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534565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12.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三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三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三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三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思考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是指人们对整个社会历史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决定,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两种历史观对立和斗争的根本焦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4,是

2、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一)社会存在,5,1、地理环境: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的分布等。,8,第一,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社会分工的发展方向和生产形式的多样化。,地理环境的作用,9,第二,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是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生态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10,第三,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11,第四,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B、地理环境只有

3、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C、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14,地理环境决定论,法国启蒙学者孟德斯鸠认为:“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把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夸大为决定作用,是唯心史观。,15,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2、人口因素,16,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人口因素的作用,17,第二,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18,第三,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A、

4、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人口因素也不能成为引起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C、人口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不是由单纯的自然规律决定的,而是由社会规律决定的。,19,人口决定论把人口因素视作历史进程中的决定力量,将人口过剩现象视作现代社会一切灾祸的根源。是一种夸大人口数量作用的错误的历史观和人口观。,马尔萨斯的“人口自然规律”,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2,4,8,16,32 生活资料则以算术级数增加,2,4,6,8,10导致人口的绝对过剩,造成失业、贫困饥饿和其他灾难,20,3、生产方式是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

5、生产关系,生产方式,21,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生产方式的作用,22,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生产方式,基本制度,决 定,阶级结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点,23,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24,是社会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以及社会心理等各种意识形式。,(二)社会意识,25,1、根据主体构成不同,社会意识可划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个体意识是社会中个人的意识,是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的反映,是个人实践的产物。群体意识是一定的人群所结成

6、的社会共同体(家庭、团体、行业、阶层、阶级、民族等)的共同意识。是群体共同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和社会条件的反映。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26,2、根据层次不同,社会意识可分为低层次的社会心理和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人们对外部世界自发的反映形式,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比较系统的、自觉的、抽象化的反映形式,是一种高水平的社会意识。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形式的基础,社会意识形式依赖于社会心理,同时又指导和影响社会心理。,27,3、从社会意识同经济基础的关系来看,可区分为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和不属于上层建筑

7、的社会意识形式(非意识形态)两部分:,社会意识形态艺术、道德、政治法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等,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语言学、 逻辑学等,社会意识形式,28,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使用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征;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马克思,(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29,另一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指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过程,这种反映遵循着自身独特

8、的发展规律,同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30,第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性质是指它对社会存在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质的方面,量的方面,促进作用,阻碍作用,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31,“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维护和促进作用,32,1978年11月18日, “人民圣殿教”教徒920人集体自杀,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破坏作用,功的邪教本质: 反政府反社会反人类,33,第二,社会意识反作用的程度是指它的影响作用有范围大小、

9、时间久短的区别。,34,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经济状况:,德国,法国,英国,社会意识:,落后于,落后于,德国,法国,英国,先进于,先进于,35,第四,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辩证法的发展过程,赫拉克利特,黑格尔,马克思,36,第五,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哲学,37,(一)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明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38,生产力的构成是一个复杂的物质系统,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是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生产力的实体性

10、要素:,最活跃,起主导作用的因素,39,1、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劳动者,40,2、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劳动资料,生产工具(设备),厂房,43,“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马克思,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系统的主干,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

11、主义社会,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石器,铜器,铁器,机器,49,自动化控制系统,机械化操作系统,手工工具,根据生产工具不同,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50,3、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的东西。,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的生产物,51,生产力系统还包括非实体性的渗透性要素。如:科学、管理、技术和教育等。,教 育,科学技术,52,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当今世界“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12、。1988年9月5日,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邓小平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的这一论述精辟地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1,分析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材料2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基本上还是在计划体制和短缺经济下建立起来的。无论是在产业之间还是在各产业内部,都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问题。低水平重复现象普遍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日趋尖锐。经济增长因素中仍有70%依赖于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劳动生产率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1998年我国

13、制成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已接近90%,但粗加工比重很大,高技术含量的关键零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从而严重制约了外贸效益的提高。主要工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已占30-40%,而我国只占10%左右。调整产业结构已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当务之急。,材料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应当是经济社会整体上的全面发展,空间上的协调发展,时间上的持续发展。我省提出到2020年经济总量争取比2000年翻两番。如果不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高增长必然带来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剧增,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走科技先导型

14、、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的经济发展之路,不仅有利于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分级循环利用,改变我省资源保证程度低、环境容量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整合和重新配置有限的环境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质量,从而为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材料4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抗击非典的重要启示,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标志着我们

15、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材料5 今年,要继续集中力量完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编制,确定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和政策。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基础研究。组织实施一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项目,促进科学技术与产业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材料2、3、4、5,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简述科技发展对我国实施科教兴

16、国战略的重大意义。,材料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2)请结合材料2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59,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物质利益关系(社会经济关系)。,(二)生产关系,60,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1、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广义的生产关系,61,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