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浙江省镇海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2512679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85.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浙江省镇海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历史】浙江省镇海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历史】浙江省镇海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历史】浙江省镇海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历史】浙江省镇海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浙江省镇海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浙江省镇海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4-20152014-2015 学年浙江省镇海中学高二下学期学年浙江省镇海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232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1.51.5 分,共分,共 48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有一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1有学者说: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挟持幼主,权倾朝野。顺治朝修史夸赞他的功绩,回避有学者说: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挟持幼主,权倾朝野。顺治朝修史夸赞他的功绩,回避其杀害功臣的事实;康熙帝夺回权力后修史记录了他擅权欺君的罪行;乾隆朝修史时其杀害功臣的

2、事实;康熙帝夺回权力后修史记录了他擅权欺君的罪行;乾隆朝修史时则为称述先祖功业肯定了他的功绩。这位学者意在则为称述先祖功业肯定了他的功绩。这位学者意在强强调调史史学学理理论论是是影影响响历历史史解解释释的的重重要要因因素素 指指出出政政治治需需要要损损害害了了历历史史记记载载的的真真实实性性 倡倡导导对对同同一一历历史史人人物物必必须须要要有有不不同同的的评评价价 说说明明古古代代官官修修史史书书具具有有政政治治说说教教的的功功能能A A B B C C D D【答案】D【解析】考点:历史研究方法。依据材料抗可知,顺治、康熙、乾隆三朝对多尔衮的不同评价说明历史记载及官修史书与当时的政治需要密切

3、相关。分析选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D。与题意无关,说法错误。2 2王国维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殷周制度论载: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立子立嫡之制之制由是而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这一论述说明西周A 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B 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C 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 D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答案】B【解析】考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4、力。由“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可知西周实行的是宗法制,再从“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可知基于宗法制的基础上才有了分封制,故本题答案选 B 项,A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 项本身说法错误,D 项应该对应的是郡县制。3 3中国古语有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 “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夫君者,民众父母也” “君子之事亲孝,故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忠可移于君”。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A A宗法血缘关系宗法血缘关系 B B家国同构观念家国同构观念 C C尊卑等级意识尊卑等级意识 D D以民为本思想以民为

5、本思想【答案】B【解析】考点:家国同构的思想观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欲治其“国” ,必先齐其“家” 、 夫“君”者,民众“父母”其实都是非常典型的家国同构、家国同等的思想观念,其它的三个选项均和材料的主旨是没有关系的,所以,在本题的材料中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家国同构观念,所以本题答案就是 B。4 4中华民族起初不过山东、河南等处的小小几个部落,几千年间不断成长,最后长成泱泱中华民族起初不过山东、河南等处的小小几个部落,几千年间不断成长,最后长成泱泱雄风的大国。以下地区属于自秦朝开始就归入中央王朝版图的是雄风的大国。以下地区属

6、于自秦朝开始就归入中央王朝版图的是 云贵地区云贵地区 西西藏地区藏地区 岭南地区岭南地区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A A B B C C D D【答案】A【解析】考点:古代政治制度。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西藏地区是在元朝归入中央王朝版图,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东北地区是在唐朝归入中央王朝版图,唐朝设有都督府管辖,秦朝时北击匈奴,南征越族,因此 A 正确。5 5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是A A汉武帝时建立的汉武帝时建立的“中朝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朝以来的决策机构,废除了秦

7、朝以来的“三公九卿三公九卿”制度制度B B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司法权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司法权C C元朝时设枢密院和宣政院,分别管理军事和宗教事务元朝时设枢密院和宣政院,分别管理军事和宗教事务D 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答案】B【解析】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 不对,汉武帝并没有废除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C 项错误,应该是宋朝设枢密院掌握军事权力;D 不对,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而且内阁没有决策权,因此选 B6 6汉设刺史(官秩为六百石),其汉设刺史(官秩为六百石),其“问事问事”范

8、围包括范围包括“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千石违公下比(勾结),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二千石违公下比(勾结),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由此可见该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意图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意图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具有具有“以卑监尊以卑监尊”的特点的特点 基本消除了官场腐败现象基本消除了官场腐败现象A A B B C C D D【答案】A【解析】考点:刺史。汉设刺史(官秩为六百石) ,职位比较低,监察的对象“二千石违公“,具有“以卑监尊”的特点,正确。其“问事”范围包括“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3凌弱,意图解决土地

9、兼并问题,正确。监察的范围涉及到”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 , 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正确。官场腐败现象难以消除,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因此选择 A。7 7有学者说:有学者说:“(唐朝)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唐朝)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这表明唐朝的官僚制度这表明唐朝的官僚制度 有利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于防止权臣专权 可有效制约君权可有效制约君权 提高了行政效率提高了行政效率 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可以减少决策失误A A B B C C

10、D D【答案】B【解析】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依据所学,唐朝的时候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君主的允许范围之下,中书、门下、尚书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的权力。材料正是这一运作过程的反映,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故不合题意。合议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故符合题意;提高了行政效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材料“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表明正确。所以应选 B。8.8.宋太祖曾说:宋太祖曾说:“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当若当若是耶?是耶?”针对这种现象,宋代所采取的措施是针对这种现象,宋代所采取的措施是A.A.设十三部州刺

11、史以监察地方政治设十三部州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 B.B.规定人命重案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规定人命重案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C.C.设提点刑狱司监察刑狱设提点刑狱司监察刑狱 D.D.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事务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事务【答案】C【解析】考点:宋代政治体制。设十三部州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是汉代措施,故 A 项错误;规定人命重案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是元代措施,故 B 项错误;设提点刑狱司监察刑狱是宋代措施,故 C 项正确;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事务是明代措施,故 D 项错误。9 9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四科取士

12、”:“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该选官制A A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无法继续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无法继续 B B明确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明确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C C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D D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答案】B【解析】考点:察举制。本题

13、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这种选官制度是察举制。A 项说法错误,察举制并不是被世家大族所垄断的,4察举的对象有官吏也有平民;C 项不符合史实,隋唐后主要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D 项描述的是科举制,不符合题意;由“四科取士”的具体规定可知该选管制明确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所以本题答案选 B 项。1010韩愈有唐诗名作韩愈有唐诗名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传世,传世,“左迁左迁”实为中国古代士大夫被调降实为中国古代士大夫被调降官职的一种讳称。官职的一种讳称。下列例子中,在中国古代属于下列例子中,在中国古代属于“左迁左迁”的是的是A A秦朝,会稽郡郡

14、守调任御史大夫秦朝,会稽郡郡守调任御史大夫 B B东汉,会稽郡郡守调任扬州刺史东汉,会稽郡郡守调任扬州刺史C C宋朝,三司使调任枢密使宋朝,三司使调任枢密使 D D元朝,南阳府府尹调任连州知州元朝,南阳府府尹调任连州知州【答案】D【解析】考点: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左迁制度” 。A、B、C 三项均为升职,D 为降职,因元朝时,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等行政机构,故“南阳府府尹调任连州知州”为降职使用,故应选 D。1111清雍正时,川陕总督年羹尧有清雍正时,川陕总督年羹尧有谢御书陆贽奏议叙文折谢御书陆贽奏议叙文折。硃批:。硃批:“览卿奏谢,知道览卿奏谢,知道了。此事当具本奏,令众知不私。此篇文朕先已发出乾清门,满汉大臣看过。本上文意了。此事当具本奏,令众知不私。此篇文朕先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