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52532743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4.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的基本概念 客体关系的基本概述 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 客体关系形成的历程 客体关系病理学 临床应用,主要内容:,A:什么是客体?(即外在客体) B: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客体很少用于非人化的事物,比较多的指向一些所渴望的人或直接的活动。,A:什么是客体表象?(即内在客体) B:外部真实客体在主体内心呈现或感觉到的心理意象,是指一个人内心拥有怎样一个客体。代表着主体内心对于客体的体验、感觉和判断。,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 基本界定: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的模式。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

2、影响。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客体关系理论概述,客体关系起源于克莱因,在把精神分析运用于儿童的治疗中,通过游戏她发现儿童并不是把能量用来控制情欲冲动,而是使用更多的能量构建他们的人际关系世界。在儿童的内心当中存在着一个内在关系世界。且这种关系是以母子关系为原型,它是所有客体关系的基础。较之弗洛伊德的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所看重的是儿童前恋母期的发展。,基本观点,梅兰妮.克莱因:创新和过渡的理论家 梅兰尼.克莱茵于1882年在维也纳诞生。从她结婚并生了第三个小孩之后她才重新开始其专业生涯并专攻儿童精神分析。她在1926年移居伦敦,继续其创新的专业工作直到死于1

3、960年为止。从1921年到1960年的写作生涯中,克莱茵大幅度地扩展了弗洛伊德所开启的有关客体及客体关系概念。她在许多重要领域中都追随弗氏的带领,诸如强调本能驱力来解说动机及人格的形成,但她的某些概念又非常创造性且完全地背离了弗氏的概念。,不同于弗氏的对于儿童的理解,克莱茵走出大胆的一步,直接和有问题的儿童进行治疗工作。在那时候的治疗界里面,这是未曾被探索过的领域。她那些年纪轻轻的病人迫使她发展出新的技巧以及对儿童内在世界的新思考方式。她的观察以及创造性的使用游戏使得克莱茵发现到儿童的心理世界其实是充满着原始且野性未开化的冲突、谋杀与爱欲性的冲动。,在寻求试图了解此一新领域的同时,克莱茵摘取

4、弗氏理论作为其研究发现的脉络背景并保留本能驱力的概念。她以本能的脉络背景探讨其创新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工作。,偏执-分裂状态 两种基本状态: 抑郁状态,克莱茵认为:婴儿在子宫内处于一种完美状态, 当他出生那一刻起就经历着第一次创伤。 基本观点:生与死相互斗争,生命是被“创造与毁灭之间强大而神秘的内在斗争”所控制着。,基本观点,费尔贝恩:一个纯粹的客体关系模型 费尔贝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于炮兵队服务退役之后,在1926年完成其医学及精神专科训练。他大部分的专业生涯都是在苏格兰的爱丁堡渡过,在那里虽然专业领域上比较孤独,但多少因其积极介入英国精神分析学会而获得平衡。梅兰尼.克莱茵的理念深深触动了他

5、,他自己的思想,是基于他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治疗,并在1930年代末期到1950年代初期的著作中体现的。,在所有研究关于客体关系理论的人当中,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模式是最“纯粹的”,也就是说,不含生物学方面,完全是心理方面的。这是一个和弗洛伊德动机与人格模式非常不一样的模式。梅兰尼.克莱茵对关于内在客体有其创新,但仍保留弗氏对本能驱力及生物学的强调,这是费氏所极力反对的。他宣称他所发展的是一种纯正的人格心理模式,是对弗氏的重新修正及完成。,基本观点,论述中心在于 依赖被体验的方式以及儿童与母亲之间的依赖关系如何被结构化,并入儿童的自我之中。 三个阶段 婴儿期的依赖阶段 : 儿童从心理上与主要抚养者

6、融为一体 “原始认同” 过渡阶段 : 好的客体理想的客体兴奋性客体 坏的客体 拒绝性客体 成熟的依赖阶段,基本观点,马勒:个体的心理诞生马勒,一位医师及精神分析师,1930年在维也纳作为一位儿童分析师开始她的职业生涯。1938年,她离开维也纳,搬到纽约,成为纽约州精神病研究所儿童服务中心的精神师。,马勒在开拓性工作的基础上,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提出了儿童精神病的概念。并把她的观察范围扩展到正常婴儿和他们的母亲。通过对母婴相互作用的重复、外显行为的观察,马勒对发生在儿童内心的词语前心理过程进行了推断。她的这些关于生命前的内心事件的描述和陈述,为心理发育和客体关系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马勒认为早期共生

7、状态的未完成的危机和残留物以及分离并成为个体的过程,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人际关系。,基本观点,在马勒看来,成熟的整个顺序,就是儿童从对母亲的共生依恋状态转向实践稳定的自主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如下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自闭阶段 共生阶段 分离个体化: 分化亚阶段、实践亚阶段、和解、原欲客体恒定亚阶段,基本观点,温尼科特:具有独特视角的儿科医生 温尼科特,一位英籍小儿科医师,从1950年到1971年,进行了大量的写作,很难将其理论安排到适宜的客体关系理论的分类中。他的许多著作及理论都是开始于无线电广播讲话或专业性演讲,因此具有非正式的调调。虽然他有时从梅兰尼.克莱茵那边借来一些用词,但他也会按照他

8、自己的意思创造一些词,诸如足够好的母爱、容纳性环境。,温尼科特于1971年去世,享年 74岁。他既是位小儿科医生,也是位精神分析师。在伦敦的儿童医院从医四十年。他是在1930年代间从事精神分析并且受了梅兰尼.克莱茵的影响。在他繁忙的小儿科兼精神分析师生涯中,温尼科特关注了成千上万的母亲和她们的孩子,他自己曾说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几乎从没注意到敌军的突袭,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了精神病患者的分析上。,温尼科特并未建造一正式体系,而是把其关怀投注到儿童发展的某些特定领域上。温尼科特的创新理念之一是强调环境与演化中自体之间微妙的平衡性上。他对自体发展的创新观点为科胡特后来的理论设立了起点 。,容纳性环

9、境:环境中重要的因素是母亲的照顾。“首先,母亲本身就是促进性环境。” 足够好的母亲:在婴儿与母亲的关系的特别发展阶段中,足够好的母亲充分提供婴儿所需要的一切。母亲依据孩子的需要,做出变化和适应,并且在孩子的依赖性增强时,要逐渐减少对孩子的满足和照顾。 真“自体”与假“自体” 过渡性客体,基本观点,客体关系的发展,什么叫“好”? 什么叫“坏”? “好的”感觉和“坏的”感觉源自哪里?,母性分裂,这个过程开始于婴儿的原始分裂,即将世界分成令人满意的和令人不满意的感觉:充足是好的;空乏是坏的;温暖是好的,冷淡是坏的;被抱着是好的,不被触碰是坏的。,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星期里,婴儿还不能与他人产生互动,只是

10、与他人的部分一只手、一束头发或客体关系所指的任何“部分客体”产生互动;例如:乳房。当奶汁通畅时就是好的,不通畅时就是坏的。,将部分客体分成好与坏的这种早期区分,是与整体客体及人的关系的前身物。随着儿童的增长,出现了日益增强的意识,即无论外界存在的是什么,都不仅仅是乳房而是人。,每一个儿童的狂热愿望都是希望给予他满足感的主要客体,即母亲会满足他的所有要求。但这永远只能是一个梦想而已。因为母亲也是人,他也会疲劳。儿童期的一个清醒认识就是母亲并不是完美的,但这并不会阻止儿童继续坚持完美的幻想。这就是分裂的基础。,在儿童努力地建立一个内心更满意的、在其世界中最重要的关系的过程中,儿童潜抑了母亲不好的部

11、分,并将好的部分具体化。但这并不是成功的,而儿童仍然试图尽力做好每件事情,并无休止的努力化解分裂。,想象分裂,在生命最初的几个月中,母子互动的起伏涨落是以一系列的小事行为为显著特征的。这些短暂的消失会引起巨大的惊慌失措。甚至当儿童开始蹒跚地迈开独立的第一步时,他们仍会不时地寻找母亲在哪里。,儿童努力地应对由抛弃引起的沮丧感,这可以在儿童与母亲之间进行很多游戏中看到。例如,躲猫猫游戏就是最早应对抛弃感的手段之一。通过将母亲的消失转变成游戏,儿童获得了对母亲可能会消失的恐惧感的控制力。,当母亲离开时,内部映象担当着替代物的作用,减轻了在没有替代物存在的情况下,母亲的离开可能会导致的惊慌失措之感。,

12、年幼的儿童很自然地寻找一些方式来补偿母亲缺席带来的威胁生命的影响。这些寻找得到了回报,即我们所寻找的“过渡性客体”。,过渡性客体是什么呢?他们是一些充当母亲替代物的特殊玩具和玩物。他们必须具备这些特征“提供温暖,或可以移动、或具有结构、或可以做一些看上去能显示他们本身具有生命力和真实感的事情”。他们可以替代母亲可以提供给儿童以温暖和安全感。,人们是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再需要过渡客体了?(思考)内在母亲存在的获得是发展上的突破。母亲从本性上来讲是分裂的,则她的内在表像也是分裂。,自体分裂,随着语言作为人际交流工具被越来越多的使用,母亲的心理映像会发生如下变化:内在母亲表象 使母亲卷入内部对话(

13、视觉的) (语言的),当母亲在时,儿童就与母亲进行面对面的对话;当母亲不在时,就在内心与母亲表象对话。我们无意听到的儿童自言自语实际上是儿童与内在母亲之间的对话。,随着儿童人际关系世界的继续扩展,儿童的内部对话不再仅限于与母亲进行,而是包括了与所有其他人的对话。随着时间的流逝,内在世界的口头表达越来越不明显,直至完全消失。这种对话也从内在世界消失。,自体分裂,由于不得不应对我们人际关系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儿童的内在表象经历了最后一次转变,即转变为称之为“自体”的东西。自体出现的标志是儿童词汇中出现了“我”这个词。,“我们是我们的他人”,自体,从它最基本的形式来说,是丰富的且正在进行的社会

14、合并过程的语言顶峰。它不受冲突支配,它是构成人类关于他们是谁的内在感觉的多重客体关系的复杂构造。自体是起始于儿童内化了的关系的语言衍生物。,最初他通过自体感受到的通道使他的心理存在得以被知道,但它最终经历了语言的转变,成为最终被体验为自体的事物的完整的一部分。正如早期母亲的分裂产生了内在母亲存在的分裂一样,内在母亲的分裂产生了自体的分裂。好的客体对应好的自体,坏的客体对应坏的自体。,认同分裂,当这个阶段开始的时候,儿童自体还是相对完整的。客体恒定性已经获得,儿童在使用语言方面也越发得心应手。自体成为儿童安全感的源泉,并且使儿童更加努力地参与和他人的互动。,自体建构于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之上,因此自

15、体包括了社会规范和习俗的内化,所以它可以被看成是个体内部的一个微型社会。,自体所包含的人际关系成分分成两种精神内在成分:主格“我”和宾格“我”。两者是如何互动的呢?就是通过交谈。,认同分裂,在他人的互动中就构成了主格我和宾格我的构型。这种构型构成了自体的不同的自体-他体系统的聚集体。并且这些系统中的每一个都是由与此相关的社会环境所激发的。,以上的分析中,认同主要是一些次自体。他们建构关系并依赖关系而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关系对于心理生存这么重要的原因。自体发展的第四个发展阶段是持续一生的自体化阶段。,成人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建立一些将会增强这些认同的关系。到了每一个认同成了自体的一部分时,这个过程便有助于个体整体的“自体价值感”的形成。,阶段一 母性分裂(未分化的自体),阶段二 想象分裂(前分化的自体),阶段三 自体分裂(分化的自体),阶段四 认同分裂(社会分化的自体),好的客体 坏的客体 融合一体 好的自体 坏的自体,客体关系病理学,个案疾病的本质可以追溯至自体发展的停滞以及分裂中的异常。研究的重点在于这些停滞在什么时候发生、分裂的准确特性是什么,以及这两者渗透至个案的不同认同的程度。,既然自体是构建于人际关系中的,因此所谓的“心理困扰”就等同于人际关系困扰。人们与他人建立的关系有助于维持一种自体的生存感。人类持续的从事着自体-他人的内化,这种内化能够弥补并强化各自的认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