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及典型案例分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52527995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694.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设计及典型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课堂教学设计及典型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课堂教学设计及典型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课堂教学设计及典型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课堂教学设计及典型案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设计及典型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设计及典型案例分析(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教学设计及典型案例分析,提 纲,一、课堂教学主线创设方法探究二“探究课堂”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三、说课随想,一、课堂教学主线创设方法探究,纵观近几年的省、市级课堂教学活动,一种串“点”成“线”,由“线”及“面”的主线式设计模式已成为时下课堂教学设计的主流。这里的“点”是教学环节的节点,或是教学流程中的亮点;而所谓的“线”,即教学的主线,指的是围绕教学重点目标铺设的、贯穿课堂教学首尾的主要发展脉络。可以这样说: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一条十分清晰的主线,就好比一条“精品旅游路线”,把学生带进“一处处风光秀丽的景点”,使课堂教学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扣,而且重点突出、精彩纷呈,进而使知识与技能、过程

2、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目标顺利达成。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主线呢?,1 以问题为主线,步步为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乃至理解、运用,都离不开数学问题的介入、引申。在设计教学时若能以问题为主线,通过一系列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来串接整节课,紧紧围绕问题解决展开教与学,必能使学生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结构,提高各种思维能力,最终落实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案例1:,“中位数和众数”。,现实情境:由报纸上的两则招聘启事,引发小范到本森公司求职的故事。 小范:请问,贵公司员工的收入情况怎样? 经理:我公司月平均工资是2500元,希望你

3、能在这里好好干。 几天后,小范了解到这里技术员的工资中等收入才1500,大部分技术员1200元,小范觉得被经理忽悠了,而经理拿公司的工资报表,说绝对没忽悠他。,本森公司6月份工资报表,问题1:请大家帮小范算算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经理是否忽悠了他?如果经理没有忽悠他,那问题又出在哪里呢?,情境创设的问题紧扣学生心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紧扣教学主题,隐喻平均数的局限性和学习中位数、众数的必要性。,问题2: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概念,引出问题2后,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讨论和探索,产生认知冲突,然后再出示概念,这更

4、有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问题3:一个月后,本森公司7月份工资报表中多了小范,此时中位数又是多少呢?,问题3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位数的理解。,问题4:三个月后,公司根据员工技术水平及表现,对他们的工资进行了调整,请同学们看9月份的工资报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此时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多少?,9月份的工资报表,问题4既是对中位数算法的巩固,又是对众数概念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明白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问题5:若干年后假如你成为该公司的经理,你会怎样出一则招聘启示呢?请你围绕今天学习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问题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索、理解和发现,体验知识的生成,培养分析

5、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从简单的记忆、表面的形式转化成内在的能力。,本节课以招聘为情境,以问题为主线,变式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通过这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让学生在这些动态问题情境中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现实情境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2 以变式为主线,引人入胜,常规性数学教学模式犹如程式化,千篇一律。若能根据教学目标对某一问题进行有指向性的变化,使之成为一系列的变式,以这种变式为主线来设计整节课,必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拓展能力,提高对知识举一反三的、独立运用的能力。这些由浅入深的变量加上教

6、师精彩的讲解必能让学生感受到精彩的魅力。这未尝不是一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大胆推进。,案例2:全等三角形复习,引题: 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CD,AD=BC。请你判断AD与B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答过程如下,请你填空。,解:AD/BC 理由:连接AC. 在ABC与 中, AB=CD(已知) BC=AD(已知) ( ) 在ABC与 ( ) = ( ) 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两平行),变式1: 把图1中的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并把得到的两个三角形拼成如图2所示,如图2,已知MB=ND, MBA= NCD,添加下列条件能判定 吗?如果能,请说出判定 的依据,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7、(1) M = N( ); (2) AB =CD( ); (3) AM =CN( ); (4) AMB = NCD( )。,变式2: 把ABM作翻折平移变换后得图3,已知AC=DB, ACB= DBC,则有ABC ,理由是 ,且ABC= , AB= .,变式3: 把ABC做两次翻折变换后得图4,已知AD平分 BAC,AB=AC,请问DA还平分 BDC吗?为什么?,变式4: 将两个三角形绕A点作相对旋转得图5,已知CE、BD相交于点O,AD=AE,BE=CD, E=65, A=35 ,求 ADB的度数。,本节课以一个四边形剪开后得到两个三角形的不断变换为主线,设计自然清晰,过程流畅。,整节课看似

8、由一道引题变化而来,但每个变式的设计却各有用意,且详略得当,梯度明显,囊括了全等三角形的所有知识点,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变化美。本节课教学主线的创设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主要作用。,特殊四边形复习课,例6、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过点D作DPOC,且 DP=OC,连结CP,试判断四边形CODP的形状,解:四边形CODP是菱形 DPOC, DP=OC, 四边形CODP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BCD是矩形 ,CO=DO四边形CODP是菱形 ,如果题目中的矩形变为正方形(图二),结论又应变为什么?,如果题目中的矩形变为菱形(图一),结论应变为什么?,如图,矩形AB

9、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过点D作DPOC,且 DP=OC,连结CP,试判断四边形CODP的形状,3 以情境为主线,活化课堂,数学是与人类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若我们能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并从教学法的角度去加工这些原始素材,设计出一些可亲可近的、更能表现“数学文化价值”的数学情境,并以这些情境为主线设计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激发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地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洞察力。在这些熟悉、轻松、活跃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将不受任何束缚,课堂处处闪烁着灵动的气息。,电话号码:13150539079,qq邮箱:1258239012 云南省名师杜珺工作室qq群:299247855,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