D荀子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讲的就是真正的贤人君子会跳出带 有局限性的己之俗,而追求代表共同理想的“雅” 。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颜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人也。父勰,梁湘东王萧绎镇西府谘议参军。之推早传家业, 年十二,值绎自讲庄 老 ,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 传 ,博览群书, 无不该洽,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绎以为其国左常侍,加镇西

9、墨曹参军。好饮酒, 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绎遣世子方诸出镇郢州,以之推掌管记。值侯景陷郢 州,频欲杀之,赖其行台郎中王则以获免,被囚送建业。景平,还江陵。时绎已自立,以 之推为散骑侍郎,奏舍人事。后为周军所破。大将军李显庆重之,荐往弘农,令掌其兄阳 平公远书翰。值河水暴长,具船将妻子来奔,经砥柱之险,时人称其勇决。显祖见而悦之, 即除奉朝请,引于内馆中,侍从左右,颇被顾眄。天保末,从至天池,以为中书舍人,令 中书郎段孝信将敕书出示之推。之推营外饮酒,孝信还以状言,显祖乃曰:“且停。 ”由是 遂寝。 寻迁中书舍人。帝时有取索,恒令中使传旨,之推禀承宣告,馆中皆受进止。所进文 章,皆是其

10、封署,于进贤门奏之,待报方出。兼善于文字,监校缮写,处事勤敏,号为称 职。帝甚加恩接,顾遇逾厚,为勋要者所嫉,常欲害之。崔季舒等将谏也,之推取急还宅, 故不连署。及召集谏人,之推亦被唤入,勘无其名,方得免祸。 及周兵陷晋阳,帝轻骑还邺,窘急计无所从,之推因宦者侍中邓长颙进奔陈之策,仍3劝募吴士千令人以为左右,取青、徐路共投陈国。帝甚纳之,以告丞相高阿那肱等。阿那 肱不愿入陈,劝帝送珍宝累重向青州。虽不从之推计策,然犹以为平原太守,令守河津。 齐亡,入周,大象末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甚见礼重。寻以疾终。有文 三十卷,撰家训二十篇,并行于世。 (节选自北齐书颜之推 ) 注:该洽:博通

11、,广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大将军李显庆重之 重:器重 B时人称其勇决 称:赞扬 C即除奉朝请 除:授官 D孝信还以状言 状:状告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颜之推有才华的一组是 (3 分) 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 禀承宣告,馆中皆受进止 兼善于文字,监校缮写 取急还宅,故不连署之推亦被唤入 有文三十卷,撰家训二十篇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颜之推很早就继承了家传的学业,十二岁就以门徒身份听萧绎讲授庄 老 ,但 他不喜欢这种虚谈,回到家里读书。 B侯景攻陷郢州时,曾经多次想杀掉颜之推,因为颜之推做过

12、行台郎中王才将其赦免, 把他囚禁送至建业,后来颜之推回到江陵。C皇帝对颜之推恩宠很重,待遇越来越优厚,这种情况遭到了功勋卓著官居要职的人 的嫉妒,甚至这些人有了加害颜之推的企图。 D北齐灭亡后,颜之推进入北周的朝廷做官,先是被任命为御史上士,后来又被隋 太子召为学士,受到了隋太子的礼待和重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译文: (2)天保末,从至天池,以为中书舍人,令中书郎段孝信将敕书出示之推。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13、。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 ,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8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 (5 分) 答: 9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6 分) 答: 4(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 ,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2)屈心而抑志兮, , ,固前圣之所厚。 (屈原离 骚 ) (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 (杜甫望 岳

14、) 乙乙 选考题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请将所选题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眼 睛 (印度)K.L.穆罕默德 所有眼睛能看见的人见到我都要发笑。 我长得黑矮,四肢比例失调。头大得架在畸形丑陋的身体上像顶王冠。两只圆溜溜的 眼睛深陷在眼眶里。狮鼻蛙嘴,一道狭窄的前额夹在两只过大的耳朵中间,还有记号显示 天花是多么贪婪,在我脸上啄下了块块小坑。孩提时代的一个秋天,我的右腿留下了残疾。 是的,我的确丑极了。但是,和任何人一样,上苍也赋予了我美的感受。 我的爱情经历是令人惊诧的一个年轻女子爱上了我,嫁给了我,却全然不顾我的 外表那使所有人回避与恶心的外表。 她叫丽拉,是个盲人乞丐。 丽拉常来我这儿,后来就成了习惯。我们无话不谈,我感到心中的负担似乎多少卸下 了不少。生命的光阴开始对我有引力了。丽拉的眼睛,如果它们有光会更使她增添姿色。 要是丽拉有明亮的眼睛多好!我并非不知这种想法有多傻。 一天,我问:“丽拉,你觉得我怎么样?”她害羞地一笑。“你喜欢我吗,丽拉?”她害羞地低下头,什么也不说。我感到生活的魅力全在于此。 生活,曾使我感到凄苦的生活,变得甜蜜快活了。 丽拉第二天又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