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考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二讲专题一线索与情节课件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52534956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2.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聚焦中考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二讲专题一线索与情节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聚焦中考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二讲专题一线索与情节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聚焦中考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二讲专题一线索与情节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聚焦中考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二讲专题一线索与情节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聚焦中考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二讲专题一线索与情节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聚焦中考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二讲专题一线索与情节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焦中考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二讲专题一线索与情节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线索与情节,陕西专用,一、文章的线索 1找线索 (1)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 (2)注意反复出现的词句或事物。 (3)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有的线索较隐含,需要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2线索的表现形式 (1)以时间为线索。这类文章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事物、人物串联在一起。(如邓稼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用邓稼先的经历把全文贯穿起来的。) (2)以事件为线索。(如我的母亲一文是以母亲对“我”的各种关怀为线索。),(3)以某人为线索。(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闻一多的言行为线索。) (4)以见闻为线索。(如故乡是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2、。) (5)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如老王一文以“我”和老王故事发生的地点为线索。) (6)以感情为线索。这种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如台阶一文写台阶的故事及发展,以“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为线索。) 3线索的作用 反复出现,贯穿全文,使内容集中,结构紧凑,主题突出。,二、概括情节。 1概括故事情节。 (1)通读全文,找出主要人物和主要的事件,然后用“人事件结果”的格式进行概括。 (2)有字数限制时,次要成分可忽略,但要保留“何人、何事、结果”三个要素。 2概括要点 (1)题目扩展法。对题目进行扩展充实。 (2)要素归纳法。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并合理组织。 (3)段意合

3、并法。把每段的段意串联、合并。 (4)摘录句段法。引用或整理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点题句、关键句、主旨句、重点段落中心句、警策句、议论抒情句。 (5)取主舍次法。抓住重点段落、主要事件内容进行概括。,3情节安排 (1)文章情节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情节安排的基本手法与作用。顺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富。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铺垫(伏笔):使文章结构严谨,引人入胜,突出人物形象。 (3)情节安排评价: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

4、人心弦。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式,起到留下空白、引起思考、出人意料或升华主题等作用。,(一)(2016长沙)记叙文阅读 童真 刘继荣 女儿从小不认生,觉得满世界皆是可亲之人,见谁都笑。有一次,我在街边的瓜果店买桃子,没零钱,卖瓜果的不以为意:“下次补吧,大家都认得你,你是那个小酒窝的妈妈。”我先一愣,然后才醒悟过来,原来女儿的人缘有这么好。 我有些忧心忡忡,孩子总那么憨,像个不长心眼的小糖人儿,万一遇着个歹人怎么办?回家后,我细细教导了女儿一番,教她如何防范陌生人。她正在吃桃子,满脸桃汁,只管咿咿唔唔点头

5、,也不知记住没有。,一个周末,我们一家去逛早市。这一路上,女儿结识了好几个朋友,甚至还得到一名穿超人斗篷的小男孩的邀约。两人打算下午一起去广场玩,而且不带家长。小孩子可以在一秒内信任对方,大人就未必了。超人的妈妈尽管面有难色,但拗不过儿子,答应了。婆婆则在我耳边嘀咕:“不知根不知底的陌生小孩,怎么可以一起出去玩!再说两个人都指甲盖那么大,没有大人跟着哪行啊!”我朝老人家挤挤眼,叫她先别反对,我自有主意。 下午,女儿准时出门,我悄悄尾随。小超人已先到广场,他们荡秋千,滑滑梯,又看了一会儿别人放风筝。很快,我发现小男孩的妈妈也尾随其后,我们两个人会心一笑,分别躲在隐蔽处,忠心耿耿地做保镖。荡秋千时

6、,女儿险些翻下吊椅,幸亏小超人手快扶住了她,但脑袋似乎还是被磕了一下。我当时几乎要挺身而出,但最后还是忍住了,因为女儿只摸了摸头,开心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哭!,他们在人群里悠闲地逛了一会儿,又去看月季花。花圃边的长椅上,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小妹妹不理会妈妈的劝阻,揪下自己的鞋子扔进草坪。他们帮忙拾回来,小妹妹觉得有趣,立即停止哭闹,一遍一遍扔鞋,他们也当作开心的游戏,争先恐后去拾。旁边有个老太太竖起大拇指:“三兄妹好和睦,相亲相爱一家子。”我窃笑:这是相亲相爱的陌生人啊! 黄昏时,两个小人儿挥手告别,各自回家,我们两位家长也暗暗点头告辞。这时,空荡荡的路上,忽然走过一个陌生男子,身材高大,语调温和,

7、他与女儿攀谈起来,问她几岁了,家住哪里,上小学还是幼儿园。女儿似乎毫无戒备,一一告知,好像还顺口背出一连串电话号码。我心中惴惴不安,靠近两步,随时准备现身。,那陌生男子又问女儿,为何单独走路,爸妈在哪里?女儿对答如流,说在跟爸爸妈妈捉迷藏呢,他们可能就躲在前面的树丛里。我又惊又喜,这理由简直妙不可言。此时,陌生男子从背包掏出一把玲珑的小红伞,向女儿比比画画,我心咚咚跳,叫自己沉住气,看看女儿会怎样应付。 那陌生男子硬是将小伞塞入女儿手中,两人开始拉扯推让。我赶紧走过去,还未来得及出声,一名推婴儿车的女子忽然走过来,正是广场上扔鞋小妹妹的妈妈。她挡在陌生男子前面,质问他意欲何为。陌生男子大窘,举

8、起小伞叫我们看,上面印着广告,有家新开张的甜品店儿童节大酬宾。他解释,因为看小女孩实在可爱,忍不住多聊了几句,所以才造成一场误会。,女儿对尴尬的陌生男子说:“叔叔,我想要两把小伞。”我颇为疑惑,男子开心相赠,还给婴儿车上也插了一把。我心里暗自决定,下周带全家人去这家店里吃甜品。女儿看着熟睡的小妹妹,惊喜地说:“这是扔鞋的小妹妹。”推车女子莞尔一笑:“真是有缘。我生怕你遇到了坏人呢。” 到家后,我崇拜地问女儿,为何能这么聪明地应对陌生人。女儿骄傲地告诉我,在幼儿园老师经常讲,还请警察叔叔在课堂上演练,她做得最好啦,但我仍有疑惑:“那你为什么把地址和电话都告诉他了?”女儿得意地笑道:“我说的全是舅

9、舅家的,坏人一定找不到我的!”全家人哄然大笑。有这么一个外甥女,舅舅不知该哭还是该笑。,我忽然想起一件事,问女儿:“你为什么要两把小伞?”她回答:“昨天幼儿园来了一个新同学,叫黄丝丝,总是哭,不说话也不玩。我送一把小伞给她,她就会笑的。” 我的心忽然感到无比欣慰。我们常常行进在布满漩涡、处处危险的浊流中,孩子的童真与善良,却让我仿佛在浊流中看到了一股清泉,这股清泉让我感受到了人性中的甘甜,让我看到了人间最美好的那一面!这份童真与善良我曾经是那样的熟悉,而现在又是如此的陌生。 只是,欣慰之余,我内心却又有一丝沉重,如鲠在喉:天真的女儿在应付“陌生叔叔”的时候,是如此老练,如此“聪明”,这让我心中

10、又多了一份陌生,我是该喜还是该忧呢? 也许,面对这陌生的童真,我们有太多太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有改动),1初读全文,从“我”的角度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表。,忧心忡忡,十分紧张,回家路上,女儿准备将伞送给新同学,2.细读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1)文中说“女儿对答如流,说在跟爸爸妈妈捉迷藏呢,他们可能就躲在前面的树丛里。我又惊又喜,这理由简直妙不可言”,“我”为什么会“又惊又喜”? “惊”是因为女儿以“和爸妈捉迷藏”来应对陌生男子的问话,出乎“我”的意料;“喜”是因为女儿懂得以巧妙的理由防范陌生人、保护自己,心中感到高兴。,(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们常常行进在布满

11、漩涡、处处危险的浊流中,孩子的童真与善良,却让我仿佛在浊流中看到一股清泉,这股清泉让我感受到了人性中的甘甜,让我看到了人间最美好的那一面!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世俗的社会比喻成“布满漩涡、处处危险的浊流”,将“童真与善良”比喻为“一股清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童真与善良”带给“我”的温暖,让“我”看到了人性的美好。,3纵观全文,说说文章结尾处“陌生的童真”的含义。文章第段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是该喜还是该忧呢?”请写出你对此问题的看法和理由,并谈谈你读完此文后的感悟。 含义:一是我们曾经拥有的“童真”现在已经很少见,让我感觉到一种陌生;二是指女儿在防范方面超越了年龄的“老练”,让我感觉到了一

12、种陌生。(分别从“我们”和“女儿”的角度进行理解,意思对即可)理解一:我认为有喜有忧。女儿的做法巧妙机智地保护了自己,避免自己受到伤害。所以可喜。但客观上也是不相信别人的一种表现,缺少一分善意,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_理解二:我认为令人担忧。虽然女儿的这种做法是一种自我保护,但客观上也是不相信别人的一种表现,缺少一份善意,多了一种欺骗,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往,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_理解三:我认为可喜。面对陌生人,女儿的这种做法巧妙机智地保护了自己,避免自己受到伤害。_感悟:虽然我们的社会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但是我们要善于保持自己的童真,以真诚和善意与他人相处,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

13、彼此信任、彼此关爱的氛围,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幸福和美好之中。,二、(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她用绿色守护生命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5年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A 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

14、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

15、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B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时间追溯到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

16、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

17、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C 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根据网络文章改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